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殉国,是一等一的死法(2/2)
“上山容易下山难,撤退比进攻更难。”
陈默讲解道:“从理论上来讲,战争状态下的撤退要比进攻难度更大。”
“撤退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溃败,这种撤退十分狼狈,几乎可以说是士兵在前面跑,敌军在后面追,这种撤退一般情况下都会死伤惨重,下关码头当时的情形就是大溃败。”
陈默话锋一转,很复杂道:“其二是有组织的撤退,一般情况下都会留下小分队进行抵挡,掩护大部队撤退,这样能保留的力量更多,但殿后的小分队基本上全军覆没。”
66军,83军不属于这种,他们是突围,牺牲大,存活少。
“其实唐生智要是能合理组织有序的撤退,而不是直接先跑路,10军守军乃至那些南京的市民都不一定能死这么多人。”
“唐生智不是挺有争议的吗?”
许星晚道:“我看网上还有些人给他洗地,说那个情况南京城是绝对守不住的,换谁来都一样。”
陈默想了想,其实人性是很复杂的,具有两面性。
他沉吟道:“道理是这样的,但是当年南京毕竟是首都,光头要撤离的时候,还开过一次高级将领的军事会议,所有人都不吭声,就唐生智站了出来,说:我愿驻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
“于是光头就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会议上他还表示道:军人的职责就是守卫国土,南京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如果不战就放弃南京,怎么能对得起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
“大战开始的时候,唐生智对前线士兵也坚定道:若日本人走进南京城,那一定是踩着我唐生智的尸体进去的!”
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话,将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遗书。
唐生智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话,于是他把运输船调离到下关码头对面的浦口码头,准备背水一战。
直到大溃败之前,虽然人数、装备都不如鬼子,但斗志完全不输!
陈默眼神越过波光粼粼的江面,死死望着不远处的挹江门以及城内,似乎能看到当年的场景。
重重地叹了口气。
“紫荆山北路,66军159师奉命狙击鬼子,曾在淞沪会战血战九天九夜的少将罗策群(粤省兴宁人)冲锋时中弹殉国,全师20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
“雨花台,88师264旅及262旅共同驻守,奋勇杀敌数日,弹药打完后,展开白刃战。”
“262旅少将旅长朱赤(赣省修水人)殉国,264旅少将旅长高志松(桂省岑溪人)殉国,两旅共6000余人,从旅长到士兵,全部牺牲,无一生还!”
“太平门,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姚忠英(粤省平远人)刚从紫金山连日激战退回来,为保护友军,率部冲锋,壮烈殉国。”
“光华门,87师259旅少将旅长易安华(赣省宜春人)在光华门被鬼子攻占后,鏖战八个小时重夺光华门阵地,最终受到三面围攻,腰部中弹身亡,殉国。”
“长江边,南京卫戍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战时南京城市长、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少将萧山令(湘省益阳人)在长江边率部保护主力撤退,与日寇拼杀近五个小时,弹尽粮绝,自杀殉国!”
虽然前面的殉国的将领都了不起,但最后一位,陈默更加肃然起敬。
就像前面所说,撤退有两种方式,萧山令就是第二种为了掩护主力撤退而牺牲的。
而且这位也是南京保卫战守军部队里牺牲的最高长官!
许星晚听着一个个“殉国”,心头猛地大震,灵魂更是直接被击中到颤抖。
自古以来,殉国,是一等一的死法!
也是最壮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