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45章 五年计划

第145章 五年计划(1/2)

目录

第145章五年计划

规范田间配置也是大恒今年的主要任务了。

先前所说的开采铁矿虽然占据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但远没有规范田间配置这件事那么费劲。

好在不像是铁矿那样从远处调人手过去干活,百姓们忙活的范围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罢了。

否则,单凭几种工具节省下来的人工还真不一定能够补上这方面的空缺。

田间地头需要规划的东西其实不算多,主要是挖引水渠、打水井、修水车这种体力消耗比较大的项目。

这几年大恒的水泥锻造就一直都没有停过,逐步将边境线上的大小城墙都进行了一遍改造,这会儿也终于腾出手来了,可以用在民生上。

引水渠主要是在地面上,负责引流河水到田间地头,这个只要规划好路线就可以开干。

挖水井就比较复杂了,需要先判断地下水的位置,然后才能动工,还有可能判断错误。

这方面只能让工部下属水部的人来做了,他们那边掌握的人手和人脉会稍微多上一点。

陆执安所能做的也就是把坎儿井的原理分享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研究去了。

最后就是水车。

水车在大恒是完全新兴的物件儿了,前不久刚刚诞生于济民书院。

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用水力去的,所以首先利用到的就是用水力拉磨之类的方向。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些浪费了,还是后来有学生灵机一动,发现这不是可以利用水车将水带到高一点的地方吗?

于是又衍生出来了用水车送水这个衍生品。

这玩意儿在平原地区或许不大好用,但是在多山地的地方还是能发挥大作用的。

受到这一发现的启发,到今天,济民书院里面还有低年级的学生正抓着头发认真研究学校里面已经诞生的这些发明还有什么新用法。

这些工作做起来的确是繁杂了些,但是也属于是可长期利用工程了,不说利在千秋,未来五年内都能因此而收益是妥妥的。

而且借着这次机会,也可以好好地对大恒现在的耕地情况进行一个统计,再将耕地合理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方便交易和核准数据。

将作监和工部的人最近扑在收割机的研究上没日没夜,如果真能做出来,已经规整好的土地也能适应得了收割机的应用。

不说远的,就是对于当下的百姓们,田间地头的设施配备完善,大家伙立刻就能省下无数挑水浇地的时间和体力。

即便是家中没有成长起来的男丁,少年和妇女们也能完成对土地的耕作。

陆执安一条条地跟自家舅舅讲解目的和作用,陆远平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笑着看他们俩沟通。

嗯,孩子长大了就是好啊!

一时半会儿的,覆盖整个大恒未来数年的计划必定说不清楚,但孟铭德已经明白过来,这爷俩有着相似的长远目标,绝不会做竭泽而渔的事儿。

陆执安:不,我奉行的是“可持续性竭泽而渔”【bhi】

没了人丁问题的顾虑,孟铭德也不墨迹,拉着这爷俩开始讨论攻伐的先后顺序。

如今大恒只剩下东西方向的战事还未停歇,南北都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

如果想要继续扩大疆土,那么首先肯定是要解决这两个心腹大患。

而这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对松州投放鼠疫、开启生化战争的卑鄙小人,一个是跗骨之蛆,无论哪一个都不可能被放过。

孟铭德一开始还觉得海寇虽然可恶,但毕竟不是大范围出兵,大恒如果灭了对方会不会做的有些过火。

对此,陆执安用手里的竹棍点了点那处岛屿——

“这里,有一座石见银山,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这里的银矿是裸露在地面上的,有一整座山那么多。”

“海寇数十年间从未间断过侵犯我国边境的恶劣行为,咱们大恒也多次送去国书,既然对方不置一词,那就只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心头大患了。”

孟铭德说的义正辞严,陆执安和陆远平对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这座矿山的名字当然不是真的这么来的,但此处确实是银矿产量巨高,也无愧于陆执安给它吹出来的名声了。

“既然要打这里,那,咱们的船只修建进度如何了?”

“还有,海上作战与地面作战想来有不小的区别,我记得咱们最擅长水上作战的就是定远将军了吧,不知道他能不能带兵出海。”

定远将军戚子安,是大恒少数有水上作战能力的将领,同时也掌控着大恒唯一的一支水上军队。

这还是由于大恒的边境三面陆地,仅有一面围海的原因造成的。

不过因为早前不需要跨海作战,所以戚子安手下的水军说是能海上作战,实际上一直都是在近海,还真没办法确定跨海作战的效果。

海上风云变幻,晴雨莫测,对于这个时候的人来说,一旦出了海,就只能看运气。

这也是孟铭德最为担心的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