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九品(2/2)
这既减少了权臣篡位建立新朝的阻力,但也构成了新朝清除弊政的阻碍,五胡十六国、南边的宋齐梁陈和北边的魏齐周,能创造这么多建国神话,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了这群好吃懒做的食利阶级,可以说,他们就是王朝周期率的根源。
此刻,齐国也存在着这么一批根深蒂固的食利者,要清理这群蛀虫,那么旧有的九品中正制就必须要改革了。
“我大齐之选举,多沿魏制,凡州县皆设置中正,若要整顿吏治,应当从此始。”
中正分大小,分别掌州和郡的人才评次,魏晋时天下分十三州,因此大中正的数量也不多,但晋末开始天下崩乱,领土不断动态变化,州的领地也越来越细碎,这就导致州的数量在事实上变多,中正也随之变多了,同样也是世家逐步做大的因素之一。
而虽然中央朝廷的中正系统是上级部门,但众所周知,部门的真正实务掌握在一线部门,即地方衙门的中正手中,他们有着当地的世家人脉以及情报资源,一如诸葛亮,看中了刘备立刻有一群荆州朋党互推,刘备一刷朋友圈全都是点赞卧龙的,不由得他不上钩,这也是世家尾大不掉的原因。
要解决他们不难,难的是解决之后,他们承担的挖掘人才的责任由哪些官吏来填补,他们不仅要为朝廷举荐人才,更要让这些地方豪族和士族心向朝廷,而不是憋着劲儿等着“朝廷崩溃”、“天下大乱”,为此哪怕给他们让点利,也是利大于弊。
“吏治吏治,一吏不行,便换一个去治,因此须得先挖掘新人才。”
必须要建立一个数目庞大、业务能力强的官员预备团,才能取代这些地方上的中正,而高殷登基才刚满一年,这样的人才一个两个还方便寻,想达到替代一个国家的对应官吏群体的数目,还需要继续培养,或许要数年乃至十年之久。
“可若以中正之法,便是走了老路了,又何谈挖掘呢?自当想一个取士新法。”
高殷虽然这么说,但底下的臣子们大多没有好办法,高殷不由得微微叹息。
说来也是尴尬,哪怕是高殷身边,这样的人也不算多,所谓的近臣无非是高长恭、高延宗等人,还能算上康虎儿、娥永乐、陈山提、刘桃枝等人。
这多少也有一些高殷的责任,他为了稳固皇权,目前是先重用武官,以求坐稳江山再言其他。对于文士虽然并非不看重,也让他们从事着修书供皇家预览、建立新学校、引领社会文气风尚等工作,但相较于武官,确是稍有不及。
这就导致了目前级别高到能在内殿与高殷商议政务的高级臣子,无非是特务苍头,抑或是禁卫武官,打是能够打,但让他们参与到这类影响后世上百年,需要高级文化素养的工作,那就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高殷的错。
这样便是恩倖政治了,任用忠诚度高的臣子,固然会按照君主的意志执行,但执行的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不看素质和才能,往往事与愿违。
而高长恭、高浟等人是宗室,也能站在皇族的立场与他们洽谈,但宗室也各有事务,出于爱护及本能的防范心理,高殷也不希望令他们涉入过多——若事情顺利还好,若引起众怒,那就麻烦了,要保就得帮忙顶锅,不保则让其他宗室寒心,这样算起来还是外臣方便。
至于外臣中的文士领袖,倒是有不少合适的,也有着才学,比如朝中的魏收、邢邵、祖珽、李绘,文林馆的颜之推、魏长贤、陈康、房熊、封孝琰、荀士逊、诸葛颖、李德林等人都适合做这样的工作。
可前三者地位已经很高了,没必要去做中正,而后面这些人多是世家出身,即便接受中正这种官职,走的也还是老路,断然不肯为了皇帝去得罪世家,毕竟是流水的皇国,铁打的家族,崔浩的脑袋还淌着尿,天天的熏着他们呐!
所以说到底,还是缺乏人才,特别是那些有一定才能,而又对他高殷忠心耿耿的人才,最好还是新当官的,对国家还有一定希冀,眼里有光的那种后世大学生类型。
高殷不由得沉吟:“朕欲大兴文教,广建学府,并大议考课内法,令百官习诵之,以考内外众官。卿等意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