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七月既望,皇孙东去(2/2)
从这点来看,朱瞻基只能去做一个执行者,不适合坐在朝廷里面进行决策。
至于威望上,那就更不用说了,朱高炽虽然也难以适应新时代,可朱高炽有个好处,那就是大胖可以震慑群臣。
朱瞻基这个皇太孙的位置,看起来十分重要,可真要发号施令,又有几个大臣愿意遵从?
故朱瞻基其实一直都在远离权力中心,且这种远离是不可逆的,除非朱瞻基从一开始,就扭转了观念。
可惜,就和朱高煦和朱高燧一般,这叔侄三人,都还活在原本旧世界的秩序之中。
即便再继续留在朝廷之中,能做的不过就是争权夺利罢了,对朝廷不会有任何攻陷。
因此见朱瞻基准备前往南黄金洲,朱棣虽然震惊,但却并不意外,甚至还有些释怀的询问他准备好了没有。
朱瞻基的回应也很简单,他已经做好了死在黄金洲的准备了,要么在黄金洲创下一番大事业,要么就在死在南黄金洲!
说起朱瞻基的心路历程,其实那是相当的曲折,首先是在琼州岛上的绝望又希望,而后到朝堂之中的干劲满满,再到前往吕宋岛蛰伏两载。
这一段路程,让朱瞻基意识到了一个现状,那就是要想和他四叔争,凭的不能是权谋,而要是硬实力。
初期,他觉得硬实力就是拉帮结派,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而后再与朱高燨一较高下。
所以他在吕宋岛上才会彻底蛰伏下去,希望在吕宋培植自己的势力。
然则在经过了这几年的观察之后,他才发现,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权谋压根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朱高燨为什么非主动让他勃泥黄氏联姻,本质上其实就是在暗示他,随便你怎么去做,我并不在乎,甚至于还可以帮你一把。
若是别人,指不定就会被朱高燨迷惑了,但朱瞻基不同,他意识到了自己和四叔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是个人能力上的差距,而是源于他四叔长达十几年的苦心经营。
只要朱高燨依旧背靠着琼州,掌控着兵马和经济,那他就无法和自己四叔一较高下。
诚然,如果他真的要争一争,完全是可以和朱高燨公平竞争的,甚至他有把握,在朱棣去世之后,拉拢朝臣稳固他的皇帝之位。
可即便他当了皇帝,那下一步呢,和琼州决裂?不说别的,大明军队真能干得过琼州?
只要朱高燨切断武器来援,用船只封锁海域,那明军的火枪就会变成烧火棍。
即便他立即开始建立生产线,在没有琼州人才的情况下,可能也许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重建体系。
这一段时间之内,鬼知道琼州的武器会进化到什么程度,最终最好的解决,就是两败俱伤。
而如果不与琼州决裂,那大明朝就需要继续仰仗琼州度日,主动权依旧在朱高燨手上,他即便当了皇帝,也只会是儿皇帝。
所以朱瞻基已经想清楚了,要想竞争,唯一的办法就是相仿朱高燨那般,在海外建立属于自己的基业!
如果成了,来日他或许还有机会带着子孙重返大明,如果失败,最不济也是他在海外立国,怎么都比在大明境内当一个傀儡要好。
因此朱瞻基现在就一个想法,要么成,要么死,他作为朱家子孙,绝不会甘于现状。
如此回应,自然得到了朱棣的认可,由是,次日朱棣便即下诏,宣布朱瞻基将作为此次出航的统帅,前往南黄金洲进行开辟。
圣旨下达之后,文武百官反对不止,但这时,朱高炽却站了出来力挺朱瞻基。
最终,满朝文武虽然反对,却也能只能反对之中坐视朱瞻基,乘上远洋的船只,朝着东方行去。
而在朱瞻基离去之后,朱棣便下诏革除其皇太孙之位,改封为东海王,以南黄金洲为其封地。
众臣见此,便知朱棣这是在为朱高燨铺路了,一时朝野上下自是议论纷纷,不知该如何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