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重生阿斗,复国系统来早了 > 第70章 孔明智钓鹿门客 玄德巧移荆楚才

第70章 孔明智钓鹿门客 玄德巧移荆楚才(2/2)

目录

自己作为实际上的荆州之主,不征辟他为官,只求其出山教书……

刘备眼睛一亮:“你是说……请庞公去武汉……教书?”

“正是!”诸葛亮颔首,“非是以官吏身份征召,而是以师者之礼相聘。

言明武汉初创,教化未兴,百业待举,尤缺一德高望重之宿儒坐镇学舍,为稚子启蒙,为少年解惑。

此乃泽被苍生、教化黎庶之功德,非为刘氏一家一姓之私。

庞公心系乡梓,见流民子弟有望读书明理,或能心动。”

他进一步补充道:“如此,若能打动庞德公,待他动身前去武汉,他的门人徒弟岂能不追随?”

“届时能说动多少能人为其效力,便看少主本事了。”

刘备听得连连点头,但随即又皱眉:“话虽如此,但庞公清高,未必肯信我等一面之词。且阿斗那点基业,如何能入其法眼?”

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

“故需主公手书一封,言辞恳切,非为征辟,纯为教化之事相请。信中可着重描述三点:

其一,武汉流民汇聚,孩童众多,然无书声琅琅,实为憾事,此乃主公心忧之处。

其二,少主刘禅,虽年幼,然心慕圣贤之道,于武汉设学舍,愿扫榻以待名师,此心赤诚。

其三,言明此请,无关官职,只为传承学问,泽被一方。

庞公若至,武汉学舍当以师礼尊之,绝不以俗务相扰,来去自由,唯愿其偶尔点拨,指点迷津即可。”

刘备拍案叫绝:“妙!妙啊孔明!此计甚妙!以教化之名,投其所好,更以阿斗这‘奇货’为饵!庞公纵然心如止水,也难耐好奇!好,我这就亲笔修书!”

刘备立刻铺开绢帛,提笔凝神,按照诸葛亮的思路,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情真意切、姿态放得极低的“聘师信”。

信中绝口不提征辟官职,只谈教化功德,盛赞庞德公学问道德,哀叹武汉孩童失学之苦,恳请庞公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吝移步武汉,指点一二。

信中更是不经意地描述了刘禅的早慧与奇特想法,将其塑造成一个值得名师点拨的璞玉。

信末,刘备郑重承诺:庞公若至武汉,必以师礼相待,绝无俗务烦扰,来去随心,只盼其学问之光,能照亮武汉稚子求学之路。

写罢,刘备吹干墨迹,小心封好,叹道:

“但愿此信能说动庞公。若庞公真能前往,对阿斗而言,实乃天降之福!”

他是真心希望庞德公能够如他与孔明所想,真能出山前去武汉教书,毕竟庞德公门人众多,只要能有十之一二跟随其去往武汉,阿斗之急便唾手可解。

至于刘禅能否将玄德公座下弟子征辟为官?

刘备就没考虑过他失败的可能。

就他看来,能够收服秦琼、尉迟恭、辛弃疾、包拯、丁奉如此多大才的刘禅,可比他爹年轻时候强多了。

他老刘家本来都是越老魅力越高,而阿斗小小年纪魅力已经不凡,颇有世宗皇帝风范。

诸葛亮含笑点头:“主公放心,此信情理兼备,投其所好,更有‘奇货’为饵,庞公纵然不立刻答应,也必会思量。

即便最终未至,有此一封主公亲笔相邀之信,于少主在荆襄士林之声望,亦大有裨益。”

很快,这封盖着左将军印信、措辞极其谦恭恳切的“聘师信”,就直奔鹿门而去了。

而随着一起发出的,还有着襄阳从事伊籍调二十精于户籍、判案、统计的小吏一并前往武汉的命令。

以及令江夏府改夏口与武汉合为武汉县,令糜芳为县令的任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