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荆州遣使名士蒯越(2/2)
他快步上前,至堂中站定,向着主位方向深深一揖,几乎呈九十度,声音带着刻意保持的恭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荆州别驾蒯越,奉我主刘荆州之命,特来恭贺大将军廓清北疆,鼎定中原!大将军神武盖世,威加海内,实乃天下苍生之幸!”
刘隽端坐其上,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下方恭敬的使者,并未立刻说话,让蒯越保持着躬身的姿势片刻。这短暂的沉默,在大堂凝重的气氛和典韦的注视下,显得格外漫长,给蒯越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片刻后,刘隽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蒯别驾远来辛苦,请起。”
“谢大将军!”蒯越暗暗松了口气,直起身,但仍微低着头,不敢直视。
“刘景升镇守荆襄多年,保境安民,民生富庶,隽亦素有耳闻。”刘隽不疾不徐地说道,“今日遣使而来,可是有何见教?”
蒯越连忙再次拱手,将早已斟酌好的话语说出:“不敢当‘见教’二字。我主刘荆州,一向以仁德为本,深知兵凶战危,黎民苦之久矣。今大将军扫平北方,功高盖世,我主深感钦佩,特命越前来,一是为表达恭贺之忧,二是愿与我主永结盟好,共维汉室宗庙。我荆襄愿与大将军辖下各州,互通商旅,息兵止戈,使两地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此乃我主一片为民之心,还望大将军明鉴。”说着,他示意随从恭敬地呈上礼单,“此乃我主一点微薄心意,聊表敬意,万望大将军笑纳。”
刘隽目光扫过礼单,并未多看,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刘荆州有心了。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确是仁政。隽亦不愿多见刀兵。”
蒯越闻言,心中一喜,以为说动了刘隽。
然而,刘隽话锋随即一转,语气依旧平和,但内容却如重锤般敲打在蒯越心上:“然,蒯别驾可知,何为真正的‘太平’?偏安一隅,暂免兵祸,可谓太平否?”
蒯越一愣,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这……”
刘隽并未等他回答,继续道:“自桓灵以来,天下纷扰,诸侯割据,政令不出雒阳,此乃天下大乱之根源。百姓之所以流离,非仅因一战一役,实因这分崩离析之局!隽虽不才,蒙上天眷顾,将士用命,幸得平定北土,非为称雄一方,实欲结束这裂土分疆之乱世,再造一统之江山,使政令通行四海,百姓再无地域隔阂之战乱!此,方为万世之太平!”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无可置疑的坚定信念和磅礴气势,在大堂中回荡。蒯越听得心神震撼,额头隐隐见汗。
“荆襄之地,”刘隽的目光似乎能穿透蒯越,看到那片富庶的土地,“沃野千里,人杰地灵,亦乃汉家旧土,岂能长久游离于外?荆襄百姓,亦为汉家子民,岂能不沐统一之王化?刘景升若真以苍生为念,便应顺天应人,助我完成这统一大业,而非划地自守。须知,大势所趋,非人力可阻。届时,隽必奏明天子,以王侯之礼待之,保其宗族富贵荣华,绝不负今日之言。”
这番话,如同最终的通牒,又像是最后的劝诫,将“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击碎。蒯越脸色发白,他彻底明白了刘隽的意志。这不是商量,而是宣告。
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深深低下头,声音干涩:“大将军……雄心壮志,越……万分敬佩。大将军之言,字字珠玑,关乎天下气运,越……必一字不易,带予我主刘荆州。如何决断,皆由我主圣裁。”
刘隽微微颔首,语气放缓:“如此甚好。蒯别驾可先在馆驿安心住下,彭城风物,亦可观赏一二。”
“谢……谢大将军。”蒯越如蒙大赦,又行了一礼,在典韦那始终未曾离开的注视下,脚步有些虚浮地退出了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