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1)(1/1)
自此临渊便成了草堂中的一员,他天资确实惊人地高,内功心法一点即透,只是年纪尚轻,修炼时间又太短,修身容易,修心却十分困难,是以尚不足参透内功最高境地,但饶是如此,王伯函和穆风还是清楚地知道,内功上,临渊在当下这一辈年轻弟子当中已是翘楚,而他的不足之处便是外家功夫。
苏临渊使刀,刀本身就比剑少几分轻灵俊逸,但各家刀法之于变化上比起剑法也少的多,因此使刀的人相比于使剑的人,总要吃一些亏,而能像杨元路那样的高手更是少之又少。杨元路的那把金刀属雁翎刀,刀身狭长挺直,有两寸宽,只有半寸厚度,刀身所用材料乃是以道法炼化的精钢,金光灿灿,颇通灵气,只是刀法上终究不占上风,又兼苏临渊本就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因此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提高外家功夫上。
好在苏临渊天性专心认真,在穆风的教导下,三年下来,身体也已渐渐强壮,不似当年。他所学武功种类虽不算多,但配合以高强内功,这些招数足以应对寻常妖物,又兼日日潜心钻研杨元路赠给他的《刀论》,颇有些心得,这些年他虽然仍以剑术为主,但穆风也是刀枪剑棍样样精通的高手,是以刀法也能指点他一二,穆风一直遵循杨元路的意思,教他刀法时,极少一招一式地传授,而是由他自行领悟其中要诀,更多是以剑法做引导,让他自己去琢磨,好在苏临渊有过目不忘之才,又肯用心思考,很快便学会了如何抓住诀窍,快速掌握刀法中每一个招式的要点,灵活运用,而不是刻板地依样画葫芦了。
转眼临渊在扶云山已住了三个年头,到了第四年,正该江湖上每隔五年才有一次的盛会八方会试在茅山派举行,所谓“八方”,便是指五湖四海的各大门派,邀请这些人汇聚到茅山切磋比试,这是很久以前捉妖师定下的规矩,那时捉妖师一行很是冷寂,捉妖师寥寥无几,而天下妖物祸乱人间之事却是层出不穷,茅山祖师,刚过了新年,王伯函便收到了茅山掌门千鹤道长送来的请帖。会试选在四月举行,可是还未出正月,苏临渊便跟着师父师祖出了扶云山,赶往茅山。
要从浮云山到茅山,御剑只需七天便能到,纵使骑马慢行一路上观风赏月,不出一月也能到了,他们之所以要这么早上路,是因为八方会试有要求,只有捉过妖的捉妖师才能参加,苏临渊要参加会试,必须要捉上几次妖才有资格。
临渊身边没有其他师兄弟,只有穆风陪他切磋喂招,练习临场拆解应变,穆风竭尽所能,扮演各种角色,模仿出各路门派招数的特点与临渊对练,还时常在无意中出招锻炼他的反应力,要他明白所有人的招数都会不同,即使是同出一门,招数也会因习惯所致而变得不同。可是穆风很清楚,这些也只能给临渊用来做练习引导,真正面临对手之时,便又是千变万化,因此唯有实战,才是临渊最需要的。
这一路,苏临渊跟着穆风降妖捉怪,学得了不少经验,有时穆风感受到了妖气也不说话,而是去看临渊的反应,放手完全让他自己去做,看着他日渐熟练,得心应手,穆风也欣慰不已。眼看离四月越来越近,他们的行程也离茅山越来越近。
一天夜晚穆风和苏临渊宿在一家野店之中,苏临渊已经睡下了,穆风坐在灯前替苏临渊缝补前几天捉妖时被树枝刮坏的衣服,忽然桌上的油灯剧烈地晃动起来,穆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凝视着面前的油灯,只见那火苗中吐出的袅袅青烟渐渐凝聚成一个人影,长发银衫,正是魇鬼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