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504章 圣威

第504章 圣威(2/2)

目录

这些士兵是死于王事的,普通的士兵月俸是半匹绢、三斗米和一百钱,天策府兵是一匹绢、半石米和三百钱,而百保鲜卑则待遇更好,一个月五匹绢,二石米与千钱起,这还是起,偶尔高洋和高殷发赏赐,数目比这个也只高不低。

现在是最精锐的百保鲜卑阵亡,抚恤的力度也比其他士兵大得离谱,战死的抚恤金是三十匹绢、十石米与万钱,三百名百保鲜卑那就是九千匹绢、三千石米以及三百万钱,可以说已经等于战死了一个高敖曹的赏格。

而且天策府的规格是当年全给,后五年减半供给,即一个天策府士兵的抚恤金是当年的绢二十匹加上粟三十石,五年每年给绢十匹、粟十五石,共计七十匹绢、粟一百零五石。

百保鲜卑则全额供给,并连支十年,也就是一名百保鲜卑的全额抚恤金是三百匹绢、百石米与十万钱,三百名那就是九万匹绢、三万石米和三千万钱!

这还只是战死的,那些受伤的,以及立了军功的将士需要奖赏,比起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明明是一场大胜仗,高殷却在经济上输得凄惨无比,他现在只想把高洋挖出来抱着他痛哭!

爹啊,怪不得你后五年就不打仗了,赢了战场输掉底裤啊!

高殷的内心的确是在滴血,不单是为了抚恤金的大出血,同时也是为了这股强大的战力。

百保鲜卑出身洛阳旧宿卫,自六坊之中选拔,难以补充,真是每打一个就少一个,从他们逆天级别的战斗力就可以看得出来有多强悍了,一千二跟着洋子大破三万柔然军,只死亡了两百,跟着高殷打尽库莫奚人,库莫奚直接从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被拦腰斩断变成丧家之犬,而百保鲜卑仅伤亡近千。

高殷毫不怀疑,拿着这些士兵,万人以上的军队都能被他们打出“百骑劫营”的效果,在他的眼中,死掉的这些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三百名勇将,将来都是能够去全国各地担任各级军官,为大齐控制领地的好武官。

假使一个武官能去担任一州或一县的镇将和戍主,仅齐国就有一百零五州三百余县,把他们打入各地,能够替高殷稳稳抓住当地的州郡兵力。隋朝一统后做的规划是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届时伤老的百保鲜卑也有了归处,去各地任职军官,也自然会对高殷保持着无限忠诚。

这就有些类似明朝的卫所制了,如今折损三百,乍一听到这个数字,高殷差点没喘上气来。

百保鲜卑的实力和战意全都是用钱堆起来的,即便能填充,付出的成本也非常高昂,若不是最近的经济政策实行得好,让齐国多了盐、酒等好几大块收入,光是这一战就能把高殷到乾明十年为止的雄心壮志全部打断,只想着在邺都里好好睡女人过日子!

难怪高洋登基之后,前五年南征北战,后五年直接摆烂,估计也是每次作战看到了数字伤亡,以及背后折射的成倍抚恤金,心头肉痛得紧,把身体气坏了。

他又不是很懂搞经济,实在是受不了了,干脆把这些钱留着修长城与享乐,才没有再四处开战。

打个库莫奚都这样子了,何况是周国呢?!

不过话又说了回来,库莫奚和周国是不同的,攻下周国可以获取土地与人口,就能扩大齐国的规模,收入也变得更多。

而库莫奚是拿不到领地的,因为齐人现在还无法做到对漠北进行有效的统治,即便可以,要付出的人力和运输力也是个天文数字,说难听点,与其开发这种地方,还不如留在国内搞科技发明,哪怕是拿来盖宫殿纯享受,也比丢到草原被大风刮走舒服得多,至少能听个响,让妃嫔们喊两句至尊大气。

但攻打库莫奚也不是没有补充,首先大量的人口就可以充入幽州定州瀛州进行开垦,农耕时代人力就是国力,齐国的人口因此多了数万户;其次,这其中许多奚人都是壮年兵丁,既可以种地,将来也能作为兵源从中抽调,能耕能打,用途十分广泛。

其后,库莫奚经过这一役,基本上已经被打残了,兴许没有灭族,但六部大败,被齐军俘虏过半人口,实力已经不足以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和老兄弟契丹差不多下场,即便能恢复元气,那也是要在一百年后。

因此来自漠北的威胁基本已经解除,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日后难以来打秋风,这部分的长城边务就能够轻松许多,辽东之民可以放心种地,接下来只要重点看护营丘方向的辽河,监视高丽人,辽东之地就能够获得一份安宁。

这就是此次出战最大的意义,也是军队存在的唯一价值,保家卫国,让人民安居乐业,然后给国家上缴充足的赋税,国家才养得起军队,形成正向循环。

高殷个人的功名在其中,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由于是帝王泛起的涟漪,便注定要被人民铭刻在史书上。

“时漠北寒朔,胡尘蔽天,虏恃其骁骑,数为边患。帝乃韬神机于九重,奋天威于万里。旌旗所指,山川改容;鼓鼙所闻,草木皆兵。其料敌虚实也,若观火于重帷;其制胜庙算也,如运筹于指掌。”

“及至横野临戎,分麾决战。铁甲映日,玄戈耀星。驱雷车于瀚海,扬飙骑于龙庭。斩名王以衅鼓,俘酋豪而献俘。乃收兵振旅,凯歌入塞,边民箪食壶浆,欢呼震野。”

“昔周宣伐猃狁,汉武击匈奴,虽著勋于竹帛,犹疲民于转饷。若夫太宗之征,算无遗策而士不疲劳,赏不逾时而功皆核实。故能悬旌白狼之山,铭功玄菟之域。自兹厥后,毡裘之长,望塞门而叩颡;毳幕之酋,闻鼓声而股栗。岂非圣主威德兼隆,文武并用,致此殊勋哉?《传》曰:‘止戈为武’,太宗有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