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6月19日水文改正(2/2)
\"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您了呗。\"阿远把行李箱拖进院子,\"项目结束了,给自己放个假。\"
阿婆看着她,发现她瘦了,眼下有淡淡的青黑,烫卷的头发里藏着几根银丝。她想说\"累了就歇歇\",话到嘴边却变成:\"饿不饿?我去给你做阳春面。\"
厨房里很快飘出葱花和猪油的香气。阿远靠在门框上,看着奶奶佝偻的背影在灶台前忙碌,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有三年没回来了,不是不想,是不敢。升职后的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成了家常便饭,体检报告上的箭头越来越多。每次视频时,她都强装精神,怕奶奶看出端倪。
\"奶奶,您这灶台该换了,我给您买个新的吧。\"
\"不用,这老灶台用惯了。\"阿婆往锅里撒葱花,\"你小时候总爱蹲在这儿看我烧火,说火苗像跳舞的小精灵。\"
阿远鼻子一酸,转身去天井倒水。墨墨蹭着她的裤腿,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葡萄架比记忆里粗壮了许多,叶子密得遮住了半个天空。她忽然发现,爷爷教她写毛笔字的石桌还在,桌面上的刻痕被岁月磨得浅了,却依然能看出\"人\"字的轮廓。
晚饭时,阿婆做了满满一桌子菜,都是阿远小时候爱吃的。霉豆腐蒸肉、紫苏炒黄瓜、还有冰糖雪梨汤,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
\"多吃点,看你瘦的。\"阿婆不停地给她夹菜,碗里堆成了小山。
阿远埋头吃饭,不敢抬头。奶奶的头发又白了些,眼角的皱纹像蛛网一样蔓延开来,可那双眼睛,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盛满了温柔。
夜里,阿远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影子。她想起小时候,奶奶总在睡前给她讲故事,讲嫦娥奔月,讲牛郎织女,声音轻轻的,像月光一样温柔。
\"睡不着?\"阿婆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我给你加了点蜂蜜。\"
阿远接过牛奶,温热的杯子烫得手心发麻。\"奶奶,我可能要辞职了。\"她突然说。
阿婆在床边坐下,轻轻拍着她的手背:\"想好了就辞,工作嘛,顺心最重要。\"
\"可我怕...怕别人说我没本事。\"阿远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努力了这么久,才爬到现在的位置。\"
\"傻孩子,\"阿婆叹了口气,\"人这辈子,不是只有往上爬才算本事。你看这青瓦巷,不高,不气派,可它挡风遮雨,住着踏实。\"
月光下,阿婆的白发泛着银光。阿远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她发高烧,奶奶背着她走了三里路去医院。雨水打湿了奶奶的布鞋,却把她裹得严严实实。
\"奶奶,我对不起您。\"阿远抱住奶奶,眼泪打湿了她的衣襟。
\"说啥傻话。\"阿婆拍着她的背,\"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接下来的日子,阿远每天跟着阿婆逛菜市场,去巷口的老茶馆听戏,帮着王婶照看孙子。她把烫卷的头发剪成了利落的短发,换上了棉布衬衫和布鞋,整个人像被水洗过一样,透着清爽。
她开始学着烧老灶台,一开始总把饭烧糊,后来慢慢熟练了,炒出来的青菜带着柴火特有的香气。她还在天井里种了许多花,月季、茉莉、还有虞美人,开得热热闹闹。
这天清晨,阿远和阿婆一起去巷口买豆浆。老张笑着打趣:\"阿远这是打算在巷子里长住啦?\"
阿远笑着点头:\"嗯,打算开个小书店,就在巷口那间空着的铺面。\"
阿婆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啊,正好我也能去帮忙看店。\"
阳光穿过巷口的老槐树,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远看着奶奶的侧脸,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忽然明白,所谓的家,不是钢筋水泥的房子,而是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个人在等你回来,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书店开张那天,整条青瓦巷都来道贺。阿远在门口摆了张藤椅,阿婆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阳光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像镀了层金边。墨墨趴在她脚边,打着轻轻的呼噜。
阿远站在门口,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街坊,看着墙上\"耕读传家\"的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她知道,那些走远的时光,其实一直都在,藏在青瓦巷的晨雾里,藏在奶奶的皱纹里,藏在这满院的花香里,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