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72章 岳飞的疑惑

第72章 岳飞的疑惑(1/2)

目录

古北口地处燕山山脉,东临卧虎山,西倚蟠龙山,潮河穿境而过。

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素有“燕京锁钥”之称。

自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人之后,整个古北口,都在辽地范围内,失去了屏藩的作用。

为了方便来往,甚至修了很多道路。

此时被女真重新占据,成为北方用兵的必争之地。

澶渊盟后,宋辽和好几百年,边境少闻烽火。

百年下来,整个大宋,只有河东路西面与陕西诸路的兵马,还算是有点战斗力。

契丹也差不了多少

别看童贯伐辽大败亏输,其实和兵马的战斗力关系不大,主要是上层的骚操作太离谱。

契丹边军都毫无战斗力,更别提古北口早已成为内地,此间哪怕是如此要害的关隘,也早就废弛。

驻扎在此地的完颜宗翰,此时早就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接连的失败,让他整个人更加内敛,喜怒不形于色。

出乎完颜希尹的意料,他放弃燕京,撤退至古北口的行为,并未受到惩罚。

因为他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顺利把物资运了回来。

要是完颜希尹在燕京选择硬抗,打光了所有的女真甲士,那就真完了。

所以皇帝吴乞买力保下他,并且委以重任。

吴乞买因为动员整个金国,举国之力南下接应两路大军的举动,让他的威望大增。

隐隐有当年老汗的号召力了。

若非他如此果断,恐怕两路大军,就要被拦截在河北和幽燕之间了。

金国如今上下,都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必须得集中所有力量,来抵抗定难军的北伐。

不过奇怪的是,曾经就跟发疯一样,见到女真兵马就要生扑硬撞的定难军,竟然安静了下来。

他们的三路大军,分散在边境上,都在休养生息,并未发动进攻。

吴乞买有意派遣使者,与陈绍议和,但是遭到了勃烈极的反对。

吴乞买觉得,如今女真手里,还是有议和筹码的。

但若是再败,就真没什么机会了,但是女真的将领们并不服输,他们觉得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其实很难说他们孰是孰非,吴乞买审时度势,觉得定难军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退回北境占领契丹原本的东京道、中京道和上京道,慢慢积蓄力量。

这并没有错。

宗望、宗翰这些人,不想议和,想要在战场上打回来,也没有错。

就看最终的结果如何。

这个世界,本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女真人未必就真没有一点机会。

最终吴乞买也只能妥协,开始布置边防。

因为有了大敌,他们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残暴,开始正儿八经重用原本契丹的官员,制定自己的规则。

而此时此刻,岳飞就在古北口南边的军寨上。

看着北方那绵延万里的山脉,好似一条卧龙,横亘在中原北境。

古北口,是群山之中,一个山谷入口,相对于周围的崇山峻岭,此地是可以通行的,然后修建出的关隘。

原本因为是交通要道,周围也有一些居民,后来金兵肆虐,逃的逃,死的死。

在这周围,全都是军寨、堡寨,女真人在此屯兵,极难突破。

堡寨群虎视脚下山道,在这里驻扎兵马,随时可以攻击沿着蜿蜒曲折山道行进的敌军大队,还有其必不可少的辎重。

周围还有,也大体就是选择同样地形,形制也差不多的堡寨。

这些堡寨,往往可以屯步骑二三千之数,储备守具战具粮秣辎重可支一年。

从辽国时候开始算,燕地经历了几场大的风云变幻,但是惟一没有被大宋拿下的,就是这古北口了。

近百年的承平岁月之后,往日雄塞雁门寨已经颓玘不少。原来包在外面的条石,都被拆去做了别的用途,露出了里面的夯土层。

这夯土层上,都长起了灌木衰草。

可见契丹人有多糙。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从未想过,宋人能打过来。

而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他们能想到的,唯一能威胁自己的敌人,也只有宋人而已。

女真,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群任他们鱼肉宰割的奴隶。

岳飞在军寨北望的时候,宗翰也在看向南方。

他不知道南人又在准备什么阴谋诡计。

这几个月,他都做好了死战的准备,甚至以定难军以前的做派,在寒冬北伐也不是不可能。

一向好战的定难军,为什么突然安静下来了,是不是他们开始内斗了?

宗翰心中,充满了期望和担忧,他又希望汉人能够内讧,自相残杀。

但是又害怕他们在憋着什么招数。

尤其是这个定难军,在他们从西北突然杀出来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会预料到他们席卷云内。

后来宗翰才知道,这些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谋划这场突袭了。

他们甚至在女真人的眼皮下,收伏了远在应州的孟暖,而应州恰恰就是最关键的那一关。

“西蛮子,到底在想什么?”

