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最速清洗(2/2)
她的心里还乱得像一团麻,正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年颠沛流离,尤其是汴梁那场宫变之后,茂德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出身尊贵、却如同浮萍一般。
皇室帝姬的身份,非但不可恃,将来还有可能成为隐患。
前段时间,她还答应了陈绍,若是释放了驸马,她就设宴答谢。
那时候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如今她却不敢了,想要失信。
但是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将来不定,还需要陈绍庇护.
宋氏突然伸手,抚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关切地问道:“怎么这般烫手,莫不是风寒?”
茂德有些心虚,尤其是面对大嫂,她闭着眼摇了摇头。
“这丫头,怎么有心事还不跟我了,我可什么都没瞒你!”宋氏有些不满地道。
从汴梁出来之后,她们妯娌两个,再加上后来的李清照,算得上是互相安慰扶持。
慢慢地就成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
私下里时候,她们甚至还会很八卦地问一些宋氏和陈绍的事。
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后面就会慢慢地百无禁忌。
女人们私下的谈话,往往尺度更大
茂德和李清照,对陈绍的感官,也是从这一次次地深闺密谈中,慢慢好起来的。
抛开什么帝姬、才女的光环,其实千年之前,她们也是一个个普通的女人。
此时的茂德,还在想要不要失信,如果不能失信的话,要不要让大嫂和易安作陪。
不然她有点害怕。
代王该不会在等着吧?
茂德不是傻子,她一向是知道,自己的容貌有多出众的。
从很的时候,她就知道了。
所以当她看到陈绍藏她的手帕时候,心中没有反感。
怪就怪自己生的太美丽了.茂德心中叹息道。
——
代王府。
陈绍没有一点闲心去想这些事。
天气慢慢暖了起来,王府衙署也热火朝天了起来。
各处的奏报数目与日俱增,内容也越来越重要。
看完一迭迭的奏报之后,陈绍还要抽身去参与各种春耕劝农活动。
这个更是重中之重。
或许有朝一日,陈绍或者后来人,能解决中原百姓的吃饭问题,那时候农事便不会像现在这般重要。
但不是今天。
有了去年的经验,各地衙门的劝农、分发农具的差事,做的有了章法,也很顺利。
不过去年总体来,属于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不能指望每一年都是如此。
陈绍格外重视的,就是水利。
这个年代,水渠依然是种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从城外回来,陈绍裤腿处全是泥巴。
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陈绍看着在一旁伺候的翠蝶,问道:“府上有什么事么?”
“没什么大事,就是张夫人送来些乳酪,是大王喜欢吃。”
“难得她记着。”自从上次陈绍去找她和翟蕊要了乳酪与肉干,这两个的家中,就会按时送来。
这时候的乳酪,味道已经是那种酸甜味道,而且还更为纯正。
发酵、过滤、蒸制等工艺,也都十分成熟。
乳酪需经“熟奶皮子”提炼奶油,再经二次加工成酥油或醍醐,味道更佳。
陈绍笑着道:“各院子里都有么?”
“都有,大王这里最多。”
陈绍点了点头,对翠蝶道:“用银盆盛一些,给蔡府宋夫人送去。”
她那里没什么收入,全靠蔡府补贴,陈绍经常借机给她送些财物自用。
翠蝶点了点头,知道那个端庄美妇和大王关系不堪,她也不敢多嘴。
陈绍站起身来,道:“今晚我在张夫人院子歇息,你们早点睡就是。”
张映晗如今刚有身孕不久,按脉象来看,应该是才刚刚两个多月。
见陈绍进来,本来躺在床上的张映晗,眼里闪过一丝惊喜。
一双情意绵绵的妙目羞答答地瞟了陈绍一眼,“老爷来了,可吃过晚膳了?”
此时出身西域的几个侍妾,都喜欢称呼家主为老爷,比如朱令三姐妹、翟蕊和张映晗。
这个风气,要经过蒙元传进来,到了明朝就成了中原风俗了。
陈绍懒得纠正,爱怎么叫就怎么叫,他舒展了下身子,道:“在泥巴地里滚了一天,还真有些饿了,你陪着我一起吃点。”
张映晗起身,喜滋滋地叫侍女们去准备些酒菜。
茂德今晚就住在大嫂房中。
两人正坐在床沿闲聊,忽听得外面丫鬟叽叽喳喳。
“吵什么呢?”
