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23章 调停(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223章 调停(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1/2)

目录

八月,国际黄金市场风云突变。

受美国持续高企的通胀数据影响,市场避险情绪急剧升温,大量资金涌入黄金。

伦敦金价如同脱缰野马,从陈秉文建仓时的每盎司约258美元,一路狂飙,短短半个月不到便突破了300美元大关,最高触及320美元。

伟业大厦。

投资部经理谢建明拿着最新的交易记录,快步走进陈秉文办公室,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陈生,我们持有的黄金多头合约,按目前市价计算,浮动盈利已经超过六千万港币!”

陈秉文接过报表,目光快速扫过那一串串数字。

即使早有预期,这个涨幅还是让他心头微微有些激动。

这笔巨额浮盈,极大地缓解了多线作战带来的资金压力。

“嗯。”

他放下报表,神色平静,“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做好资金管理。市场波动剧烈,随时可能回调,要密切关注,止损线提高到280美元。

没有我的指令,不准擅自加仓或减仓。”

“明白!”谢建明重重点头,退了出去。

谢建明离开后,陈秉文微微松了口气。

六千万港币的浮盈,这不是个数目,几乎相当于陈记食品之前好几个月的利润。

但他也清楚,期货市场波动巨大,这钱现在只是纸面上的,一天不平仓,一天就不算袋为安。

不过,只要不出现大的蝴蝶效应,这波几十年难遇的黄金牛市行情他赚定了。

这时,桌上的内部通话灯亮了,秘书阿丽的声音传来:“陈生,方总监和研发中心的周志远教授到了。”

“请他们进来。”

办公室门再次打开,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和几个样品瓶的周志远和方文山一起走了进来。

“陈生。”

两人同时打招呼。

“周教授,辛苦了。”

陈秉文示意他们坐下。

“陈生,高果糖玉米糖浆样品,初步适配测试完成了。”

周志远开门见山,将手里的文件夹和样品瓶放在桌上,“这是详细的测试报告和按新配方试产的样品。”

陈秉文拿起一个样品瓶,里面是清澈的液体。

他打开闻了闻,气味和原来的脉动区别不大。

“口感对比怎么样?”他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周志远推了推眼镜,客观地回答道:“坦白,和用纯蔗糖的版本相比,舌尖能感觉到一丝非常细微的差异。

甜味来得更快,但回味稍短,缺乏蔗糖那种醇厚的‘底蕴’。

但如果不是放在一起对比,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应该喝不出明显区别。”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用HFCS-55完全替代蔗糖,原料成本可以下降百分之三十五到三十八。

如果大规模采购的话,价格还能再低一点。”

听了周志远的介绍,陈秉文拧开样品瓶盖,喝了一口。

“确实有一点不同。”他仔细品味过后放下瓶子,“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既然口感差异微,成本优势巨大,而市场又需要强效产品.”

他看向周志远道,“周教授,立刻调整北美市场产品的配方。

脉动功能饮料、功能口香糖、能量棒,全部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替代蔗糖。

不止是替换,还要在此基础上,设计一款含糖量在12到13克每100毫升,咖啡因含量80毫克每250毫升脉动功能饮料升级版。”

陈秉文的决定让周志远愣了一下:“陈生,这.糖度和咖啡因都几乎翻倍了?

会不会.”

“北美现在通胀高企,消费者压力大,对高糖、高咖啡因带来的‘廉价快感’需求更强。”

陈秉文解释道,“我们要顺势而为,明确告诉消费者,这就是市面上提神效果最强的饮料,没有之一。”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通胀高企、消费者寻求即时慰藉和强效刺激的市场环境下,率先建立起“最强效”、“最提神”的品牌心智,能形成坚固的护城河。

当消费者一想到需要快速补充能量和提神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脉动雷霆”,这种认知优势是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撼动的,能够让脉动功能饮料在未来可能的竞争提前占据了制高点。

完配方调整,陈秉文又对方文山道:“方总监,新产品线命名为‘脉动雷霆’系列。

包装重新设计,用窄罐,银色打底,加上醒目的闪电标志,要和原版脉动做出明显区分。

价格可以适当上浮,突出其‘顶级’定位。

这段时间凌佩仪总监在内地扩展销售渠道,这件事你辛苦一下,负责抓起来。”

“好的!”方文山迅速记下,“我立刻通知北美的团队和设计公司。”

“还有一件事,”陈秉文拿出一张画有两头公牛图案的草稿纸提给方文山,补充道,“让李明在北美和欧洲,尽快把‘红牛’以及所有可能类似的、带有能量、公牛、翅膀、闪电等元素的饮料商标和图案,全部注册下来。一个不留。”

虽然不太理解“红牛”这个名称的由来,但方文山毫不犹豫地点头:“好的,陈生。”

“周教授,量产配方的稳定性就拜托你了。”陈秉文最后对周志远。

“放心,陈生,实验室数据已经很稳定了,我会盯着生产线调整。”周志远保证道。

当天夜里,一列从广州开往燕京的火车呼啸着向北行驶。

在一节普通的硬卧车厢连接处,高振海靠着车门,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漆黑田野,只有零星灯火点缀。

他身边站着华润办事处的张和糖酒公司的一位科长。

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第一批供应给燕京友谊商店和涉外饭店的三万瓶陈记瓶装糖水,终于完成了生产、检验和报关手续,此刻正装在行李车厢的木箱里,随着这列火车驶向目的地。

“高经理,放心吧,手续都齐了,到了燕京站,那边会有糖酒公司的人接车,直接运到仓库。”

糖酒公司的向科长递给他一支烟,道。

高振海摆摆手:“谢谢向科长,我不抽烟。这次真是多亏你们帮忙,不然光这些手续,我们自己跑一个月也跑不完。”

张笑着:“高经理客气了,这是我们的工作任务嘛!

不过真的,你们这糖水味道确实不错,比北冰洋甜得更自然,果味也足。

就是这价格,估计没几个老百姓消费得起。”

高振海笑着点点头,没什么。

他心里清楚,正如陈秉文的,这第一批货,主要还是象征意义,是打开内地市场的敲门砖。

成本虽然尽量控制了,但加上运输、关税等,到达燕京的成本依然不低,主要目标客户还是那些有外汇券的外宾和少数先富起来的人。

比起在港岛熟悉的商业环境,内地的一切都是新的,需要摸索,需要适应。

但他相信生哥的判断,这片土地潜力无限。

与此同时,凌佩仪在广州的办事处里,正对着地图和资料,规划着下一步的渠道拓展计划。

燕京只是第一站,上海、广州、天津.这些大城市的外宾和高端消费场所,都是她的目标。

她深知,来内地的一个月时间里,让她明白。

在内地做生意,政策是关键,人脉是桥梁,产品质量是根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