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法科教员(2/2)
“我欲聘先生为格物大学堂律法科首席博士,总揽律法科教学纲要制定、教材编纂及讲授之事!
一应需求,皆可提出,我必全力支持!
不知先生可愿屈就?”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刘禅如此干脆果断,且给予如此高的职权和信任。
他再次躬身,语气更为诚恳:
“殿下信重,无忌感佩!必当竭尽所能,为殿下培育律法英才,以报知遇之恩!”
“好!”刘禅大喜,
“今日便请先生安顿下来。明日我召集庞德公、司马徽等先生,为先生引荐,并共商律法科开设之具体事宜!”
刘禅的效率极高,当日便为长孙无忌安排了离学宫不远的一处清幽院落,并拨付了足够的钱帛以供日常用度。
翌日,学宫议事堂内。
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学宫元老,负责启蒙堂的马谡,
以及刚刚被正式任命为农科博士的贾思勰俱、算学博士李淳风、工学博士雷博士已然在座。
至于将造博士黄月英,则不愿参与这些事情,尚在工坊继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纸张产量。
他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刘禅身旁那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身上。
刘禅先为众人引荐:“诸位先生,这位是长孙无忌先生,乃律法大家。我已聘请先生出任我格物大学堂律法科首席博士。”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向诸位前辈从容行礼:
“晚辈长孙无忌,见过庞公、司马先生、黄先生、贾先生。
晚辈才疏学浅,日后还请诸位先生多多指教。”
庞德公抚须打量着他,眼中带着审视与好奇:
“长孙小友气度不凡,不知对律法一道,有何见解?”
他主持编纂教材,深知律法科之重要与艰难,故有此问。
长孙无忌不慌不忙,将昨日与刘禅所言关于律法“公平”、“效率”以及与吏治、民生相结合的理念再次阐述,并更进一步补充道:
“无忌以为,当今之世,季汉初立,百废待兴。
律法之设,尤须注重‘引导’与‘惩戒’之平衡。过于严苛,则民畏而不敢动,窒息生机;过于宽纵,则纲纪不立,易生混乱。
当以简明、务实、公正为要,既能规范秩序,又能鼓励生产,保护新生。”
司马徽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微笑道:
“好一个‘引导’与‘惩戒’之平衡。
小友所见,非局限于章句,实乃经世治国之论。殿下,此人确为律法科良选。”
黄承彦更关心实务:“律法科欲开何种课程?教授何等内容?”
长孙无忌显然已成竹在胸,流畅应答:
“回黄先生,初步设想,课程可分三类。
一为律令本源:讲授《法经》、《秦律》、《汉律》乃至《魏律》之沿革、精髓与得失;
二为法理辨析:探究立法之本意、刑罚之轻重、情理法之关联;三为实务判例:
剖析古今典型案例,模拟文书撰写、案情研判、诉讼审理之过程。
此外,还需辅以算学、文书、乃至基础农工商常识,使学生不致成为只知律条、不通世务的迂腐之人。”
贾思勰点头赞同:
“贾某深以为然。知农事,方能断田土之讼;知工造,方能明器物之争;知商贾,方能察契约之伪。律法实与百业相通。”
刘禅见几位核心人物均对长孙无忌表示认可,心中大定,当即拍板:
“既如此,律法科便正式设立,由长孙先生全权负责。
所需一切,皆由学宫调拨。望长孙先生能尽快拟定详细纲目,编纂核心教材,并着手招募一至两名助教。”
“无忌领命,必不负殿下与诸位先生所托。”长孙无忌郑重应下。
接下来的日子,长孙无忌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与才华。
他几乎足不出户,埋首于值房之中,夜以继日。
不过旬月时间,他便拿出了一份极其详尽的《格物大学堂律法科授业纲要》以及《律法基础》、《案例析辨》两本教材的初稿。
刘禅仔细翻阅,只见其内容体系严谨,脉络清晰,既深入剖析法理,又紧密联系实际,文字深入浅出,甚至特意加入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以便理解,完全符合“格物”务实、致用的精神。
更令刘禅惊喜的是,长孙无忌在教材中特别强调了“证据链”、“逻辑推理”和“疑罪从无”的雏形思想,其理念之先进,远超这个时代。
“系统这100积分,花得太值了!”刘禅心中狂喜,
“此真乃王佐之才也!”
有了教材和纲要,长孙无忌很快便开始了授课。
起初,前来听讲的学子并不多,毕竟律法在此刻并非显学。
但长孙无忌的课极富魅力,他引经据典却不迂腐,剖析案例生动有趣,往往能从一件小事引申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更能将律法与算术、经济甚至工程之事巧妙关联。
很快,他的课堂便座无虚席,甚至吸引了一些原本学习其他科目的学子前来旁听。
一股研习律法的风气,悄然在格物大学堂中兴起。
这一日,刘禅正在处理公务,长孙无忌前来求见。
“殿下,律法科已步入正轨。然无忌有一事思之已久,觉有必要向殿下禀明。”
“先生请讲。”
“殿下,”长孙无忌神色严肃,
“律法之设,贵在施行。现今之教材案例,多为史载或虚构。学子虽能理解,然终隔一层。无忌恳请殿下允准,在学宫内设立一‘模拟公堂’。”
“模拟公堂?”刘禅颇感兴趣。
“正是。”长孙无忌解释道,
“可仿照县衙形制设一堂屋,学子可分饰县令、胥吏、原告、被告、证人等角色,
依据我等设定的案例或抽取现实中之简单纠纷,模拟诉讼审判之全过程。
如此,可令学子亲身经历证据提交、庭辩、质证、判决、文书撰写等各个环节,其所学方能真正融会贯通,而非纸上谈兵。”
刘禅听完,拍案叫绝:
“妙!此法大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出真知!准!我立刻命人安排场地与一应用具!”
“谢殿下!”长孙无忌眼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此外,无忌还欲组织学子,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州府书吏,整理、抄录、分类过往之案卷文书。此举既可令学子接触真实律令文书,熟悉实务,
亦可为州府减负,或能从旧案中发现一些律法施行之弊病,以供研讨改良。”
“善!双管齐下,先生思虑周详!”刘禅对此全力支持,“我稍后便行文州府,予以配合。”
长孙无忌的这些举措,很快收到了奇效。
格物大学堂律法科的学生,迅速成为州府各衙门争相邀请的“香饽饽”,因为他们不仅懂条文,更具备难得的实务处理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而“模拟公堂”也成了学宫一景,时常围满观摩的其他科学子甚至是一些低阶官员,无形中推广了律法知识和对程序正义的重视。
“长孙无忌,真乃天降之才!法学基石,自此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