第301章 永安(1/2)
一
大业十六年,七月。
关中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
东都洛阳,却已提前笼罩在一股由极度的悲恸与如释重负交织而成的复杂气氛中。
来自潼关的六百里加急红旗信使,如同撕裂阴云的闪电,将大兴城彻底克复、反王联盟主力尽数被擒的捷报,送达紫微宫。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洛阳城内激起千层浪。
压抑了数年的民心,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坊市间,欢呼声、哭泣声、钟磬声、锣鼓鞭炮声汇成一片,人们奔走相告,额手相庆,仿佛要将这些年积攒的恐惧、绝望和对太平的渴望,尽数倾泻出来。
酒肆饭馆,座无虚席。
商铺,重新挂出鲜艳的幌子,一种劫后余生的活力,开始在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城中重新涌动。
然而,紫微宫内,气氛却与外界的欢腾截然不同。
那,是一种沉淀了巨大悲伤后,终于得以公开释放的庄重与肃穆。
幼帝杨侑,端坐于乾阳殿的龙椅之上,身着缟素。
虽然年仅十岁,但历经巨变的磨砺和太傅萧瑀等人的悉心教导,已让他的眉宇间褪去了大部分稚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早熟的沉静与竭力维持的帝王威仪。
在他身侧,垂帘之后,是大隋的太皇太后,萧氏。
她同样一身素服,面容憔悴,眼神却异常坚定。
殿下,以留守东都的政事堂重臣裴矩、苏威、萧瑀为首,文武百官依序肃立。
人人身着丧服,殿内一片雪白。
“臣,魏王、太师、尚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杨子灿,谨奏陛下……”
信使的声音,洪亮而略带沙哑,在空旷的大殿中清晰地回荡着报捷文书的内容。
当文书最后,以无比沉痛而确凿的语气,正式向天下公布大行皇帝杨广已于数月前在大兴城皇宫内龙驭上宾。
并阐明,此为乃先皇遗旨、意前为稳定大局、迷惑敌军而行“秘不发丧”之举。
大殿之内,积蓄已久的悲痛终于决堤。
“陛下啊——!”
以萧瑀为首的皇室宗亲及杨广时代的老臣们,再也抑制不住,纷纷匍匐在地,放声痛哭。
那哭声,并非作伪,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这,是对一位争议巨大,却无疑深刻影响了他们每一个人命运的君主的追思。
这,也是对那段惊心动魄、如履薄冰的隐秘岁月的后怕,以及对一个时代彻底终结的惘然,对新时代的期盼的忐忑。
帘幕后的萧太后,以袖掩面,肩头剧烈耸动,无声的哭泣比嚎啕更显悲切。
就连龙椅上的杨侑,瞬间泪如雨下,痛哭起来。
他紧紧抓着御座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努力维持着天子最后的体面。
这一切的悲恸,对于殿内核心的几人而言,却带着一丝早已预知的沉重。
裴矩、苏威、萧瑀,也放声大哭。
他们的哭声中,有真实的哀伤,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清明。
因为,“秘不发丧”本就是他们与已故的杨广皇帝,在大兴城被合围前,共同定下的最后一步险棋、奇棋。
他们的思绪,不禁飘回了数月前,那个风雪交加、杀机四伏的大兴城深夜。
(闪回)
大业十五年冬,大兴宫,旧观文殿密室。
炭火盆驱不散彻骨的寒意,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与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
形容枯槁、已近生命终点的杨广,强撑着病体,靠在龙榻上。
他的目光扫过榻前跪着的几人:皇后萧氏、皇太孙杨侑、宗室代表蔡王杨智积,以及杨子灿、萧瑀、裴矩等托孤重臣。
“朕……大限……将至。”
杨广的声音微弱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看透生死后的平静。
“城外……群狼……环伺,城内……鬼魅……横行。朕……不能……死在这……里,更不能……让侑儿……陷于此……地。”
他缓缓地说出了一个惊天计划。
他要在这被围的孤城内,完成禅位大典,将皇位名正言顺地传给皇太孙杨侑。
然后,在他驾崩后,由绝对可靠的核心力量,护送萧后、幼帝、以及他的灵柩,深夜出东门转至东都洛阳。
而对天下,则要严格保密他的死讯,以此作为迷惑反王联盟、稳定新帝地位。
当然,也在宏观上为杨子灿对众反王盟军对战,创造战略上的主动权和震慑力。
杨广活着,还是死去,当然对天下、对众反王和逆军的影响,是绝对不同的。
这,也算是杨广的天下权柄的最后一枚筹码。
“此计……险矣。”
蔡王杨智积声音颤抖。
“然,置之死地……而后生。”
杨广喘息着,眼中却燃烧着最后的火焰,“侑儿,洛阳……交给……你了。子……布、弘……大、无……畏、时……文……会助你。子灿……他先重在外,朕……放……心。”
“慧哲……看……看好宗庙……社稷……”
子布,杨子灿。
弘大,裴矩。
无畏,苏威。
时文,萧瑀。
慧哲,杨智积。
……
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奄奄一息的杨广面前,在极度保密中敲定。
参与其事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此后,一代帝王杨广,在萧皇后的怀里溘然长逝。
然后,在众反王和李秀宁冲入大兴城的前夜某个至暗时刻,一行长长的队伍,出东门,消失在夜色之中……
而这一切,一直都被牢牢封锁在最高机密之中。
直到今天,直到此刻,当大兴城光复,当西京大局已定,才通过魏王杨子灿的紧急军报,公之于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