——

岳飞站在军寨的寨墙之上,手抚着已经坚硬如铁的夯土,放眼北望。

他没有一点,因为此处荒颓而显出的灰心丧气。比起在河北时侯的郁郁,他的神色已经不知道好到了哪里去,满满的全是昂扬神色。

不得不说,岳飞这个人,是天生应该在这边关之上,面对着北面朔风的武将。

打到边关,对他而言,已经是极好的开始。

总比在家乡相州要好,鞑子那些没有人性的残暴恶行,施加在岳飞的河北同乡身上的时候,真让他恨意滔天。

恨不得将所有鞑子全部挫骨扬灰才好,才能一解心头恶气!

在他身侧,有几名扈从亲卫。

此时在中原,已经是春暖花开,这地方虽然还有料峭春寒,但寒风已经不再是割脸如刀。

前几个月,他和士兵们,出门都得用油脂涂了脸,衣甲缝隙也包得满满的。

不然必然被冻伤。

岳飞和他手下的这些人,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定难军的顶级后勤。

张宪等人按刀跟在岳飞身后,四下张望。在他们北面的山间,有缕缕烟气升起,一看就知道是哨骑们在生火。

“鞑子如今倒也耐得住性子。”

山野里全是哨骑暗探,但是就是不出关。

这里的战事厮杀,都是一两个哨骑小队遭遇之后的生死相搏,虽然足够惨烈,但是规模确实极小。

岳飞同样不知道定难军为什么不出击,而且就算是要去汴梁夺权,那也不该是如今这幅排兵布阵。

大军都在北方,看架势明明是要北伐的。

转过身来,看着在南面山道小路之上,数百上千名雇募而来的民夫,现在正在山下避风处,搭起了草棚,现在正垒起一处处灶坑,生火煮饭。

这些民夫大呼小叫地聚在一起,吃得正是热闹,他们脸色和以前的民夫完全不同,给这安静已久的山间,平添了几分活力。

这都是定难军带来的改变,岳飞看在眼里,心中自然也有别样的思量。

人,都是喜欢好的事物的,没有人喜欢更差的环境。

曾经他们打仗时候,民夫过得不如骡马,动辄几万几千的死,尸体就丢在路旁。

有很多时候,甚至比前线将士死亡数目还要多。

这也并非是大宋的个例,古来打仗都是如此。

是定难军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他们在最辛苦的运送中,选择了由商队来完成。

驮马、骡子、骆驼不计其数。

水运、陆运交叉,行动快捷高效,而且不会累死人。

民夫们,只需要干一些修筑、搬运的差事,而且还管饱。

这是从未有过的、针对民夫的战场人道,后世的人听着或许没有什么。

但是对这个时候的人来说,足够震撼。

岳飞等将士尚且如此,这些民夫,更是毫无疑问地心向定难军。

这天下的人心,至少是北方的人心,已经有了归属。

不说他们,岳飞和他从河北招募训练的这些兵马,心中也都是偏向于定难军的。

他自己身边这些亲卫,哪个醉酒后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没有受过大宋的恩惠,反倒是吃过大宋的苦头。

而且自己的家乡河北,就是被大宋给祸害的满目疮痍,又被他们无情放弃,让鞑子两番蹂躏。

这样一来,再和定难军提供物资粮秣一对比,还要选择忠心于大宋的,那绝对是精神有问题。

岳飞带着人,从军寨上走下来,沿着山道向下,到处堆积着大木石块等建筑材料,还有各种各样的施工器物。

说实话,岳飞对定难军的后勤,是从心底钦服的。

只有打过仗、带过兵的,才知道他们有多厉害,能把女真打出关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岳飞选择顶在最前面,是亲自去和陈绍要的待遇,实际上等于是和陈绍有了羁绊。

要说岳飞直接投了定难军,奔个前程,他真没有这个想法。

但说他为了大宋,要怎么怎么尽忠,更是无稽之谈。

他的想法很简单,北伐!

将两次南下,践踏河北大地,杀戮他父老乡亲的鞑子给灭了,这就是岳飞的理想。

如今他主动请缨,要做北伐的先锋,从陈绍那里得到允诺之后,没有耽搁半点时日,早早就到了古北口边地。

只是简单派人去宗泽处,送去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心志。

来到此地,准备好诸般事宜之后,就一直等着大军北伐。

他要当先锋,带着麾下人马,杀到北境,痛快地报仇雪恨。

就如当年的霍去病一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