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汉小吏 > 第480章 尔等想当大汉黔首?晚啦,下辈子吧!

第480章 尔等想当大汉黔首?晚啦,下辈子吧!(2/2)

目录

“愣著作甚,速將下巴卸了!”樊千秋用力地拂袖道,

“诺!”几人立刻出列来到这些匈奴人的面前,伸手用力,便將这几人的下巴拧错了位,接著后者便是满脸错地哀豪起来。

“连同剩下那些活著的匈奴人,都押到东门去,本官自会处置。”樊千秋回到上首位冷漠道。

“诺!”那什长立刻带著人押走了还在惨豪的吴威余这几人,王温舒等人也重新坐回了榻上。

“匈奴人与司马贼合谋之事已有定论,尔等也该有个了结了。”樊千秋重新看向李千户等人。

“使、使君,我等知罪,我等知罪!”李千户等人不停顿首,“邦邦邦”的声音传遍这正堂。

“刚才都已审问清楚了,此事是匈奴人挑唆,司马库等人谋划,尔等只是被矇骗而已,虽有罪,罪不至死。”樊千秋道。

“谢过使君!谢过使君!使君英明!使君英明!”李千户等人一刻不敢停地顿首再求饶道。

“那尔等说,死在东门外的那些人,该不该死”樊千秋问道。

“该!该!该!”李千户等人连忙说道,

“错,他们不该死,若不是为蝇头小利,怎会被歹人鼓动,又怎会负罪而死”樊千秋皱眉,

继续暗中敲打李千户这些人。

“.”李千户等人听出弦外之音,却不敢答话,只是继续顿首。

“本来当判尔等徒刑,再抄没家訾,可大敌当前,本官愿意宽忍,先记下尔等所犯之罪,待来年战事结束,再定尔等赏罚———“

“若能保证边塞货殖畅通,且不与匈奴人有牵连,本官会向县官上书,请县官免去尔等所犯之罪,尔等甚至还可论功行赏”

“但倘若呵呵倘若再与匈奴人眉来眼去,那休怪我心狠,新罪旧罪便一起算,到时候闔族的人头都不够付子钱的———“

“尔等都听清了吗”樊千秋一起说完,才极冷酷地向他们问道。

“我、我等听清了,绝不敢再与匈奴人交易货殖,绝不会再听人挑唆,绝不敢了!”李千户忙说道,其余几个行商也连连顿首。

“今夜死的人太多,这云中城恐怕会有风言风语,尔等一家一家地劝,让他们乖乖收声,通匈奴.不是小罪!”樊千秋再道。

“我等晓得轻重的,何人敢胡说八道、大办丧事,便不是被逛骗的,是与司马贼等人一样,是幕后!是通匈!”李千户高声道。

“说得对啦,你是晓事的。”樊千秋笑了,似乎在夸奖似地说道。

“使君谬讚,使君谬讚了,使君谬讚了。”李千户连连擦汗答道。

“桑尉丞啊,还剩这鄢当户,按律当如何处置”樊千秋又问道。

“既是通敌,便算是死罪了,族灭再抄没家訾。”桑弘羊平静道。

“鸣鸣呜鸣!”门边的鄢当户立刻开始挣扎起来,不认命地踢打。

“立即执行,是不是有违成制”樊千秋毫不在意,只是再问道。

“下官给使君的詔令说得明白,使君可以便宜行事,而且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桑弘羊答道,他是“监军”,態度重要。

“尔等如何看待此事”樊千秋望向堂中左右两侧属官,故意再问,自然等到了一阵“我等附议总督丞桑使君之言”的附和声。

“既然如此,便判鄢当户梟首,人头传阅九边,亲族按律罚为官奴,家訾尽数抄没,充为军用—.”

“司马库三人虽然已负罪而死,却也不可姑息,同样梟首传阅九边,亲族按律罚为官奴隶,家訾尽数抄没,充为军用。”

樊千秋说完,立刻看向了李敢,然后点了点头,李敢便走到了门边,將已经瘫软的鄢当户拖到了门外,又站在院中呼唤刀斧手。

很快,一个膀大腰圆刀斧手便跑到了院中,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一脚將烂成一摊泥的鄢当户推倒在地,而后举刀將他人头斩下。

接著,李敢將还在滴血的人头拿回了堂中,给樊千秋验明正身。

“先拿去给李千户他们看一看,让他们记清楚通匈奴的下场。”樊千秋说道。

“诺!”李敢將人头拿到李千户等人面前,这几人连连往后爬,只想躲开去。

“走,隨本官到东门去,处置那些匈奴人。”樊千秋走到堂中。

“诺!”眾属官亦起身。

“你们也去,把活著的人统统都叫去看看。”樊千秋喊声说道。

“诺、诺”李千户等人虽百般不情愿,但仍然是站了起来。

很快,樊千秋等人便来到了总督府东门外,此地如今非常热闹。

城门两边摆放著几百具尸体,未受伤的俘虏全缩头缩脑地站在护城河的岸边,他们统统看著被绳子穿起来捆好的几十个匈奴人。

排在最前面的,自然便是已经被卸去下巴的吴威余那四个人了。

在这些人周围,则是气势汹汹的郡国兵们,河的对岸还有几百骑兵虎视耽。

樊千秋带人出现在城门之时,那些俘虏脸上都露出了惊恐之色,不知谁带头,几百乌合之眾统统跪了下来,忙向著樊千秋顿首。

“统统站起来。”樊千秋道。

“诺。”这些乌合之眾应完,迟疑了片刻,终於才陆续地起身。

“尔等看他们。”樊千秋指著那些匈奴人,连同乌合之眾在內,所有人都又看向了那些匈奴人。

“这些匈奴人,是大汉仇;何人与之交易货殖,便形同通敌,通敌之人,按律都得死——莫让本官说第二次。”樊千秋道。

“......”

无人应答,只有寒风不停地刮著,发出“呼呼”的响声,又似在悲鸣,又似乎在唱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