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战后(2/2)
而在押送路上的这些遭遇,不过是他们接受审判过程中的一点点小插曲而已。
真正的惩罚,是接下来的事情才对。
押送到京城后没几天,就是对于戎庭王庭的审判日了。
审判这种东西吧,对于大恒的子民们来说还比较有约束力,毕竟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受这个政权管辖。
但是对于戎庭来说,过去那就是一堆废纸,而现在,却是要他们命的东西。
中原与戎庭的对立是从大恒建立前数百年就已经开始了的,数百年间双方结下的仇恨数不胜数。
连普通的牧民都至少是在半圈禁状态了,更何况是这些掀起战争的人。
死罪是无可避免的。
押送回京的戎庭王庭成员数量高达上千,连续一个月的时间,京城负责斩首的刽子手们都没有休沐日,每日就在监斩台上挥舞着手里的复仇之刃。
如此长时间的血液冲刷,让监斩台上的地板都染上了无法洗去的血腥味。
这原本该是令人胆颤的景象,但对于大恒军民们来说,实在解气。
有人隔三差五的就会来附近看一看,觉得害怕了再暂时离开,如此循环往复。
这些人,朝廷没有管。
能让他们亲眼见着仇人们被处决,也是对生者少数能做到的宽慰了。
戎庭之事暂时算是告一段落,如今大恒最大的外患便只剩下了依旧没能抓到踪迹的额尔敦势力,以及西边的高原达姆王朝。
但是在双方接连交战后,西面及北面边境也算是暂时进入了难得的平和时期。
东面的海寇一直没能解决,但受限于大恒的水师条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大事。
南面的小国在被孟泽鹏狠狠收拾了一顿之后还算安分,得知了西边和北方的消息后更是直接缩成鹌鹑。
算来算去,大恒竟然是迎来了一段十分难得的平稳发展期。
今年的气候还算不错,各地没有继续降下天灾,虽然才七月底,但是朝中已经收到了各地的消息,今年的收成都差不了。
再气象平稳的情况下,田地收成不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这几年的时间,各地百姓们都陆续用上了朝廷传授的曲辕犁。
还有这两年开始向各地散播的肥田技术帮助增产,在耕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一同提高的前提下,今年大恒的粮食产出那叫一个令人瞩目。
哪怕仅仅只是国库粗略估计,今年的税收都比阳和二十七年的时候高上整整五成!
而且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在生产力底下的时代,粮食就代表了一切。
有粮食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兵丁,才能武德充沛,收拾外界那些虎视眈眈的瘪犊子玩意儿。
多出来五成的粮食就能多养活五成的人,这样一来,大恒的人口数量必将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毕竟现在婴幼儿的夭折率依旧十分惊人,普通百姓家里剩下四个孩子,能长成两个就已经称得上是会生养孩子了。
所以现在大家的生育观基本都是能生几个生几个,只要饿不死,就接着生,生的多了,总能有几个活下来的。
活下来的人多了,劳动力就多,就能多耕田地,多存粮食,渐渐地,家底也就厚了起来。
如此这般一代代下去,那便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宗族。
而对于国家来说,足够多的人口不仅意味着丰富的兵丁,也有足够的粮草税收,自然,也就有了讲武德的基础条件。
有了各地大致报上来的收成趋势,今年的中秋节,大恒君臣们个个神采飞扬的,让人一看就知道铁定是有喜事。
就连这两年表情管理越来越好的陆执安,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因为他还知道更多的消息。
早前,秘密送到小禄子那里的土豆、玉米、红薯,在这段时间里面都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种植培育工作。
这些种子从海对面来,中间还经历了极圈的寒冷环境,一路颠簸了那么久,损耗得只剩下两车的量。
后来陆陆续续地进行培育,又损耗了一些冻坏无法发芽的种子,最后三种作物种子得用的甚至还不到一车之数。
可是把陆执安他们给心疼坏了。
小禄子这个亲手培育种子的人,更是愁的恨不得与这些种子们同吃同睡,就住在地里,就想着能多保一些是一些。
毕竟按照殿下说的,这些可是至少能让地里产出翻个倍的高产作物啊!
