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25章 烦躁

第125章 烦躁(1/2)

目录

第125章烦躁

寻粮种的车队回来的正是时候,这会儿还不到七月份,还来得及将这批种子种下。

为了躲父母的催婚,陆执安扛了几天以后,干脆跑到了城郊的皇庄上,跟着小禄子搞试验田去了。

不过他也没做过这种活计,虽然小禄子没有明说,但是陆执安感觉到了,他……似乎有点碍事。

好在没两天时间,宫中来人又把他请回了京城,这让双方都松了口气。

回到宫中之后,陆执安就没了躲懒的机会。

他往城郊这一跑,算是把自己不想相亲这件事摆在了台面上,陆远平和孟梓华也不好催他,只能先挑选着合适的人选,倒是让他耳根清净了许多,

正好陆执安也忙着济民书院的事情,两者倒是互不干涉起来。

说起济民书院,这几年的时间也算是在稳步发展。

书院里的学生已经从最初的两百人增加到了一千余人。

也就是当初选的宅子够大,否则还真装不下这么多的学生。

如今的济民书院算上所有师生以及负责杂物的各类人员,总人数已经接近一千五百人。

比起最开始的小小规模,明显扩张了许多,

但是,时至今日,济民书院的先生还是不够用的。

随着学生们一年年升级、懂的知识越来越多,高年级的学生们逐渐开始了自己半工半读的生活。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为什么当初院长告诉他们,只要成绩达标,留校老师有多少要多少了。

可不就是吗!

别说是第一届的学生,如今连第二年的学生,都已经开始有人接到一年级生的一对一教学任务了。

当然,既然说是勤工俭学,那么肯定是不能让学生们做白工的。

学生们每为书院付出一点,就能得到一些。

至于得到什么,可以是珍贵的书籍,可以是钱财,也可以是其他需要的东西。

总之,是让他们劳有所得。

所以,哪怕如今最早的一届学生都还没有完成一半的学业,济民书院却已经有相当大的一个预备役教师队伍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现在要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第一届的学生们,终于要进行分科了。

这也是他们急匆匆派人请陆执安回来的原因。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毕竟适合新鲜的东西,还是需要陆执安吗指导才行。

大恒的文运虽然说不得昌盛,但也不算差,天下文人学的都是那些东西,所以济民书院里压根儿就没有设置这个分科。

他们要分的,是理化生工四科。

在陆执安的心中,这四科的重要性相差无几,都是于民生于国力有益的科目。偏向是不可能偏向的,主要是要参考学生们自己的兴趣以及天赋,来决定后续的研究方向。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钻研一个方向比博学众家更容易出成果。

他一个人能带给大恒的改变终究有限,尤其他并不是那种天纵奇才的存在。

五月的大旱和高温让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但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只要有充足的人手在努力,没道理已经抄了一段近道的大恒赢不了其他国家。

这场选科,占据决定因素大头的,是考试成绩。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或许比较像是他前世的中考?

通过一场统一的考试,获得相对公平的分数,再根据分数表现,参考个人意愿,决定未来的路怎么走。

陆执安自然就是那个出题人了。

虽然他是文科生。但是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是彻底拾起了当年的底子,凭借着丰富的题海经验,给他们出出考试题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再过个三四年,只怕是就悬了。

陆执安坐在书房里,一边思考题目,一边考虑起了什么时候让济民书院走到人前。

如今朝中环境足够稳定,外患不是被消除就是被威慑,也是相对稳定。

如果想要让济民书院里的学生们走入朝堂,势必会侵占一部分原本读书人的利益,遭遇反对不可避免。

但这一点是无论早晚都会发生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反而有助于度过这一关,免得什么时候内忧外患一起来。

论外部环境,此时很适合让济民书院走到外界视野中。

但是此时的济民书院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走到人前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