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化工 > 第136章 辽东繁荣

第136章 辽东繁荣(2/2)

目录

程岩站起来,环视众人:“各位,你们要记住,新制度不是因为有了我才存在,而是因为它确实有用。就算我不在了,你们也要坚持下去。”

一个汉人代表激动地说:“大将军,我们都知道您的好。如果朝廷真的不让您回来,我们就一起上书请愿!”

“对!我们一起上书!”众人纷纷响应。

程岩被感动了,但还是摇头:“不要这样做。你们要相信陛下,相信朝廷。我相信真理会战胜偏见的。”

三天后,程岩带着王玄策启程前往长安。临行前,数千名各族百姓自发来到城门口送行。

“大将军,您一定要回来啊!”

“大将军,我们等您!”

“大将军保重!”

程岩骑在马上,向送行的百姓们挥手告别。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路上,王玄策忧心忡忡:“侯爷,您说陛下会怎么处置我们?”

程岩淡定地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不用怕。”

“可是河北出了事,朝中那些人肯定会借机攻击您。”

程岩冷笑:“河北出事,恰恰证明了我们辽东做法的正确性。同样的制度,为什么在辽东成功,在河北失败?这里面大有文章。”

王玄策眼前一亮:“侯爷的意思是,河北那边有人故意搞破坏?”

“很有可能。”程岩点头,“新制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们肯定会反抗。河北的豪强比辽东的更加根深蒂固,阻力自然更大。”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程岩胸有成竹:“用事实说话。辽东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天后,程岩一行人到达长安。消息很快传到了宫中。

“陛下,程岩已经到了。”褚遂良汇报道。

李世民点点头:“让他明天上朝,朕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听他的解释。”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内群臣云集。程岩身着戎装,昂首挺胸地走进大殿。

“臣程岩,拜见陛下!”程岩恭敬地行礼。

李世民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将军。几个月不见,程岩似乎更加成熟了,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程岩,朕召你回来,是要问你几个问题。”李世民开门见山。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第一个问题,你在辽东推行的新政,到底是为了什么?”

程岩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安康。”

戴胄冷笑:“程岩,你在辽东搞的那套,说白了就是在培养私人势力。各族百姓都对你感恩戴德,你的野心昭然若揭!”

程岩转身看着戴胄:“戴尚书,您去过辽东,亲眼看到了那里的变化。请问,百姓生活改善了,税收增加了,民族和谐了,这些难道不是好事?”

“这…”戴胄被问住了。

程岩继续说:“至于百姓对我的感激,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确实变好了。难道我们当官的,不应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李世民点点头:“说得好。第二个问题,河北推行新政失败,你怎么解释?”

程岩早有准备:“陛下,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自然不同。辽东刚刚经历战争,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推行新制度阻力较小。而河北承平已久,豪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当然会反对触动他们利益的改革。”

一个御史站出来:“程岩,你的意思是说,新政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推行,不具备普遍性?”

程岩摇头:“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推行新政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世民若有所思:“你有什么建议?”

程岩深吸一口气:“陛下,臣建议继续在辽东完善新制度,积累更多经验。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合适的州县进行小规模试点,逐步推广。”

戴胄不满地说:“程岩,你还是想推广你的制度?河北的教训还不够吗?”

程岩据理力争:“戴尚书,因为河北失败就否定新制度,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当年商鞅变法也遇到过阻力,但最终让秦国强大。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其中很多措施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李世民被程岩的话触动了。确实,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李世民继续问,“如果朕让你继续在辽东推行新政,你能保证不会出现问题吗?”

程岩诚恳地说:“陛下,臣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但臣可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臣会及时纠正。改革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好,朕再给你一个机会。但是,你必须定期向朝廷汇报,不能有任何隐瞒。”

程岩大喜:“谢陛下信任!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戴胄和一众保守派官员面面相觑,没想到李世民还是选择支持程岩。

散朝后,房玄龄私下对李世民说:“陛下,您真的决定继续支持程岩?”

李世民点头:“玄龄,你没看到程岩刚才的表现吗?他有理有据,而且确实取得了成效。朕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改革,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可是陛下,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大。”

李世民摆摆手:“朕意已决。而且,朕要派人去河北调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新政失败。如果真的是有人故意搞破坏,朕绝不轻饶。”

房玄龄佩服地说:“陛下英明。”

与此同时,程岩也在客栈里和王玄策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侯爷,陛下还是很信任您的。”王玄策松了一口气。

程岩点头:“陛下是明君,他能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朝中的阻力还很大。”

“那我们该怎么办?”

程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继续做好我们的事情。用更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新制度的优越性。只要事实摆在那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王玄策佩服地说:“侯爷,您的心胸真是宽广。换了别人,早就和那些反对派撕破脸了。”

程岩笑了:“玄策,改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急躁和冲动只会坏事。我们要用时间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跑来:“侯爷,陛下传旨,让您明天就启程回辽东。”

程岩眉头一挑:“这么急?”

侍卫说:“陛下说,辽东不能没有您,让您尽快回去主持大局。”

程岩和王玄策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悦。看来李世民不仅信任程岩,而且还很重视他。

“好,我们明天就走。”程岩下定决心,“这次回去,一定要把辽东建设得更好,让所有人都看到新制度的威力!”

