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劝降(下)(1/2)
第111章劝降(下)
宿康成这边带着人在草原上劝降,其他人也没有闲着。
想要将戎庭收在手中,可不仅仅只是劝降就能够完成的,真正的大头还是正面战场,也就是两国交界线上。
此时,边境线上驻军数量也不过十余万,随时提防着来自草原的威胁。
而坐镇北境、头衔最贵重的,就是孟铭德。
孟铭德是孟信昭的长子,也就是孟梓华的长兄,论辈分,陆执安应该叫他一声大舅舅。
虽说陆远平他们已经重返京城三年多了,但是因为要防范戎庭趁火打劫,所以孟铭德始终都没有回京城来。
只有一个想要嫁个病秧子早日守寡的孟凝远在前两年回了京,如今还在家里拘着呢。
作为镇国公的长子,能镇守威胁最大的北境多年,孟铭德绝对是继承了不少孟信昭的战争天赋的。
当年孟信昭培养他的时候,是直接把他丢进了军营里面,让他从一个小兵做起。
甚至是等到他都凭自己的本事打到了前锋的位置,他镇国公世子的身份才被暴露出来。
也因此,军营里的将士们一向都很服气他,并不会觉得他就是个顶着将门虎子的花架子。
可以说,镇国公世子的名头固然给他的升迁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那也是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凭借他自己实打实的本事。
否则,先帝也不可能让年纪轻轻的孟铭德镇守北境这般重要的位置。
虽然对于前太子妃娘家以及镇国公有忌惮,但那只是对于他们争权的忌惮,却从没有担心过他们不忠。
随着宿康成他们离京,大恒内部就已经动了起来。
战争打的是粮草和后勤,所以最先动的便是这些硬性材料。
研究院前些日子研究出来的金属材料,打造出的第一批武器率先就往北境这边供应了。
同时优先供应的,还有秘密研发出来的望远镜。
效率限制,望远镜的数量并不多,拢共也才十五个,但是放到战场上已经够用了。
而粮草方面,因为国库还算充足,所以户部拨款拨粮都还比较痛快,只是做其他事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库存而已。
但这也已经比前些年那种紧巴巴的模样要好得多了。
这一点,一手掌握北境兵权的孟铭德感受最为明显。
往年送来的军饷不被克扣两成都已经很不错了,可是随着他那个妹夫登基,送来的军饷是越来越足份量。
这一点,直到监察院第一次露出峥嵘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不得不说,监察院是他最佩服的一步棋,这一手敲山震虎是真的让地方上的情况变得好了许多。
不过贪腐还是没能彻底根除,这也不可能,只要有利益在,就永远不可能没有贪腐,总有人愿意为此搏命的。
不过北境大军的军饷一分都不被克扣,估计还是忌惮他皇后兄长的身份。
这样的人,随便一封家书,都有可能暴露他们干了些什么,那是可以直达天听的。
他们敢偷摸地扣留一些本就是在赌会不会被发现,可要是扣留皇后兄长的军饷,那不就是把自己偷偷摸摸做的事放到了明面上?
治河案的滚滚人头还没走远呢。
因为军饷充足,所以孟铭德麾下的这一批北境守军这三年过的日子也不错。
每日里除了操练之外,就是值守,偶尔应对一下戎庭那边过来的小支部队骚扰,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任务了。
甚至于,今年已经开始有人说想要主动出击试试看了,不然他们就这么被养着,关节都要生锈了。
另外就是,白拿军饷,多少还是会有些不好意思的。
这些想法一直都被孟铭德压着。
从皇帝妹夫寄来的密信中,他清楚朝廷正在下一盘大棋,这盘棋要是下成了,对于大恒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他孟铭德虽然不敢称爱兵如子,却也是把他们当自家兄弟对待的,能少些折损自然更好。
也就更不敢让这些人轻举妄动,生怕坏了计划。
不过就在前段时间,他再次收到密信,得知收网的时间就要到了。
表面上,孟铭德不动声色,实际上确实暗暗加强了对于手底下将士们的训练强度。
打仗对于人的消耗是十分可怕的,现在开始增加一些强度,也有助于到时候他们适应战场的情况。
毕竟,这一仗八成是要一直打到灭了戎庭为止,而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有人退伍有人新进,还需要磨合一下。
将士们也感觉到了变化,不过没有在意,过去几年一直都是这样,估计又是谁太跳了,将军特意安排来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的。
直到,一支不明车队,进入了他们的巡逻范围。
早前就已经得了消息的探子首领第一时间警惕起来,让身边最可信的亲兵回营地报信,自己则是带着人留下来探查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