一个丫鬟掀开帘子进来,笑道:“王府送来一盒酥酪,夫人要不要尝尝?”
宋氏赶紧起身去看看。
茂德一听,再看向大嫂那高兴模样,突然想起那个男人来。
她赶紧晃了晃脑袋,听到大嫂在外面,和几个丫鬟打趣,声音都变得妩媚娇美起来。
她心中不禁在想,有人疼爱,还真是不一样。
——
四月二十。
密州,板桥镇。
二十余人,趁着夜色,在潜入海中破坏船只。
被守卫当场抓获。
稍加审问,这些人马上招供,是受京东东路转运副使徐志的差遣,前来毁坏商船。
很快曲端率兵进城,围住了徐志的府邸。
与此同时,在密州各处,各路兵马按照事先的分派,围住了一个个密州官员、豪绅的宅子。
三天后,曲帅派人押着嫌犯近百名,还有厚厚的供词、账本、还有花名册,前往汴梁。
这场清洗如雷霆般,席卷密州,而后迅速将本地地头蛇连根拔起。
铁证如山。
朝廷很快法办了这些官员和豪绅,然后商队顺利接手了空虚的市舶司。
曲端率兵离开密州,前往莱州,要在莱州、登州两地,扩建军港。
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实在是太顺利了,打了东京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李纲等人才发现,在山东的张叔夜很不对劲
这个原本强烈反对曲端入齐,恨不得与他刀兵相向,闹得不可开交的封疆大吏。
在此次风波中,不仅什么都没有提前通报朝廷,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配合曲端行事。
事后,两人竟然一起组建起水师来了。
张叔夜帮曲端,彻底占据了两处军港。
至此,齐鲁大地局势已经很明白,张叔夜投靠了代王。
——
汴梁城郊,军营之中。
李纲的脸色难看。
刘锜、王德等将领坐在中军行辕大帐两侧。
张叔夜投靠代王,对他的打击很大。
李纲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他心中懊恼,真不该把山东交给张叔夜,他和张孝纯的关系,世人尽知。
两人经常诗词附和,而且互相欣赏。
张孝纯在陈绍麾下文官中,排名十分靠前。
“李相公,那山东营的兵马,可还能换帅?”
刘锜有些心动,张叔夜虽然投了,但他的兵马是朝廷整训的新军。
按理,不该随着他一起投奔代王。
李纲一直是以不妥协著称,按理,他此时应该支持刘锜,派人去接手张叔夜的新军。
你既然要投靠代王,那这些兵马,你就不该再霸占了。
但此时,李纲也有些犹豫。
他心中想的是陈绍正要和女真人决战,种种迹象都明,定难军不准备和金国就此罢兵。
他担心自己的行动,会动摇陈绍北伐的决心。
句诛心之论,定难军不北伐,而是全力南下支持陈绍夺权,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刘锜见李纲不回复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追问道:“山东兵马,乃是李相公心血,不可轻易给他人!若是相公应允,末将愿往山东走一趟!”
李纲苦笑一声,“不是我不让你去,实在是担心,又折损我一员大将。”
凡是派出去,远离身边的,除了宗泽之外,基本上是都投了。
王禀和马扩虽然没投奔代王,但是他们本就是西军同僚,当年甚至都是童贯门下的。
这也就是定难军的势力,还没有伸到两淮,不然李纲也不敢保证
王禀在两淮练兵,手底下带着一大群自己的心腹,那些中层武将都是西军出身。
他们的根在陕西五路。
陕西五路,如今更是全都沦为了陈绍的地盘。尤其是老种在太原扎根,而种也一改往日言行,成为了定难军的一员大将之后。
“这天下,何人能不投代王?”
李纲在心中默默叹息,此时他感到一阵绝望。
这种绝望,比之鞑子南下还要更加窒息。
鞑子南下,他聚兵抵抗,天下大义在自己这边。
中原有志之士,无不站在自己一边。
可是如今这个代王,他的声望在击败鞑子之后,已经隐隐有超过皇家的势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