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军出征,背后操盘手(2/2)
由于这一次要寻找印加帝国,故而朱棣做好了第一次试探,第二次才正式征服的准备!
也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不会太大,只维持两万人的左右,其中分为探索队和远航队。
探索队需要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远航,不仅要跨越印度洋,还要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一路西进。
这一支队伍的统帅便是郑和,此外还有朱高燨派遣的一千兵马,由李成军统领,和郑和船队一道下西洋。
队伍总数维持在六千人左右,以五艘两千料大船作为主力舰,上百艘小型海船作为护卫舰,保证探索队的战斗力。
至于远航队的任务就简单了不少,他们的总数是一万五千人上下,由宦官王景弘来统领。
这里便得提一句,朱棣手下的宦官可谓能人辈出,郑和只是其中佼佼者,除了郑和之外,尚有王景弘、侯显、王彦、亦失哈、阮安等人,皆是能人。
其中王景弘便是除了郑和之外,最受朱棣器重之人,多次担任副手伴随郑和下西洋,对各地风土人情都有相应的了解。
而他一次担任正使,唯一的任务就是打开商路,售卖官方购置的瓷器、布匹、丝绸、茶叶。
在抵达中亚之后,可以酌情建立使馆,作为经商的前沿阵地,方便日后私人船队前往。
也因此,这一支船队之中,有十来个翰林院的翰林,沿路就负责宣扬大明文化,在抵达之后,了解所有国家的风土人情。
除了朝廷方面的准备,朱棣也下达旨意,宣布开放海禁,鼓励私人船队参与官方这次下西洋,与朝廷共同西进。
对此,朝廷方面自然是议论纷纷,可沿海商人却有些跃跃欲试,毕竟,随着大明朝走私活动日益猖獗,是个人都知道对外贸易利润极高。
虽然现在沿海还有部分倭寇作乱,但挡不住商人为了赚钱的热情,甚至于很多朝廷重臣,在参与朝会之后,都纷纷写信,让自己族人参与其中。
他们很清楚,这一次朱棣要下西洋是认真要开海禁,有大明舰队的护卫,比私人船队航行要安全许多!
于是,在朱棣下旨之后,沿海诸如淮安、扬州、苏州、松江、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丝绸、茶叶价格开始上涨。
初时价格还在可控范围之内,等时间来了六月份,春茶的价格已经到了历史高位,每斤龙井从三钱涨到了九钱银子。
这同样引起了市场的反应,大量商人开始奔赴福建,甚至深入贵州、云南等地求购茶叶返回沿海售卖。
求购来的茶叶,大多输入松江府,进入市场交易,此时朱高燨上表,建议朝廷在松江府设立大型交易市场,方便日后大宗商品的流转。
对此,朱棣下诏,转而经过内阁,传向了松江府,交到了朱瞻基手上,朱瞻基便依照指示化出了几百亩地兴建市场。
结果他这一建市场,周边地价开始疯涨,短短一个月之间,之前因为劳工缺少降低的地价就涨了回来。
不仅超过了平均地价,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见此情景,朱瞻基自然意识到了商机,急忙命令官府征收周边土地。
结果这一征收,他才发现,周围所有土地已经被来自琼州的琼州重工纳入了资产。
而不仅这一片土地,松江府境内,包括沿海沿江的所有土地,超过八成都已经被琼州重工收购。
换句话说,他四叔趁着前段时间地价下跌之际,已经将松江府大部分可用之地纳入手中,成了松江最大的地主。
发现此事之后,朱瞻基便反应了过来,原来之前地价的下跌和现在的上涨,都在他四叔都预料之中。
他在这里稳定的并不是什么大局,而是在给他四叔收购土地背书,他的存在只是方便朱高燨收地。
想到这里,朱瞻基便气不打一处来,他自己整天在这里苦哈哈的,利益却被四叔给占了?
当下他便奋笔疾书,将松江府的情况全部写成了密折,让人径直朝着皇宫这边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