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89章 恩科

第89章 恩科(2/2)

目录

至于考试的题目……

别人不知道,但是陆执安还是知道了。

因为这是他爹给他准备的一道课后习题。

西南小国作乱,应当如何解决。

是的,题目就这么简单,仅仅只有十二个字。

这道题目的题面覆盖范围很大,毕竟西南方向光是各种小国数量就有七八个,这还是能称得上是“小国”的,另外还有一堆的小部落。

他们盘踞在西南边境,又身处蛮夷之地,经常在边境线上骚扰大恒西南百姓,可谓是烦不胜烦。

虽然这些小国的威胁力没有北境统一起来了的戎庭那么强,但就像是一直在你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让人心烦意乱。

但还是和戎庭一样的原因,以至于许多年了,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处理掉。

陆远平倒也不是就想要他们给出多么令人惊艳的答案,毕竟都是一群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

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经验,有的时候反而可能会给人带来不小的惊喜。

因为他们的思路并没有被限制住,说不定就能往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去呢。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陆执安的建议了。

不管这些学生以前是怎样学习读书的,但是等到他们过了殿试之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同一条仕途。

这条路上,他们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历练,但是不变的是,他们必定要走近民生。

在这一点上,陆执安和陆远平的观念是一致的。

因为在大树村生活的那十年,陆远平见识了自己从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识过的、真正平民生活的环境。

他见过他们的生活有多少的困苦,面临一些天灾的时候又有多么的无助,这些都是他在宫中学习再久都不可能看到的画面,也是他无法想象的残酷现实。

他在这样的生活中明显感觉到了只是读书,对于治理一方水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只是从书中学来的知识太过虚浮,这未必就是学子们自己就愿意的,却也是现实。

他们没有脚踏实地的经验,就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多艰难。

固然,其中有一部分学子是贫寒人家出身,但是陆远平也见过相似出身的学生、。

他在大树村的学堂当先生,就见过好几个小孩儿,因为要读书,就被家里大人们看得格外金贵,最后直接养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模样。

主打一个弱不禁风的书呆子人设。

他们用尽全家的所有资源来供养这一个人,给他塑造了一个绝对平稳的学习环境,却没有让他见识世间的困苦。

试想一下,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真切体谅百姓们的难处和苦楚呢?

陆远平没有办法管束全天下的读书人怎样学习,但是他可以直接从最顶端掐掉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科举考试的出题权,可是握在他手里呢!

不仅仅是科举,甚至包括以后的官员任命,也逃不过这一遭。

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又是什么样的名次,到官场上走一遭的时候,都是会被安排到基层锻炼一番的。

这不是陆远平苛待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呼唤,明白什么叫为民请命。

陆执安背过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实在是应该当做天下读书人奉行的准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了秀才的功名就可以不交自家的税,同时却又享受着来自大恒的保护,让他们免于遭受外界的战乱,说起来,他们是占了便宜的那一方。

若是不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的话,实在是有愧于这份优待。

若是做了官员,拿着从税收中来的俸禄,受天下万民的奉养,却不为百姓做事,那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尸位素餐。

而想要为大恒做些什么的话,又怎么能不看一看大恒需要什么呢?

他们不应该站在高高的云端,而是需要和百姓一样,裤腿上沾着泥土,贴近地面,才能倾听来自百姓的声音。

别看这只是十二个字的考题,实际上它却可以分辨的出来谁是死读书,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大恒如今的情况的。

这题目可完全不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认真分类的话,应该称呼它为“时政策略题”。

与当下的政局相关,又能考量他们的谋略。

若是不关注大恒的近况,看到这题目的时候可能连怎么下笔都不知道。

若是只会死读书,更是不可能写得出合格的答案。

大恒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没有时间去细细挑选和甄别这些学子们,更没有时间放他们去基层历练,也就只能用这样的卷面去试探他们的想法了。

至少这可以初步选出来一部分符合他们心中所想的人选,然后慢慢培养。

至于为什么要给陆执安留这么一道题……

是因为陆远平想起了当初,赵家梁初次入东宫给陆执安讲学的时候那个场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