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1/2)
朝廷军内斗甫定,正要生火造饭,急如暴雨的鼓点响起,接着就是冲天的喊杀声。
领着锅碗瓢盆的朝廷军还没发应过来,就被潜伏在夜色中,趁着他们内乱,悄无声息靠近的北疆军冲得七零八落,血肉残肢乱飞。
是晨,在易州蛰伏一个多月的安北亲率五千军士,突袭朝廷军,斩首一万余级,奇袭而来,飞遁而去,几无伤亡。
安北离去后,闽南王下令清点伤亡,伤亡的都是禁卫军及驰援易州的范阳卫将士,江南军竟是毫发无伤,顿时大怒。
他们竟如此肆无忌惮!
闽南王立即下令关押江南军中的将领,缴出江南军所有武器。
闽南王令下之时,“空无一人”的帅帐内,李怀锋正面色沉凝地两头踱步。
他身边,吴改睁着无辜的丹凤眼,催促,“将军还在犹豫什么?
如果安大将军猜得不错,这时候闽南王已经下令关押你手下所有亲信将军,缴了全江南军的武器,将你们打成叛徒,好为自己之后必定会有惨败找个完美的借口。
将军,我要提醒您一声,从我跟着安将军的时候开始,安将军猜的事情还从来没有猜错过。
将军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手下的兄弟们考虑考虑。
叛徒,也是分为毫无反抗之力的叛徒和有反抗之力、乃至改朝换代的叛徒的”。
李怀锋苦笑,安北昨夜将他挟至易州,却又在突袭朝廷军时将他送回了他自己的营帐,还附送了这位吴改吴小公子。
他这是“被”勾结叛徒了!
现在,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押了吴小公子去向闽南王申冤。
闽南王看到吴小公子这双酷似先太子的眼睛,就算不会全信他的话,也至少会怀疑,会去查明真相。
而他是不怕真相的,因为真相就是他没有勾结安北。
二就是像吴小公子说的,索性反了,可以为先皇后娘娘报仇,也免得受冤枉气,还要带着兄弟们一起受,还有让兄弟们被打上叛徒的名头,含冤惨死的风险。
可,造反,也是一条极其艰难又危险的路,到时候又会有多少兄弟战死?
选一,还是选二?
饶是李怀锋向来自觉还算果断,这时候也不由得迟疑了。
就在这时,外面呼喝起来,叫嚷的是他手下最勇猛的车骑校尉,因勇猛暴躁,又生得魁梧漆黑号称“黑李逵”。
“……凭啥说我们江南军勾结叛贼?
我们大将军不在,军师,还有能做主的将军们都被你们扣押了,我们这一个能做主的都没有!
天黑,外面一团乱,我们哪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也没个人来通知我们,要我们杀敌!
我们将军平时就教导我们遇乱则定,我们不轻举妄动,那是遵守军纪!
安北的兵没打到我们这儿来,也怪我们?
你这个龟孙子还敢说我们勾结叛贼,还要缴我们的械,你他娘的凭什么……”
随着“黑李逵”的叫嚷声,外面的动静几乎瞬间就升级成了武力争斗。
李怀锋深吐一口浊气,“吴小公子,先太子真的是闽南王害死的?”
吴改弯了弯眼,“将军其实早就信了,否则吴某又岂会一直好生生地站在这?安大将军又岂会放心将吴某交给将军?”
李怀锋苦笑,随即眉眼一厉,抄起营帐中悬挂的长剑,“好,我李怀锋今日就助安将军一臂之力!
斩下萧知景的头颅祭奠先皇后娘娘在天之灵!”
此时的他,虽依旧面目清俊,气质儒雅,却如深藏鞘中的宝剑乍然出鞘,赫然是一代儒将风采。
……
……
安北率五千奇兵一击即走,飞奔回城。
高大的城墙之后,排列整齐的军士静默等候着。
浑身浴血,眸色却亮如此时刚刚升起的太阳的安北猛地举起手中长矛,“将士们,随我出城,尽诛敌军,活捉萧知景!”
随着“尽诛敌军,活捉萧知景!”的震天喊声,远处朝廷军驻扎处骚乱又起。
安北回头,抿起的薄唇冷冷勾起,时机刚刚好。
这次,他一定会活捉萧知景,将之千刀万剐,以慰先皇后娘娘和先太子的在天之灵!
孝仁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李怀锋率江南部叛乱。
安北与之里应外合,大败三万禁卫军及十万范阳卫,活捉闽南王,收回锦州与丰城,继续往京城推进。
孝仁宗乍闻噩耗,当朝吐出一口乌血来。
只是这一次,他却连回后宫让年轻鲜嫩的宫女伺候吃仙客来的兴致都没了,挥退抢上来的蔡忠,焦声喊道,“舅舅!舅舅!还有谁,还有谁能挡得住安北!”
他害怕了!
安北加上李怀锋,那是什么概念?
他有种不好的预感!
安北说不定真的能打到京城来!
