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重生阿斗,复国系统来早了 > 第189章 刘备进位

第189章 刘备进位(2/2)

目录

或是某地呈上所谓的“祥瑞”,如白雉现于荆山,黄龙见于岷江;

或是某些郡守联名上表,言境内百姓皆期盼刘使君能“更上一层楼,以正视听”;

甚至军中将领如张飞、魏延等,也在酒后吐露“大哥早该当皇帝”的真言。

刘备每次都以极强的态度拒绝,甚至多次怒斥上书者。

但他的拒绝,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种符合礼法的谦逊和必要的姿态。

唯有最亲近几人才知,他那“信义著于四海”的名声并非虚妄,此刻维护汉室正统的决心,更是显得无比真挚而强烈。

夜色已深,军师府中仍是灯火通明。

诸葛亮与庞统对坐案前,中间摊着几卷来自各地的文书,不是报告祥瑞,便是婉转劝进。

庞统将一卷竹简掷于案上,略带讥诮地笑道:

“孔明,你看这牂牁郡守,竟称郡内井中现黄龙三日,这马屁拍得,未免也太过于露骨了些。真难为他能编得出来。”

他虽也赞成提升刘备名位,但对这些手段颇不以为然。

诸葛亮揉了揉眉心,无奈一笑:

“士元,何必苛责。众人心思急切,方法虽拙,其心可鉴。

如今之势,犹如箭在弦上,主公若始终不允,只恐寒了众人之心,亦让曹操看轻,以为我主无大志。”

庞统收敛笑容,正色道:

“我非不知其中利害。只是主公性情,你我最是清楚。

他并非不愿更进一步,否则当年也不会于汉献帝尚在时便领豫州牧、徐州牧。

然其心中,始终有一道‘忠臣’之槛难以逾越。

曹贼称王,反而将主公架在了火上烤。

此刻进位,天下愚夫愚妇看来,与曹贼何异?主公所欲者,是大义名分,是堂堂正正。”

诸葛亮颔首:“士元所言极是。故而不能直取其位,需另辟蹊径,既全主公之志,亦安臣民之心。”

庞统目光闪烁,身体微微前倾:“哦?孔明已有良策?莫非效仿高祖故事?”

诸葛亮羽扇轻点地图上某一处:“高祖因何而兴?”

庞统瞬间明了,抚掌笑道:“妙!汉中!好一个‘汉中王’!

承高祖之业起点,示北伐还旧都之志,王号虽尊,却仍框于臣列,不越雷池!

既堵了天下悠悠之口,又遂了文武百官之愿,更全了主公心中大义!

孔明啊孔明,此策可谓两全其美!”

诸葛亮神色却无丝毫放松:

“此虽权宜之计,亦是一大步。还需寻一恰当时机,以最稳妥的方式向主公进言。

若再由群臣喧嚣而进,恐仍难成功。”

庞统点头:“此事须由你亲自出面,陈明利害。主公对你,最能听得进去。”

他顿了顿,叹道,

“但愿此策能成。王号一定,则大义在我,下一步兵发汉中,方可名正言顺,与曹贼争夺天下气运!”

两人又低声商议良久,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

刘禅没有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劝进之中去,也强令麾下文武不能参与进去。

他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在这件事中,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起不到什么正面作用。

自己只需要等待此事尘埃落定就可。

其他的,自然有相父出面。

这一日,左将军府书房内,灯火长明。

只剩下刘备与诸葛亮二人。

窗外月色如水,室内却气氛凝重。

诸葛亮没有再摇动羽扇,他神色肃穆,对着刘备,深深一揖到地:

“主公,今日亮非以军师身份,乃以汉室一老臣、主公一知己身份,再做最后之恳请。”

刘备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孔明,连你也要逼我吗?我之心志,你难道不知?”

“亮深知主公之心!”

诸葛亮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

“主公高义,不欲负篡逆之名,欲全忠臣之节,此心可昭日月!

然,主公岂不闻‘权变’二字?岂不察当下时势?”

他上前一步,声音低沉却极具力量:“曹操篡汉之心,已如王莽之心,路人皆知!

许昌宫阙,汉帝不过一傀儡,一玩物!

汉室旌旗,早已名存实亡!

主公此时若一味拘泥于虚名,坚持臣节,则天下忠汉之士,将何以归附?将何以辨识旗帜?

难道要他们去尊奉许昌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诸葛亮语气愈发激昂,

“主公称尊,非为私欲,实为存续汉祚!

是为天下忠臣义士立一主心骨,树一正朔之旗!是将破碎的山河,重新凝聚于炎汉之名下!

此乃大忠,非小节可缚!”

他目光灼灼,仿佛能看透刘备内心的挣扎:

“主公每以‘未有功德’推辞。

然,抚荆襄,定巴蜀,收扬越,安交广,活民百万,使四州之地重现生机,此非大功大德乎?

岂是那窃据庙堂、祸国殃民之曹贼可比?”

“主公!”

诸葛亮的声音近乎恳切,

“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若一味谦退,不仅寒了天下人之心,更会殆误战机,让曹贼得以从容篡逆,彻底断绝汉祀!

那时,主公纵有千般仁义,万般不忍,又将何面目见高祖、光武于地下?

将何以对天下苍生?”

刘备沉默了,诸葛亮每一句话,都像是敲击在他心坎上。

他背过身,望着窗外冰冷的月色,身影显得有些孤独和沉重。

他何尝不知道诸葛亮说的都是事实?

又何尝不想扛起那面大旗?

但那一步踏出,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他就真的成了和曹操“争天下”的枭雄,而非“扶汉室”的忠臣了。

良久,良久。

书房内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刘备声音沙哑:

“你的苦心,我明白了。称帝之事,关乎国体,非此时所能议,亦非备之德行所能承受。”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并未打断。

刘备话锋一转,眼神变得坚定:

“然,曹贼僭居王位,势压天下。我若毫无表示,确如你所言,不足以号令四方,凝聚人心。”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巨大的决心:

“昔高祖创业,始于汉中。

光武中兴,亦基业于河内。

汉中,乃我大军下一步目标所在,亦是北上关中还于旧都之必经之路。”

他看向诸葛亮,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若诸君以为必要……我可暂领汉中王之位。”

“王爵虽尊,犹在臣列,未敢逾越。

如此,既可稍正名号,使天下知汉室尚有支柱,亦可明我志不在私篡,而在匡扶!

待他日克复中原,扫平逆贼,迎还天子,我自当解甲归藩,还政于朝!

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诸葛亮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显然主公心中早有成算!

这“汉中王”之议,竟与他同庞士元暗中推演多次的方案不谋而合!

在名义上,终使主公得以与僭越称魏王的曹操分庭抗礼,有力凝聚四方人心;

在道义上,又精准地避开了直接称帝的僭越之嫌,坚守了“汉室忠臣”的政治姿态与道德高地;

尤其将王号与“汉中”之地挂钩,更是继承高祖龙兴之地的合法性,

以及刘备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决心!

这一策,既顺天应人,又护全臣节;既立足当下,更放眼未来。

“主公英明!”诸葛亮深深拜下,这一次,是真心实意的敬服,

“此策至善!既顺天应人,又保全臣节!亮,即刻便去安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