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重生阿斗,复国系统来早了 > 第191章 系统变化

第191章 系统变化(2/2)

目录

“复兴汉室,固然千难万险,或许终我一生,亦未能竟全功。”

刘备的语气斩钉截铁,

“但人定胜天!若连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那才真是毫无希望!”

“这世上从无注定之事,唯有拼搏之力!

今日我父子进位王爵,便是向天下昭示我汉室不绝之志!

下一步,取汉中,窥关中,还于旧都!

一步步走下去,未必不能成功!”

他伸出手,重重地按在刘禅的肩上,力量沉甸甸的:

“阿斗,莫要迷茫,更莫要畏惧。这条路,为父会走在最前头。

你只需记住,尽人事,听天命!

而我等之‘人事’,必当竭尽全力,无愧于心!”

刘禅看着父亲眼中那几乎能灼伤人的光芒,感受着肩膀上传来的温度和力量,

心中那因前世结局所带来得一丝彷徨,竟真的被这铿锵有力的话语驱散了不少。

是啊,即便有系统在手,最终的成败,不还是要靠人去拼搏吗?

系统是助力,而非依赖。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的赧然和迷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坚定,他迎着父亲的目光,郑重颔首:

“儿臣明白了!谢父王教诲!尽人事,听天命!我父子同心,其利断金!”

刘备见儿子眼神恢复清明坚毅,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这才是我刘备的儿子!回府!”

说完,他转身,大步登上王驾,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挺拔而决绝。

刘禅紧随其后。

车厢内再次陷入安静,但气氛已与来时不同。

刘备闭目养神,眉宇间是思索战略的沉凝。

刘禅也安静坐着,但意识再次沉入系统界面时,心态已然不同。

车驾驶入扩建后的汉中王府,虽不及许昌魏王宫或昔日洛阳皇宫的奢华,却也自有一番威严肃穆的气象。

刘禅跟随父亲刚在书房坐定,便有侍从来报:

“大王,军师诸葛先生与庞先生求见。”

“快请。”刘备立刻道。

显然,他也深知称王之后,千头万绪亟待理清,急需与最核心的智囊商议。

片刻后,诸葛亮与庞统联袂而入。

两人皆面带思索,显然也还沉浸在今日大典所带来的局势变化之中。

行礼毕,四人分君臣落座。

书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四张神情凝重的面孔。

刘备率先开口,语气沉缓:

“孔明,士元。

今日我虽勉从其请,进位汉中王,然心中实感惶恐。

荆、益、扬、交四州,地广而新附,民疲而待苏,曹贼在北,虎视眈眈。

当此之时,何以安内而图外,二位军师可有以教我?”

诸葛亮轻摇羽扇,从容道:

“主公不必过谦。

今日之举,正其时也。

当务之急,在于稳固根基,积蓄国力。

亮以为,可分三步走:

其一,梳理内政,明确各州郡权责,安抚新附之心;

其二,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广积粮草,充实府库;

其三,整饬军备,汰弱留强,操练士卒,以备大战。”

庞统接口道:“孔明所言甚是。统补充一点,四州情况各异,需因地制宜。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可为根本,当深根固本,以其财力支援四方;

荆州四通八达,直面曹魏,需用良将镇守,且战且守,以为屏障;

扬州水网纵横,孙氏残余或仍有窥探,需巩固防务,发展航运,亦可利用其渔盐之利;

交州地广人稀,蛮夷杂处,当以抚慰为主,渐收其心,开发其地,未来或可成为后方粮秣之地。”

刘备听得连连点头:

“二位军师高见。如此,内政方面,便需多劳孔明统筹,士元从旁协助。

各州郡官员任命考核,钱粮赋税征收调度,农桑工坊鼓励督促,皆需尽快拿出章程。”

“亮(统)领命。”诸葛亮和庞统齐声应道。

这时,刘备看向刘禅,道:

“阿斗,你既为太子,亦当习学理政。你有何想法?”

刘禅心中早已盘算良久,听到父亲询问,便知道机会来了。

他不能轻易上前线,但后勤内政,正是利用系统、赚取“提升国力”积分的大好机会!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说道:“父王,义父、庞师。

三位知我曾于武汉设立少英营,营中少年从我三岁入营,如今已六年矣。”

他目光扫过诸葛亮和庞统,继续道:

“这些少年,不仅习练武艺,更随营中先生修习文事、算学、律法乃至粗浅的政务处理。

如今六年过去,其中佼佼者,如张猛、李茂等人,已能协助处理江夏郡中文书、调度粮草,甚至可为一县之丞、尉而绰绰有余。

虽比不得马季常、蒋公琰这等经世大才,但胜在年轻肯学,忠诚可靠,且熟知我阵营法度规程,用起来极为顺手。”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颔首微笑,接口道:

“主公,太子所言不虚。亮与士元处,亦有数名少英营出身的少年郎为吏,处理公务井井有条,远超寻常掾吏。

其等虽无赫赫家世,却凭才学实干立足,假以时日,必成栋梁。”

庞统也笑道:“正是此理。统在扬州时,亦深感人手不足,尤其是熟悉地方政务的基层干吏。

若能有大批如少英营子弟般训练有素、忠心耿耿的年轻人填充州县,则政令推行必然顺畅数倍。”

刘禅见两位军师都肯定了自己的成果,心中更有底气,遂抛出核心想法:

“故此,儿臣在想,能否将‘少英营’之制,稍加变通,推广于四州?

并非全如少英营那般集中于一处进行武事训练,而是侧重于设立‘官学堂’,选拔各州郡聪颖少年,尤其是寒门子弟,授以文事、算学、律法、农工基础乃至医道常识。

学成之后,经考核,择优充实到各州郡县为吏,或进入匠造营、农桑所等处为我所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