夏首辅盯着手中的急报,久久不语。
“二十二日夜,李怀锋突然失踪,杨凌云举其勾结反贼,闽南王弹压江南部。
内乱之时为安北奇袭,损一万五千余,无一江南部兵士。
闽南王令缴江南部械,李怀锋乍然现身,与去而复返之安北里应外合,斩首四万,俘虏七万余,活捉闽南王,扬言于先贞顺皇后和先太子灵前活刮闽南王。
急甚,祈援”。
寥寥数语,根本说不清李怀锋部到底为何叛乱,又如何与安北取得联系,里应外合。
夏首辅却清清楚楚看到了杨凌云的贪功,闽南王的失策,导致李怀锋生生被推到安北那一边的事情走向,不由大恨。
他竭力反对用闽南王,更反对用杨凌云,皇上却偏偏不听,整天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现在好了,京城都要被人掀了!
“老臣说过,不可用闽南王为主帅——”
孝仁宗大声打断他,“舅舅!现在要紧的是调兵!”
夏首辅哽了哽,方颓然出声,“皇上,京畿之兵不可轻动。
现如今京畿之外,堪与安北一战的当属霍家经营近百年之西疆军。
只如今,霍大公子卧病,霍二公子早夭,霍老将军——”
他将“霍老将军年老有腿疾”几字咽了下去,“皇上不如召霍老将军上殿问计”。
看看霍家旁支有没有厉害的子侄撑得起大局,或者现如今霍家军中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再令霍老将军坐镇,或许能带得起西疆军,挡住气势正锐的安北。
霍家?
孝仁宗顿时老大不乐意,如果霍家真的立下了战功,他立霍家未过门的媳妇为后,岂不是更遭人口舌?
“皇上?”
孝仁宗默默吞下一口浊气,“宣”。
算了,先把安北解决了再说。
别的不说,霍家人打仗的本事是有口皆碑的。
然而,霍老将军却不在京城。
霍幼安落崖后,霍老将军就携霍老夫人及霍伯征回了乡,已经四个月了,估计三年五年的都不会再回来。
孝仁宗,“……”
军情如火,哪里等得了去那个旮旯角去叫霍老将军回来?
夏首辅振了振精神,正要再开口,殿外唱礼声乍然响起,“霍指挥使求见——霍指挥使求见——”
霍指挥使?
孝仁宗惊得腾地站了起来,霍幼安?
怎么会?
他不是死了?
就算侥幸没死,也应该是奉圣旨继续往易州的方向去,怎么敢回京城?
满朝文武也皆是惊疑不定,夏首辅却是十分惊喜,忍不住催促了一声,“皇上!定是霍指挥使武功高强,侥幸得逃,正是天助我大萧!”
站在夏首辅身后的唐知味听到这话忍不住弹了弹袖子,的确,天助我大萧。
孝仁宗只得开口,“宣”。
霍幼安在大庭广众之下求见,他不见岂不是心虚?
很快,霍幼安大踏步进殿。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手中还押着一个人。
正是因“妒忌”而暗杀他,孝仁宗广贴追捕令都追捕不到的那个副将。
霍幼安随手将那副将往大殿的金砖上一扔,敷衍朝孝仁宗一抱拳,“皇上,臣已经将暗算臣的凶手抓到!”
孝仁宗自家知道自家事,忙道,“既如此,来人,拖出去斩了!”
竟是问也不问一声,十足的心虚。
“还请皇上稍等”。
霍幼安说着踢了副将一脚,懒洋洋开口,“说吧”。
那副将也不知是被他怎么折腾的,乖巧无比,当下一五一十将如何奉孝仁宗的令暗算霍幼安一事细细说来。
长长的一席话说完,满朝文武皆是头都不敢抬,眼角余光却一直不停地瞥向霍幼安。
就算事情是真的,霍指挥使又怎么敢直接杀到金銮殿上?
该赞叹一声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孝仁宗面皮紫胀,他向来爱惜颜面,现在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被揭穿为强夺臣妻,暗杀功臣之后的丑事来,第一反应就是自证,厉声喝道,“大胆鼠辈!竟敢污蔑于朕!证据呢?”
夏首辅震惊下一时没能说出话来,听孝仁宗这话一落,就知道不好,正要开口。
霍幼安已从袖中摸出一道卷轴,刷地展开,却是一道圣旨。
“这道已经到了白家宣读过,又灰溜溜收回的立后圣旨算不算证据?”
孝仁宗的目光顿时落到了蔡忠脸上,他明明吩咐这个老奴才将所有证据都销毁的!
蔡忠下意识辩解,“那圣旨,老奴——”
蔡忠才吐出几个字就立即反应了过来,咬住舌头。
霍幼安嗤笑,“老奴怎么样?烧了?看来,是真的有一张立后圣旨啊!”
孝仁宗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厉声喝道,“来人,给朕将这胆大欺天的恶贼拿下!”
“皇上承认了为夺臣妻,暗害于臣就好”。
霍幼安不紧不慢将假圣旨扔给夏首辅,“首辅大人和各位大人传阅一下,这是宋司理从先闽南王妃身上搜出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