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76章 嘴硬的梅永言

第176章 嘴硬的梅永言(1/2)

目录

第176章嘴硬的梅永言

小玉米的提前出生是个不算糟糕的意外。

不过即便是与规划的时间相冲突,这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玉米的产量已经出来,来年全国种植玉米已是定数。

但是全国种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当其冲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将所有的玉米种发放到百姓手中。

大恒如今有一千余万接近两千万的人口,如果按照一人一亩地玉米种的标准来发放,那么这将会是一场工程量极其浩大的盛事。

发玉米种说简单也简单,但又不是那么的简单。

如何保质保量、不偷斤短两地让大家都拿到玉米粒,才是最大的难题。

毕竟现在又不像是前世,这种全国性的活动只要以身份证为凭证,就很容易能够辨别谁领了谁没领。

大恒倒是有一些颜料可以起到标记的作用。

但现在的颜料以各类矿石为主,草本染色为辅,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满足短时间内给两千万人做标记的标准。

而且颜料这种东西在人体上是有留色时间限制的。

再怎么难以清洗的颜料,在人体代谢功能之下,都只会慢慢地褪去。

能否在它们褪去之前完成发放工作,又是一个难题。

简而言之,都是问题。

好在济民书院送来了及时雨。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竟然找到了一种新的颜料制作方式。

其实这次完全是巧合,陆执安也没有想过要把研究新颜料的任务交给书院的学生们,毕竟他连个思考方向都没有,只知道前世的时候学校里做黑板报的时候经常用一种丙什么的颜料。

怎么做的,现在的技术能不能做出来,成本又是多少,他一概不知。

这种他不了解的事情,他很少会选择插手。

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巧,化学院的学生们在捣鼓石油的时候,分离出来了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极大程度地保留了石油着色效果强的特点,偏偏又没了石油其他的特征。

原本大家伙都当这玩意儿是实验肥料,只等着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就处理掉。

没想到让满书院溜达的梅永言看到了。

说起来,梅永言早两年就已经告老还乡了,但是刚从庙堂之上退下来的时候,他往济民书院走了一遭。

这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小老头也是有点嘴硬,隔三差五地就说自己过不了多久就回乡。

等太子成婚后就回。

等太子有了孩子就回。

等孩子降生就回。

……

也不知老爷子眼下是不是正在思考新版的理由是什么。

或许,“等小皇孙抓周之后就回”,是一个很好的备选项?

说回颜料这件事上。

梅永言虽然不在朝堂之上,但如何分发玉米种子这件事其实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开始讨论了,以他的人脉自然不会不知道。

所以,在发现了这个奇特的着色剂之后,他便带着一小份“实验废料”入宫了。

经太医反复试验核定,这“废料”对人体确实无害。

而学生们也在一遍遍的实验中确定,这玩意儿是真的不好洗啊……

他们把能想到的各种日常清洁用品、甚至是书院里面的化学试剂都尝试了一下,愣是最多只能洗去七成左右的颜色。

剩下的那三成,实在是无能为力。

或许真的有能够洗掉它的东西,但以他们这番排查力度来看,绝不是简单的事情。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自然界刚好有东西能把它洗掉,又能有多少人知晓、还能刚好遇到?

即便是世事机缘巧合,总归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都有这份缘分。

当然了,同样很重要的一点——这种颜料虽然目前颜色单一,但制备程序并不复杂,造价也不高。

最后,以这种“废料”为标记颜料,来作为是否领过种子的标记,竟然成为了当下大恒最合适的方案。

有了合适的方案,还要安排分发的人手。

年初到各地种玉米的队伍已经经历过一次考验,剔除了不少有问题的人。

他们人虽然不算特别多,但稍微分下队,努努力还是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

于是这批人就成了此次行动的中坚力量,再搭配一些人手,就可以下到各地区分发种子。

这次行动不比年初,年初虽然也是要赶春耕,但毕竟没有那么大的工程量,他们只要到了指定的地方,自然有人手接手,每个队伍只有一个目的地,最大的任务是保证种子安全。

而今年,就是任务最轻的一支队伍,也要走过安排下来的那一县之地的所有村落。

之所以他们任务最轻,也是因为他们所前往的那座县城,是最难抵达之地。

大恒的县城标准是两千户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