哪怕只是死一颗苗苗,他都心疼得要命。
这些种子从去年秋天的时候送到他的手上开始,就是他一手照料的。
那时候因为天气寒冷,殿下还特意给皇庄这边搭了好几排铺设地炕的屋子,又安排了玻璃房顶,为的就是让这些作物能在冬季也好好地生长。
好在,在这样竭尽所能的细致照料下,这一批种子虽然前期表现不怎么样,第一季的收获也只是数据平平,但那似乎只是受了一路上恶劣环境的影响。
去年的种子在温室里收获了第一批之后,马不停蹄地就被种在了春天的土壤里。
经过一代的缓冲之后,它们就像是挣脱了什么束缚一样。
表现最显眼的就是可以直观看到挂果的玉米。
红薯和土豆都是根茎类食物,生长期都埋在地下,看不出长势如何,但玉米是直接生长在地上的,小禄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种子,也就是俗称的玉米棒子一点点长大。
肉眼可见的,今年的玉米长势要比去年好不少,小禄子暂时不确定这到底是因为气候原因还是什么,但总归是向好的。
玉米都已经是这样的表现了,番薯和土豆又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前不久已经揭晓了。
玉米、番薯、土豆都是在阳历八九月份成熟的作物,换算成大恒的历法,就是八月前后。
因为不确定这些家伙是早熟还是晚熟品种,所以采收都稍微晚了几天,昨日皇庄上才采收完毕,统计完数据之后就连夜送进了宫里。
今天早上下朝之后,陆执安就已经从陆远平那里知道了小禄子报上来的数据。
那是真的相当可观。
当初那支队伍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种子,数量上虽然有两车,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太多土地的种植。
加上土豆和番薯两种每亩地需要的种子都是以百斤论的,第一批用来做实验的种子种进地里拢共也才种了不到十亩地。
就这,还是玉米占了六亩后的数据。
然后春季的时候,这六亩玉米地收获了近两千斤的玉米。
土豆和番薯表现也还不错,前者亩产八百斤,后者亩产六百。
这个数据当时就让陆远平和小禄子惊掉了下巴,但陆执安却说这应该比正常产量还低了。
于是乎,小禄子又精心伺候了一季。
先前留下的种子都没有动,就用这新收获的种子继续耕种。
这一次,玉米种了五十亩地,土豆和番薯则是全部种上,凑了六十亩的数量。
昨天连夜报上来的,就是这六十亩地的产出。
六十亩试验田,共计收获两万五千斤玉米、土豆四千斤、番薯五千五百斤。
饶是陆执安知晓后世这三种作物的产量远不止这些,也依旧看的眼晕。
如果按照世界发展进程来算的话,现在基本就是他前世历史上的唐朝,也就是近一千五百年前,而这三种作物的产量,却基本达到了他前世时候的三分之一。
虽说这肯定有皇庄土地肥沃、伺候精心等等外在因素影响,但再弱又能弱到哪里去呢?
陆执安早上看到的消息,到现在心都还怦怦跳呢,更别说是昨晚连夜起来看消息的陆远平。
孟梓华直接被他闹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别问,问就是兴奋,是壮志在心。
有这样的好消息,那自然是要和文武百官、和百姓们共享的。
今日中秋佳节,可不就是一个极合适的良辰吉日吗?
酒过三巡,就在大家兴致高昂的时刻,陆远平轻咳两声,成功让明光殿中的百官及其家眷都安静了下来。
“诸位爱卿,今日,朕有一好消息要宣布。”
宣布好消息?
还是在如此隆重的场合。
所有人都正襟危坐起来。
“哎~不要紧张嘛,”陆远平摆了摆手,“去年这个时候从北边回来了一支车队,从海东边带回来了三种新的作物。”
北边回来,海东边,新作物。
这三个词绕得大家满头雾水。
不等他们思考其中的联系,陆远平又接着说。
“这三种作物,与大恒如今的作物相比,产量翻了至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