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这只是一点利息(1/2)
函谷关外,昔日连绵十里、旌旗蔽日的汉军大营,早已化为一片广阔无垠、触目惊心的焦黑废墟,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皮肉焦糊与木材灰烬的混合气味。司马懿倾注在此地的四十余万大军,仅有不足三千残兵侥幸从火海与汉军的致命围堵中逃生,余者尽数灰飞烟灭,尸骨无存。曹魏政权最核心、最精锐的主力军团,连同大将曹仁,一朝丧尽,元气大伤。
诸葛亮与夜玄并肩站在远处高坡之上,望着那片仍在冒着缕缕青烟、死寂一片的焦土,望着那些慷慨赴死、自愿留下执行这绝命之计的忠诚将士们牺牲的方向,默然无语,唯有清泪两行,悄然滑落。这场辉煌而残酷的胜利,是用无比的智慧、莫大的勇气以及惨烈的牺牲铸就。
但经此一役,曹魏的脊梁已被彻底打断。司马懿、张辽皆被生擒,中原门户已向汉军彻底洞开,再无险可守。
克复中原的宏愿,历经数代人的浴血奋斗与翘首企盼,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曙光已现,乾坤将定!
陇右,蜀汉军中军大帐,灯火通明。
与帐外清扫战场的肃杀气氛不同,帐内显得异常安静。诸葛亮端坐于主帅位,羽扇轻置案上,神色复杂地看着帐下虽然落魄却依旧挺直脊梁的司马懿。
两人对视良久,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沉寂,是宿敌的终局,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最终,司马懿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因吸入烟尘而有些沙哑,却异常平静:
“成王败寇,古今至理。懿,无话可说。”
他顿了顿,抬头直视诸葛亮,眼神中竟无半分乞求,只有属于谋士最后的清明与托付。
“洛阳城破之时,想必就在旦夕。懿别无他求,只望丞相……能给我司马家留一条生路,稚子无辜,勿使我司马氏血脉断绝。”
诸葛亮望着这位纠缠半生、斗智斗力的老对手,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上方谷的雨,五丈原的风,函谷关的火……一幕幕在眼前闪过。他轻轻叹息一声,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仲达放心。亮非嗜杀之人。只要司马氏子弟安分守己,不再作乱,可保性命无忧,做个富家闲人便是。”
司马懿闻言,深深看了诸葛亮一眼,缓缓点头:
“如此……多谢丞相。”
他相信诸葛亮的品行,这或许是他败亡之下,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这时,诸葛亮亲手端起案上早已备好的两杯酒,走到司马懿面前。一杯递予司马懿,一杯自己拿起。
“仲达,此一杯,敬你我半生对手,敬这纷乱世事。”诸葛亮语气沉凝。
“你的才略,亮深知。若非各为其主,或许……”
司马懿接过酒杯,看着杯中清澈的液体,忽地放声大笑,笑声中带着无尽的苍凉与一丝释然:
“哈哈哈!非吾才略不及汝,实乃天命不在大魏!时也,命也!诸葛亮,你赢了,赢的是这悠悠苍天!”
言毕,他不再有丝毫犹豫,仰头将杯中毒酒一饮而尽!一如他平生用计,既决绝,又狠烈。
酒入喉肠,剧痛瞬间袭来。司马懿身躯剧烈颤抖了一下,却强行站稳,目光逐渐涣散,最终缓缓向后倒去,气息断绝。这位曹魏的擎天之柱,绝顶的阴谋家,最终以这种颇具气节的方式,陨落于陇右军营,结束了他复杂而传奇的一生。
诸葛亮默然看着司马懿的尸体,久久无言,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厚葬之。将其遗骸,送回河内温县故里吧。”
至于同样被俘的张辽,诸葛亮感念其忠义勇武及昔日威震逍遥津之英名,并未处死,而是将其与早先被俘的典韦一同羁押。英雄惜英雄,或许将来天下大定,尚有可用之机。
司马懿主力尽丧的消息传开,曹魏境内再无可用之兵。诸葛亮整合陇右大军,得十六万精锐,浩浩荡荡,东出函谷,兵锋直指洛阳。
与此同时,韩信率十三万大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中原重镇,与诸葛亮大军会师于洛阳城下。
三十余万汉军,旌旗遮天,刀枪耀日,将洛阳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洛阳,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城墙虽高,却掩不住内心的惶恐与绝望。
城内,曹叡手中仅剩从各处拼凑而来的不足十万残兵败将,且士气低落,人人自危。曾经繁华的帝都,如今被战争的阴云笼罩,一片死寂。
诸葛亮乘车,在众将簇拥下,遥望这座象征着天下权柄的巨城。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城墙之上,泛起一片暗金色的光,悲壮而苍凉。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此刻近在咫尺。他的眼中没有狂喜,只有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疲惫。先帝、云长、翼德……无数身影在他心中浮现。
“丞相,是否下令攻城?”魏延跃跃欲试。
诸葛亮却缓缓摇了摇头:
“洛阳,乃天子之都,华夏重器。能不成池尽毁,百姓流离,便是最好。困守孤城,人心已散,且等其变吧。”
他知道,最后的时刻,不需要再用鲜血来点缀。
就在这大战将启未启的微妙时刻,夜玄找到了诸葛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