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528章 家世

第528章 家世(2/2)

目录

臣子中有人出列:“正是有韦孝宽御守玉璧,高祖此前才屡攻不克,望陛下三思。”

“那韦贼活一日,齐军便等他一日,其若活上百岁,我等还得等他百年之后?”

高殷皱起眉头,将要发怒:“哪怕韦贼死了,可其子若承了衣钵,或韦贼教了个好徒弟,咱们也永世过不去玉璧了?那干脆等到其国中之人死绝,咱们直接去接收土地,不费一兵一卒,岂不是更好!”

高殷骂得那名臣子讪讪而退,见到至尊的态度,风向开始转为迎合,补过多是慷慨激昂的迎逢之词,真正能够帮高殷出谋划策的计略没有几条。

高殷也没打算一次就完成讨论,过一会儿便宣告散朝,又命几名近臣来后殿开小会。

“真是好日子过惯了,过不得苦日子!”

在他们面前,高殷很少掩盖自己的怒气,猛地一拍桌子:“不过是讨论个章程,仗也不用他们区打,居然跟我推三阻四,各种不许、不行、不可!”

近臣们连连安慰,高殷转头又问起:“学府等建立得如何了?”

李绘、卢叔虎等臣子汇报:“已近完工,文林馆诸臣正在编纂教材,兵、农、工、儒、佛等各开设一门学科,择国内有名望士教授诸生。”

高殷点点头:“设置好名额,先暂设每年招生四百名,晋阳与邺中各一百五十名,余下由各州举荐。”

“尔后再设置地理一科,着重学研各地风俗水土异表,将来略作科考之要。”

高殷想过了,科举制终究是要上了,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世家的根基。

在科举之前,主要是察举,也就是朝廷通过各地的官员推荐来提拔新人才,这种人事权在某些程度上被地方郡望所控制了,毕竟他们不提名,那么再贤,朝廷也不知道有这个么一个人,所谓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就是这么一回事。

诸葛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虽然他不出仕,但他的岳丈是黄承彦,不仅是南阳名士,还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蔡讽是蔡瑁之父,姐姐是太尉张温的妻子,张温年少时负盛名,被一个叫曹腾的宦官所提拔为大司农,即后世的财政部部长,而后北宫伯玉、韩遂等人作乱,张温率兵出征,他派遣了一个叫董卓的部下去讨伐,结果董卓战不利,而后有个部下劝张温把董卓杀掉,这名部下叫做孙坚。

而那个提拔张温的宦官曹腾,有个非常有名的孙子,叫做曹操。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岳丈的岳丈的姐夫的老领导是魏武帝的爷爷,孙坚曾做过这位姐夫的部下,四舍五入诸葛亮和孙家也有关系,反倒是和刘备牵扯不大。

但他偏偏看上了刘备,于是司马徽、伊籍等几个荆州本地士人圈的家伙就不停地出来暗示刘备,给了刘备一个确切的信息,他才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物,而哪怕诸葛瑾仕官于孙权,庞统仕官于周瑜,孙权对诸葛亮其人的才能也闻所未闻,就像完全不知道“卧龙凤雏”之语。

这就是察举的威力,地方郡望垄断了权力的举荐机制,这点倒是和东汉的立国有关,刘秀借助豪强之力重建汉室,但这样建立起来的东汉与被刘邦克强秦、灭项羽、拔异姓,又在汉景帝时期打了一次刘家诸侯王,洗了四次的西汉天下,权势不可同日而语,最直接的例子便是汉武帝与秦始皇是同等类人,汉武帝时期濒临亡国,但实际没有亡国,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先代汉君已经把天下打得人心归汉,反汉即反天下,一如早年周公旦灭商。

而东汉没能清洗得如此彻底,便留下了被豪强以及之后转型的世家们玩弄的余地,纵使桓帝灵帝不断搞党锢试图消灭这股崛起的世家势力,结果却是引发了黄巾之乱,在汉帝看不到的地方,八州之地黄巾乱起,又在一年内被迅速扑灭,而扑灭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世家子弟建立功勋,之后甚至连保护皇权的宦官都被铲除,世家几乎要取得胜利。

而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动乱后,兜兜转转,汉变成晋,国家还是落入了世家大族的手里,各家子弟的养望手法变本加厉,士林舆论变成选官用人的依据,甚至不再需要搞什么“卧冰求鲤”、“扇枕温衾”之类的抽象活,直接根据中正提供的品、状、薄阀打分就完事了。

正因为不用做实事,魏晋才兴起玄学清谈的风尚,连面子上的功夫都懒得做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