两年后。

辽东总督府内,程岩正在审阅各州县送来的年度总结。数据显示,辽东的各项指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侯爷,好消息!”王玄策兴奋地跑进来,“朝廷刚刚传来消息,陛下决定在全国推广辽东模式!”

程岩放下手中的册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的?”

“千真万确!而且陛下还说,要册封您为改革功臣,世代享受殊荣。”

程岩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方:“两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两年来,辽东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各族百姓真正实现了和谐共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更重要的是,议事会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辽东政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侯爷,您这是要做什么?”张亮看着程岩收拾行李,一脸不解。

程岩头也不抬地说:“既然新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王玄策急了:“侯爷,您不能走啊!辽东还需要您,百姓们也离不开您!”

“玄策,你错了。”程岩停下手中的动作,“真正的成功不是让百姓离不开我,而是让制度能够独立运行。如果没有我,制度就垮了,那说明我的改革是失败的。”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程岩走到窗边一看,只见数百名各族百姓聚集在总督府门前,手里举着横幅。

“大将军不能走!”

“辽东需要您!”

“我们舍不得您!”

程岩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心中五味杂陈。两年多来,他与这些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离别,确实有些不舍。

“侯爷,您看百姓们多舍不得您。”张亮劝道。

程岩摇摇头:“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走。”

他走出总督府,来到百姓面前。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期待地看着他。

“乡亲们,”程岩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知道大家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大家。但是,鸟儿长大了就要离开巢穴,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生活。辽东现在已经成熟了,不需要我这个'保姆'了。”

一个高句丽老汉哭着说:“大将军,没有您,我们怎么办?”

程岩走过去,拍拍老汉的肩膀:“老伯,您还记得两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您说的话吗?您说要和汉人合作种地。现在您的儿子不是已经和汉人小伙子成了好朋友吗?这说明什么?说明您已经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

老汉点点头,眼中含着泪水。

程岩环视众人:“各位乡亲,你们要记住,真正改变辽东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你们所有人的努力。议事会是你们选出来的,新政策是你们讨论决定的,美好生活是你们自己创造的。我只是给了你们一个机会,真正的英雄是你们自己!”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个年轻的百济女子站出来:“大将军,那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们吗?”

程岩笑了:“当然会。辽东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你们永远是我的朋友。”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从远处飞奔而来。骑手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报告大将军,陛下有旨!”

程岩接过圣旨,展开一看,脸色微变。

“程爱卿,朕闻你欲功成身退,深感钦佩。然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不可无你。特召你回朝,册封为户部尚书,主持全国新政推广事宜。望你以国事为重,切勿推辞。钦此!”

王玄策激动地说:“侯爷,陛下这是要重用您啊!户部尚书,那可是六部之一!”

程岩却皱起了眉头。他本想退隐山林,过些清静日子,没想到李世民不肯放他走。

“大将军,您不会拒绝陛下的好意吧?”一个汉人代表担心地问。

程岩沉思良久,最后说:“既然陛下信任,我就再为国效力几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传旨的使者问。

“辽东的议事会制度必须完整保留,任何人不得更改。而且,我要推荐王玄策担任辽东总督。”

使者点头:“这个臣会如实转达。”

程岩转身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我虽然要离开,但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王玄策是我的得力助手,他会继续为大家服务。”

百姓们虽然不舍,但也理解程岩的选择。一个个上前与他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三天后,程岩正式启程前往长安。临行前,他在辽东各族代表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各位代表,两年多来,我们一起见证了辽东的巨变。从战后的废墟到今天的繁荣,从民族对立到和谐共处,这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在,新制度即将在全国推广,辽东的经验将惠及更多的百姓。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一个新罗代表站起来:“大将军,您放心去长安吧,我们会把辽东建设得更好!”

程岩点点头:“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记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真正为百姓服务。只要始终坚持这一点,辽东就会越来越好。”

五年后。

大唐各地都建立了议事会制度,百姓参政议政已成常态。国家税收大幅增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程岩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他曾经治理过的城市。街道宽阔整洁,商铺林立,各族百姓和谐相处,一派繁荣景象。

“侯爷,您看,这就是现在的辽东。”王玄策自豪地说。

程岩点点头,眼中含着泪水:“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一个小孩跑过来,仰着头问:“爷爷,您就是传说中的程将军吗?”

程岩蹲下身,摸摸孩子的头:“小朋友,你听说过我?”

孩子点点头:“当然!老师说您是大英雄,让我们各族人都能在一起生活。”

程岩笑了:“孩子,真正的英雄不是我,而是所有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跑开了。

程岩站起身,看着远方的夕阳,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大唐。

“侯爷,”王玄策说,“您的理想实现了。”

程岩微笑着说:“这只是开始。真正的理想是让这种制度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夕阳西下,程岩和众人慢慢走下城楼。在他们身后,辽东城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唐的未来。

多年后,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程岩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唐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实验。其影响深远,泽被后世,被誉为“千古一相”。

而程岩本人,则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选择了功成身退,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他常说:“真正的成功不是个人的荣耀,而是制度的传承。”

这句话,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