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第 27 章(1/2)
第027章第27章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武惠妃去世,谥号贞顺皇后。
武惠妃死的那天下着雪,北风冰冷,嚎啕着,冰冷的雪花打在武惠妃的棺材上。
寿王李琩和咸宜公主哭得很凄惨,就连高高在上的帝王都掉了眼泪。
寿安公主也哭了。
武惠妃在死前的几日,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其中就包括她求李隆基先给李长安确定了封号和公主封户。
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李长安的封号还是寿安公主,和史书上李虫娘的封号一样。
武惠妃冰冷的尸身躺在棺材中,她穿着皇后的丧服,看上去端庄无比。
生前武惠妃苦苦追求了一辈子、求而不得的皇后之位,李隆基终于在她死后给了她。
李长安觉得武惠妃不会高兴。
她不会想要“贞顺”这样的谥号的。
在李隆基眼中,武惠妃乖巧听话,察觉到他的暗示之后,立刻乖乖替他顶了罪。
殊不知武惠妃谋逆的“证据”就站在他的面前。
武惠妃的谋逆像种下一颗种子,她无声无息的埋下了这颗种子,这颗种子要在几十年后才会破土而出。
李隆基轻视她,终究会有一日为他的轻视而付出代价。
其实“贞顺”这个谥号也挺好的,李长安手中攥着武惠妃留给她的印玺。
这个印玺,武则天握过,武惠妃握过,如今又到了她的手中。
等二十年后,她会告诉大唐的太上皇陛下,她还有一位老师,谥号是“贞顺皇后”。只是不知道等到那个时候李隆基还会不会认为武惠妃性格乖巧听话了。
开元二十六年二月,葬贞顺皇后于敬陵。
武惠妃离开了人间,可她的野心,并没有跟随她的躯体一同进入地下。
而是变成了一簇小火苗,在没人注意到的地方慢慢的长大。
这点火苗,终会成长到可以燎原的一日。
武惠妃下葬以后,李长安就自请出家为道为武惠妃祈福。
李隆基自然同意了,出于人死后他才觉得愧疚的心态,李隆基甚至还又大肆称赞了一番李长安的孝顺,赐给她一大堆赏赐,还专门在长安西郊给李长安建造了一座寿安观,就在玉真观不远处。
对此李长安表示她就是这么一个“孝顺”的乖孩子。
现在才哪到哪,以后她孝顺父皇的日子还长着呢。
不过也有好消息,曹野那姬给李长安寄了信,她已经回到曹国了,回到了自己的家族。
连同信一起过来的,还有一匹半大的马驹,毛发柔顺,骨架粗壮,虽还未长成,却已经能看出日后成年时的风采来了。
这是李长安的外祖父外祖母送她的礼物。
带着马一同前来的是两个胡女,有一身好功夫。
先前李长安曾向曹野那姬提过要学剑法。
李唐公主会武功的并不少,开国的平阳昭公主以女子之身带兵打下了小半个大唐,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公主;安乐公主也是“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延秀在内宅与士兵格战良久后双双被斩”,可以说是公主武德十分充沛了。
只是还没等到李长安长到能学武的年纪,曹野那姬就离开了长安城。
曹野那姬在信中写这两个胡女虽不善剑法,但一手弯刀使得出神入化,让李长安先学着弯刀,等一段时间她一定会给李长安找个擅长剑法的好老师。
李长安总觉得曹野那姬对她心存愧疚,仿佛她要天上的星星曹野那姬也会给她摘下来一样。
李长安给曹野那姬回了信,这才将两个胡女带回自己的道观。
说是道观,实则和她的寿安公主府差不多大,只是相比较起自带仆从的公主府,道观要清净上许多罢了。
只是李长安平日也不住在她自己的道观中,而是同玉真公主住在一起。
“姑母。”李长安蹦蹦跳跳走入玉真观。
玉真公主面前站着一个十五六岁大小的少年,见到李长安进来,此人也颇感好奇的看向李长安。
“这是寿安公主。”玉真公主面带微笑,柔声给少年介绍。
又对着李长安招招手,把她招到身前:“这是我的次子张倜。”
张倜看上去有些羞涩,只对李长安客套了几句,便寻了个借口跑了出去。
这还是李长安
第一章的第一句,他曾给族中幼年弟妹开过蒙,八岁开蒙的弟妹一日能认识这一句话中的所有字就算不错了。后来他知道李长安已经识字以后改了规划,打算教李长安熟读学而篇的前三章。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
“我听闻常有师长给后辈赠言勉励,老师可否赠我一言?”
颜真卿耳尖又红透了,大唐读书人之间的确有这个相互赠诗赠文勉励对方的习惯。
他也不好意思辜负李长安期盼,干脆接过李长安递过来的毛笔,沾满墨水,一挥而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孔子之言赠刚开蒙的学生,再恰当不过。
“还要写上‘赠李长安’,还有署名和印章。”李长安看着颜真卿署名,又盖上了他的私印,欢呼一声,等墨迹全干了以后才小心翼翼将此页纸夹在书中放入书包里。
这是颜真卿的亲笔to签啊!
直到回到长清殿,李长安依然高兴的晕乎乎的,直到在长清殿中看到了一个身着紫袍、面有美髯的中年男子,她脸上的笑容才骤然消失。
这个人她在除夕夜宴上见过。
李林甫,现在大唐的中书令,也是实际上的第一实权宰相。
先前李长安只知道“野无遗贤”这样的荒谬事和他有关,上次她在沈初那里狠狠补了一番目前的要紧人物历史,对李林甫才忌惮起来……虽然说现在她忌惮李林甫也没什么用。
能臣奸相,和秦桧一个评价。
这个时间点他来找武惠妃也只可能是为了一件事废太子。
武惠妃不可能放弃废太子,武惠妃和太子李瑛之间如今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了,这么多年武惠妃一派势力和太子李瑛一派势力水火不相容,二人已经数不清给彼此下了多少绊子。
如今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太子李瑛若是上位,武惠妃一派必死,武惠妃若是成功废太子,太子一派的官员也必定被全部处置。
对武惠妃想要废太子这个想法李长安是完全赞成的,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难道还要临阵犹豫放虎归山吗?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李长安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她也不会因为知道武惠妃会因杀三王梦魇就试着劝她不要做此事。
只是废太子也未必要取对方性命嘛,尤其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下。李长安觉得武惠妃未必不愿意停在“废为庶人”这一步,毕竟前面有李承干的例子,废为庶人已经和皇位没关系了。
那到底其中是哪步出了问题,使武惠妃促成李隆基赐死三王呢?
李长安觉得十之八九和李林甫脱不了关系。李林甫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破家宰相”,就是说他这个人心理变态,成天琢磨着怎么把别人全家都杀了,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确也是这么干的,做宰相十九年迫害了数不清的忠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