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闲不住(1/2)
茫茫大雪,道路上银装素裹。
王寅带着一群番子,在南下的路上,举目四望。
道路上行人极少,他拍了拍马臀,“过了河南府,就没这么难走了。”
王寅久不回江南了,这次回去,心中没有任何波动。
他一早就没有了爹娘,宗族也基本上绝嗣,要不然也不会跟着方腊闹。
毕竟是杀九族的罪过。
江南这地方,给他的回忆也并不怎么美好。
蔡却在毒杀耿南仲之后,就逃到了江南杭州,蔡京虽然祖籍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也就是后世的福建莆田人。
但是他的宅子在杭州,宗族也基本都在杭州,本来预备着致仕以后回杭州养老的。
谁知道,因为太能干,一直被起用为相,硬生生打破了大宋宰相不超过三年的传统。
蔡却就是去了杭州的蔡家老宅,此番王寅前去,将此人捉回来,才好给蔡鞗定罪。
虽然不知道代王会如何处置,又会不会再给蔡京一个面子。
身为代王的耳目、爪牙,王寅和广源堂只管抓人。
“提举,听说你是江南道出身,这江南真如传闻般宜人?”
王寅笑了笑,说道:“狗屁!”
他心中有点遗憾,听说朝廷诛杀朱勔父子,是一刀就削去了脑袋。
这要是给江南百姓来判,最低也是个凌迟,凌迟他们八次都不解恨!
他们广源堂,在江南的人手,应该是最少的。
这次下江南,除了捉蔡却之外,也有在江南发展广源堂的意思。
王寅一甩斗篷,说道:“走吧,早点回来!”
——
“靖康”二字,取自“日靖四方”和“永康兆民”。
分别出自《诗经》和《尚书》,寓意使四方安宁,万民幸福安康。
放在历史上是个笑话。
如今倒稍微有那么点意思了。
尤其是在西北。
西夏灭亡之后,大宋西北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对于陕西五路的百姓来说,他们从出生时候起,别说见到和平了,听都没听过。
定难军虽然兵强马壮,但它是属于大宋的,不会和大宋开战。
百姓们不管它是不是给朝廷缴税,也不管它是不是既不听调,也不听宣。
只知道他们不会派兵过来,双方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带来了西北紧缺的牛羊肉、皮货还有马匹。
廉价的青盐,西域来的紧俏货物。
在鄜延路,刘光烈刚刚去看望过他的父兄,表面看上去,两人都没有什么问题。
如今刘光烈执掌鄜延路,慢慢的也稳重了许多,不再是曾经那个吊儿郎当的刘三爷模样。
他这人比父兄强的地方就是,足够讲义气,对身边的人也更真诚。
而且不像那两个货会算计,喜奢糜。
鄜延军,也慢慢按照定难军的规矩在改变,少了喝兵血的,鄜延军上下真金白银拿到了饷钱,让他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从刘府出来,刘光烈准备回去自己的宅子,如今他早已不和父兄住在一起。
刘光世能回来,是刘延庆用鄜延路总管的位置换的,他把权力交给这个庶子之后,才换来了陈绍求情,折家放人。
而庶子.在这种家族中,向来是当成高级仆人来看的,刘延庆觉得是陈氏夺了他们的基业。
这庶子只是名义上的鄜延军总管,到头来还不是要听陈绍的。
回到鄜延路之后,刘光烈也慢慢感觉到了。
在东京汴梁,他早就被伤过一次,如今也是不再在意,至少是面上不再在意。
他搬出了刘府,单独开辟了府衙,更换鄜延军上层军官。
定难军就是他最强大的后盾。
回程路上,有一骑从远处赶来,靠近之后高声呼唤道:“三哥!”
刘光烈凝神一看,是自己在汴梁时候的手下,广源堂内的番子胡琦。
他笑着说道:“胡大,你怎么来了。”
来人呵呵一笑,说道:“有些事要和三哥知会一声。”
刘光烈眼皮一抹,明白这是要有安排了。
一行人来到刘光烈的衙署,坐下之后,来人对刘光烈说道:“三哥,代王让你将兵马调至环庆方面。”
“就这些?”刘光烈皱眉道,“只有这件事,写封信就好了,还会让你这贼厮跑一趟?”
胡琦笑道:“什么事都瞒不过三哥”
他说到这里,语气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说道:“老刘相公,和汴梁的书信往来密切了些,三哥你自己多当心。”
刘光烈呵呵一笑,“我当什么事让你胡大张不开嘴,合着就这点事,你三哥我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入伍是从大头兵开始的,熬到了进义校尉,用了七八年!”
“我爹对我怎么样,还用其他人说么?”
刘光烈当年和陈绍在鄜州喝酒的时候,住的是妓女李桂娘的院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