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亲阵(1/2)
上午巳时四刻,也就是后世八点,高殷带着三万兵马来龙头城上早课。
比起惶恐不安的周军,大部分齐军都休息得很好,精力充沛,对攻打城池充满自信。
士气的高低会影响战斗力,进而倾斜胜利的天秤。
不过纵使周军士气再低,也终究不是死人,他们再不愿意战斗,军官也会逼迫他们送死的,所以还需要胜利和打击,把他们的侥幸打成粉末,让整个城的人都知道自己必死。
生命通常是最大的利益,只有确认自己必死无疑,才能让城中士兵改换底层逻辑,掀翻周国的军阶威格。
今日齐军到来之时,见到场上还有那群七零八落的周军组件,发出阵阵嘲笑。
羽破多郁已经如实汇报了昨日的情况:“昨日太子驱动天火,劈烧贼兵,我等趁机冲杀,尽没其众。”
将领们都佩服太子的神断以及佛启,有些人因此猜到和太子此前所要的那批炼散原料有关,深切地觉得太子的智慧真是无边。
高殷本人则更加欣赏姚统,他确实有些智谋。
经过昨天晚上的打击,周人已经是不敢出城门了,一个王勋带走了一百多士卒,再出去没准会蹦出来更多的齐骑,那还不如直接组建大军与齐军野战呢!
附近的山头也有些坞壁与山头被周军所占领,高殷派遣一部分士兵去拔除,剩下的依然是在做工程准备,昨夜加班加点,又准备好了六台光武砲,一次让周兵吃个够。
旗号是主帅的指挥艺术与威严的延伸,尤其是以主帅的旗号为主,“斩将夺旗”也是冲阵斗将们的最高荣耀。
决定了近代日本幕府姓德川还是丰臣的大阪夏之阵,会在一千年后打响,丰臣方的主帅是与高殷类似的年轻君主丰臣秀赖,而对手则是被称作“日本司马懿”的德川家康。
夏之阵最后一战打响时,真田幸村恳请丰臣秀赖亲自出战,并在战斗中高举丰臣家的金葫芦马印,希望以此感召那些曾经受过其父丰臣秀吉恩惠的大名,这个计策被短暂采纳了,秀赖的金葫芦马印出了城,的确极大地提升了士气,可中途因为不明原因,又回到了城中,这就导致众将看来,丰臣秀赖亲自出阵后又退缩了,士气大减,因此战场局势变得窘迫。
而丰臣方的大将真田幸村拼死力战,率军直冲德川家康的本阵试图直接斩首,迫使德川家康放弃自己的大将旗印撤退,真田幸村因此抓不到德川家康,在德川家本阵多次打穿战线,七进七出搜捕家康,结果以失败告终,兵败逃入神社,被德川家士兵层层包围,将其斩首,日本的天下也由此归了德川。
虽然没能斩获家康的人头,但因为这份勇猛的战绩,真田幸村斩获了“日本第一兵”、“日本赵云”等多项荣誉称号,与源平时代的源义经、南北朝的楠木正成并称“三大末代悲剧英雄”。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德川家康从征数十年,虽然多有战败,但从三方原以来就从未被夺走马印,也就是帅旗,而最终被真田幸村拔取。
如果真田幸村会玩一些,提前准备好德川家康的相似首级、甚至当场斩一个来冒充,夺取马印后四处宣传家康已经被讨伐,那么德川军一定会被动摇,要么德川家康自己出来证明没被杀害,进而能让真田幸村找到目标;要么就让德川家前线战阵崩溃,挽回胜利的希望。
在信息不通畅的古代战场上,帅旗便是将领的分身、符号、荣耀,有着如此浓厚的战略意义,而高殷本人亲临现场,更是比帅旗还要振奋人心。
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战场前方,高殷大设点将台,本来这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周军不顾一切的猛冲出城,哪怕几率再小,仍有着阵斩高殷的可能。
但这就是亲临战阵的意义,与将士们同处前线,即便没有跟他们一起冲杀、登上城头,只要将士们意识到太子正在注视自己,那么就有被赏识提拔的可能,杀起人来更卖力。
昨日幸存的五名俘虏,全部被绑在柱子上,除了还能喘气,已然和死人差不多。
“我们来这里不是踏青春游,闻喜城,我是必要的。”
高殷对将领不太爱说废话,喜欢下达简单明确的指令:“龙头城是重镇,闻喜控扼这片区域,夺下他,我们就能自此反攻河东,西贼当然也清楚这点,所以必然派遣援军。”
“若是他们进城,我们就将难以攻克,因此数日之内,我们就要夺下此城。”
“我的打算是……”高殷伸手,遮天蔽日:“五日!我不管伤亡,只要龙头城!”
“是!”
众将齐声高喝,与士兵们一同屈膝而跪,大军展开涟漪,号令一致的行动给予周遭所有的一切以深沉的威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