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346章 庙谥

第346章 庙谥(2/2)

目录

朱棣慷慨激昂的声明自己是朱元璋白纸黑字金口玉言嘱托的皇位继承人,结果百年后飘来后代朱厚熜的一句评价:“您演得真好啊!”

他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没传给朱高煦,世子这一脉都是什么玩意儿。

因为西汉早年的严谨,所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谥号是有的,因此才多以谥号称呼汉至隋的皇帝,字数也不多,除了北魏、北齐,以及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之外,其他帝王多数是单字谥号,很好称呼,而秦始皇是嬴政生前给自己捏的专属头衔。

到了唐朝,事情发生了变化,起因还是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

因为谥号是周人发明的,因此打着《周礼》旗号的北周使用的就是单谥,隋朝承袭了这一点,结果到了唐朝,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真正的开国皇帝李世民给李渊选择的谥号是“大武”,从一开始就已经恢复了北魏与北齐的双谥体系。

而后李治给爷爷改成了“神尧”,接着又不断往上加,渊子就变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二凤好好的“文”,也被扩充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各种美谥往上堆砌,反而失去了评定的功能。

但没办法,李治和阿武就喜欢这一套,李治自己做了“天皇大帝”,是第一个天皇,而阿武更加极端,对尊号谥号年号的追崇叠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位十五年,换了十四个年号,几乎是一年一换,后世也把这一套胡吹一气的臭毛病学了过去,导致年号和谥号都无法用来称呼唐宋的皇帝。

赵匡胤的谥号有16个字,朱元璋是23个字,努尔哈赤更是达到了33个字的极限,想用谥号称呼这些人,得先来一段顺口溜,因此只能称呼他们的庙号,这是唯一没有被玩坏的。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感觉这样子不行,于是规定朝廷以后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一世一元,每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用到驾崩为止,年号的乱象才彻底止住,也因为年号贯穿了明清帝王的始终,因此可以用年号称呼他们。

不过其中还是有着特例,比如明光宗、明睿宗、明英宗、清太宗。

明光宗是因为他当皇帝只当了一个月,搞得明朝大臣一时难办,最后决定1621年正月到七月,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一日到年底,是泰昌元年,玩的就是一个年号极限。

明睿宗则是因为他是嘉靖帝朱厚熜的老爹,嘉靖帝觉得自己是皇帝,那他的老爹也同样是皇帝,所以强行追尊其父为睿宗;

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因为去北方留学了,回来的时候发现皇位被逆贼弟弟所占据了,之后政变复辟才重新让大明法统归于正位,因此明英宗罕见地在明朝有着两个年号。

清太宗皇太极则是称了两次帝,一次是作为金国的皇帝,以天聪为年号,第二次则是统一了女真部落,开始图谋进军中原,因此践天子位,改国号为大清,年号为崇德,与明朝争夺天命正统。

谥号中的“孝”字,是一个特殊的字,因为孝是儒家文化统治天下的基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基本的要求,因此汉朝的皇帝们除了开国的刘邦、刘秀,后续的汉帝则都会加上一个“孝”字,这个谥号是通谥,都会有的,汉帝们不会被叫做什么文帝爷、武帝爷,而是叫做“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其中刘邦的庙号是最特殊的,因为彼时庙、谥系统都不严谨,实际上刘邦的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只是时人称呼他为高祖,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这么记录,误导了后人,其实严格来说对刘邦的正确称呼,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

谥号系统也在明清得到了修补,很简单,你爱怎么加好听的谥词都是你皇帝的事,但按照格式加谥,就能够让特定的字眼承担评价作用。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的谥号,就是“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前面的谥词都可以不用看,只看最后的四个字,“孝”是通谥,因此把前面的字隔开了,而倒数第三个字是“毅”,这就是真谥号,朱厚照的真正谥号是明毅帝。

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是明高帝,朱棣是明文帝,朱高炽是明昭帝,朱瞻基是明章帝,后两个人明显的对标汉明帝和汉章帝。

同样的,努尔哈赤是清高帝,皇太极是清文帝,顺治是清章帝,雍正是清宪帝,乾隆的最有意思,是“清高宗”、“清纯帝”。

对臣子来说,谥号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为臣子们也会得到朝廷的追谥,每个人当然都希望得到褒扬性的美谥。赐谥权掌握在帝王手里,这也是对追求声望名节的清高士人的巨大诱惑,朝廷也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地调整某些臣子的名誉,只要后人努力,那先人摇身一变,就能恢复名誉,再次成为久经考验的好官员、朝廷的好臣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