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530章 年功

第530章 年功(2/2)

目录

“魏晋之际,玄风大炽,士族耽于清谈,竞尚浮华,而多疏于实务,此风实于国无益。加之士人皆耻居下品,不屑低浊之职,致使勤事之官反遭轻看,朕深为慨然。故今分立流内、流外之序,于流外置七等官位,设考试以核其能,专试庶务根本。依文墨评定才识之高下,参以在官之功绩,定为终考,以彰实效。”

既然士人不愿意做浊官,都憋着劲儿要做高品官,那高殷便不客气地收下对这些事务官的管理权。根据后世的划分法,高长恭、高浟乃至高殷等人,严格来说都算是政务官,主要承担行政决策和行政指挥的重大责任,在贯彻天子和齐国的总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而这些所谓的流外官与勋官属于事务官,是各州府的中低层官员,主要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就像拉拢军队要拉拢中下层军官一样,高殷若想在政治上形成独属于自己而不是世家的势力,那么拉拢对象便应该是这些人。

近来高殷推行的经济改革卓有成效,使得齐国渐渐富了回来,而高殷又没有高洋那种花天酒地的臭毛病,毕竟他看不上这个时代除了性以外的享乐,因此这些国资除了用作日常开销及军费的供给外,还有不少余钱,此时就能拿出来一些犒赏这些事务官:

“起年功序列制,上至州郡佐吏,下至乡官,自入仕起便归档立案,以全官册,而后据官守年岁,补给劳俸,以资职忠;考试成绩高位者,亦赐粮米钱俸。”

这些干事的底层吏员薪水微薄,为了让他们好好做事,高殷便打算让参照后世的年功序列制度,给予这些事务官更多的福利:“新设年功司,归于尚书省之年功司下,设年功郎中理之,年功员外郎二人佐之。”

尚书省原本是四司,如今扩充为五司,年功郎中专门负责统计各地州府的流外勋官的资料档案,并计算他们的俸禄待遇,再与考功郎中一同根据考试成绩,下最后的定语。

晋升的原则便按照年龄、仕龄以及经历进行排序,年龄越大、仕龄越长,便优先晋升,在前两者不相上下时,便参考最后的经历。这既指过往经历的经历,也指“经书”履历的经历,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看以前的经历,在乡间和同僚之间的风评,还有专门的“经书证明”,也就是学历。

不过此时的齐国乃至天下都没有专门的学历一说,因此为了齐国的官僚政治体系,有必要发明出一系列的专业证书,于是高殷此前创作小说、发展印刷术,以及设置一个文林馆的先手布置便在此时浮现出来。

前者天工阁、农丰庐、格物轩会获得高殷审批的一定资金,或出门进行田野调查,或购买材料进行研究,总结出许多在农业、锻造、养殖乃至手工商贩等各领域的经验,对这方面高殷是百无禁忌,只要他们写的不是胡编乱造,而且涉及到一个行业的经营,那便统统认可。

然而这个行为在许多士人眼中并不切实际,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太耗钱、时间以及脑容量,农民学不会,士人学了也不会去做,只以写书为乐,因此便将高殷的行径理解为一种政治造势,即“广采众学”,刷一个爱好文学和了解民生的名声,并不会真在这里做文章而已,这些研究出来的东西将来也会销毁掉,或丢在仓库中变成一堆老黄纸。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流外官们要晋升,就要学习对应的教材,而后通过皇帝与文林馆预设的专门考试,继而取得证书,证明自己在农耕或治水等领域有着基本的才学,从而在考评上得到更优的成绩。

这可是比科举还要进步一千年的职称考试啊!

高殷考公务员受的苦,要在这大齐重现一遍,而且不同的是,他现在可是出题人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