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61章 从大相公下手!

第261章 从大相公下手!(1/2)

目录

第261章从大相公下手!

汴京,御书房。

文书典籍,陈列干卷。

官家赵策英负手踱步,不时注目于上元名作《青玉案元夕》,亦或是目视边陲堪舆图,作沉思状。

大相公江昭手捧一杯蜜水,不时轻抿一口,一副淡定平和的样子。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入宫,皆是在专注览读文书,束手肃坐。

约莫一炷香左右。

顾廷烨、王韶二人读了文书,相视一眼,皆是面有了然之色。

官家,一言一行皆为天威、天恩!

大相公,一言一行皆为治政国策!

如今,官家与大相公达成一致意见,其中意味究竟如何,实在一目了然。

军改,就是目前独一档次的国策!

“呼!”

顾廷烨长呼一口气,果断起身,肃然一礼,表态道:“若欲成就事业,军中改革必是不可或缺。”

“臣以为,军改势在必行!”

“军中改革,国防重策。”王韶起身一礼,一样并未有迟疑,表态道:“往昔,旧制多有掣肘,兵士训练不精、粮草调度不准,久则恐难御外侮。

今若推行革新,厘清权责、优渥兵饷、精研战术,定能使得军卒锐不可当。”

“伏望陛下允臣辅佐,效犬马之劳!”

顾廷烨、王韶二人,一人是开国将门的代表人物,于将门勋贵中有不小的影响力;一人是新兴武将的代表人物,于“野生”、“非将门勋贵”的武将中有不小的影响力。

“好!”

“军改兹事体大,非得君臣勠力同心不可。他年,变革功成,朕必不吝重赏。”

两人的果断态度,让赵策英不禁连连点头,相当满意。

当然,对于两人的表态,赵策英其实有过预见,心中并不太过意外。

一则,顾廷烨、王韶二人都是通晓军政之人。

以两人的经历、经验,不可能不知道军中存在的弊政,难得有了军中改制的机会,自然会支持军改。

二则,顾廷烨、王韶二人不吃兵血。

军改的三道政令,为权责划分、兵卒厘清以及军饷改革。

其中,兵卒厘清、军饷改革都与兵血有关。

兵卒厘清,统计兵卒数量,可避免有人谎报兵籍,平白吃兵血。

当然,这也是为“裁军”作准备,一旦军改实行起来,老弱病残,注定都会卸甲归田。

军饷改革,取消将领发放军饷的权力,可避免有人胡乱克扣军饷,让“真人”得不到朝廷发放的福利。

这两大改革,都涉及兵血。

军卒数量统计落实、将领无权发放军饷,也即意味着将门勋贵无法继续吃兵血,损害了将门勋贵的核心利益。

不过,这并不会波及顾廷烨和王韶二人。

两人都不是吃兵血的人。

圣眷正浓,两人也不缺一点吃兵血的钱财。

作为新生代武将的代表人物,两人更是即将入枢密院掌权,自有大好前程,轻易不会白白落人把柄。

三则,顾廷烨、王韶二人与江昭绑定不浅。

江昭主张军改,两人唯有支持。

“对于几道政令,可有疑虑”江昭平和问道。

支持是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两人就会没有疑虑。

当然,这也是为了让两人更为全面的向外界传递消息。

特地让顾廷烨、王韶二人入宫,主要就两个目的:

一、让两人表态支持,并作为主动带头军改的主力。

一旦军改可成,就算是硬抢,官家也会让两人入枢密掌权。

二、让两人向外传递“小道消息”。

军改与吏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不同。

两者区别在于,军改的利益受损者手上有兵!

吏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主要的利益受损者就算是心中不满也唯有无能狂怒。

没有武装力量,无非就是仗着一张嘴巴施以舆论压力而已。

然而,区区舆论压力,但凡官家不在意,那就几乎等同于没有。

也因此,就算是通过改革政令来判断支持者、反对者,也根本不迟。

军改不一样。

即便实行“更戍制”,导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也不可避免一个事实——武将手上的确是有兵!

就算是造反的可能性再低,武将手上也的确是有兵。

特别是禁军,不少人都是勋贵子弟。

有兵,也就注定了军改必须得更为详细、谨慎一些,必须尚未军改就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出支持者和反对者,并让支持者掌握军权,防止动乱横生。

为此,就得提前放出一些“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可让将门勋贵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并由此区分出两拨人。

主动军改者、消极军改者。

疑虑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视一眼,皆是沉吟起来。

沉吟着,顾廷烨抬手一礼,徐徐道:“官家、大相公,将门勋贵十之八九都是有过吃军饷度日的经历。”

“如今,军中改革,以往吃军饷之举措,怕是不能深究。”

“这是自然。”

江昭点头,摆手道:“单就贪墨军饷一事,可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这是江昭一贯作风。

纠察过往,范围实在太大,除了闹得人心惶惶以外,根本没有半点好处。

当然,所谓的“既往不咎”,也仅仅是局限于贪墨军饷一事,这就跟文官的既往不咎是局限于贪腐一样。

要是真犯下了大罪,该杀还得杀!

“武将练兵,无有赏罚权、恐难立威。”王韶迟疑道。

涉及练兵,肯定就得挑一批刺头立威。

要是连赏罚都不能肆意进行,未免不太好。

“赏罚、升降,都可向上呈奏文书。”江昭平静道。

除了军饷是必须归拢于兵部以外,其余的赏罚权、升降权都有不小的可操作性。

特别是升降权,不能任免,还不能举荐吗

王韶了然,点了点头,又问道:“不知是以何种方式清查军卒”

“以御史为钦差,入军营核查人数,统计士卒相关信息。”

“若是……”

其后,两人相继说出了不少问题。

一柱香左右。

“臣等告退。”

顾廷烨、王韶二人齐齐一礼,大步退了出去。

书房中,唯余赵策英、江昭二人。

江昭拾着文书,沉吟道:“军改涉及军卒,非同小可。为免有宵小之辈狗急跳墙,臣以为合该从边疆调来一支信得过的边军。”

“如此,就算是有叛乱,也能立刻镇压。”

说着,江昭向赵策英望去。

谁承想,赵策英竟然在发呆!

注视着边陲堪舆图,赵策英一副呆滞的模样,心神俨然是沉浸了进去。

“官家”

江昭抬眉,轻声提醒道。

一声呼唤,赵策英回过神来。

“江卿,军改结束,朕要北伐辽国,慑服蛮夷!”赵策英重重道。

江昭抬眉,也不意外。

从燕云四州入手的那一刻,赵策英就会时不时的望两眼堪舆图。

一颗心,时不时的逃出京城,跑到边疆,跑到燕云!

拴不住了!

在赵策英一脸的期许目光下,江昭迟疑着,点头道:

“好。”

军改!

军饷改革!

这一消息,仅是五六炷香左右,便已传遍将门勋贵。

宁远侯府,正堂。

上首,顾廷烨抬着茶盏,轻抿两口。

自其以下,左右分席,有着约莫十把左右的椅子。

但显然,登门拜访的人实在太多,根本坐不下。

甚至,就连站都有点站不下。

这也不奇怪。

毕竟,吃军饷对于将门勋贵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属于是绝对大多数将门勋贵的主要钱财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