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六万两千(1/2)
第70章六万两千
这边学生们已经招生完毕,开始安排考试事宜,那边关于采石工人的招募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京城外不远就有被勘测出来材质合适的山脉,陆远平他们将采矿区分成了几个大区域,分头开采。
大恒未来对于水泥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眼下紧着治河用,采出来的矿石只有不够用的份,所以给采石工人们的工钱也不是按天计费,而是按照采出来的石头量。
整体来说就是奉行一个多劳多得原则,能做多少的活,就能领多少的工钱。
这件事对于京城里的百姓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京城周边的村落,却是实打实的好消息。
这会儿正是农闲时候,家里的壮劳力们一天天吃的粮比挣得还多,但是没办法,每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这么几天的时间,去成立找活计人家也不收这种短期的工人。
但像是采石场这种按天计费的活计,可不就正适合他们这群人吗!
担心这么好的活计再有太多的人疯抢,这样的馅饼要是没能落在他们自己的嘴里那多可惜,得知消息当天,各家的壮丁就开始往距离村子最近的采矿点赶。
至于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
京城里的消息村民们想要知道并不容易,口口相传到了村里估计都能过上十天半个月,一来二去的多浪费时间。
所以在报纸发行之前,采矿的消息就已经由专人去到各村通知了。
先前将作监中负责研究水泥的匠人们都被派了出来,监督制作过程,为了方便,矿山附近直接就另建了一座水泥工坊,如今是石头一下山就进工坊,做好了以后也不用再往京城过了,直接先往濮州以及兰州运送。
四月份的天气温度已经热起来了,即便是黄河的源头温度更低,也挡不住冬日里冻成冰雪的河面融化。
河面融化以后,水与冰混在一起向着下游流去。
若黄河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倒也还好,越往南边温度越高,冰化的也越快,上游的冰水混合物往下游来的时候,下游的河面已经彻底开化,最多就是水流湍急一些,瞬时流量相对比较大。
但黄河中游几字弯的左半部分以及濮州以东的黄河下游,都是自南向北流动,这样一来难保不会遇到上游冰水混合物已经顺流而下,而下游方向的河面还没有开化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原本河道内的冰,与上游下来的冰水混合物全部挤在一段河道中,将会给所在河道产生极大的防洪压力,甚至于有的时候因为地势落差,再加上冰块巨大,会直接对河堤产生极大的破坏力,进而增加了决堤的风险,甚至是直接决堤。
之所以将水泥分别送往兰州和濮州,就是因为黄河向北拐弯的节点,就在两州境内。
兰州原本的刺史已经连任了数年,在应对凌汛这件事上算不上功德无量,但只看他能每年都带着兰州上下一干人等平安度过凌汛期,就知道他不是个没脑子的。
既然人家本身就已经有足够的才干在,陆远平也就没有再特意去派能治水的官员过去,而是指了一队将作监的匠人前去指导水泥的使用方法,别的他就不干涉了。
不过这人也算是在陆远平这里挂上了号,只要今年的治水还不出什么差错,后续摸底也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把人调回京城来做事了。
黄河中上游部分,最危险的也就是兰州向北那段区域,每年最大的难题就是凌汛,处理好了这一点,就能够平稳度过。
至于赵家梁所前往的濮州,问题还要更大一些。
中原有历史以来几次的黄河大决口和改道,都是发生在濮州附近,最东也没有出了濮州地界儿,无论是凌汛期还是汛期,对于濮州流域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黄河改道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过巨大,从故道到新道,这么一个南北摇摆出来的大扇形,几乎都是受灾区域,而且这还是在中原,关系朝代命脉的中原。
所以无论如何陆远平都不希望这样的悲剧重演,这也是为什么他那么重视这一次治河的原因。
目前大恒的能力还不足以造出陆执安说的那个什么拦水大坝,所以只能在加固河道河堤上面想办法,于是就有了水泥的诞生。
陆远平第一次听陆执安讲自己为什么要先把水泥搞出来这件事的时候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他是发现了,陆执安习惯性地先确定问题,然后从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出梦境里的解决办法,然后拿着结果去让人朝着这个方向研究。
省去了摸索寻找的过程,所以研发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对的,大不了就穷举法嘛!总会找到的!
当然,这种也就仅限于水泥一类陆执安还有一点大致印象的技术了,比如煤和铁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有利于提高硬度韧度、羊毛变成可以做成纺织品的材料要先软化去味儿、水泥的主要原材料有石灰石等……
这就相当于他们站在了一个迷宫中,知道出口的方向,只要从那错综复杂的分叉口中找到正确的那些,就可以走到重点。
不过陆执安会那么早就开始想到做水泥这件事陆远平还是没有相当。
当时将作监的人往东宫去的时候他也没太在意,只以为是有什么东西让人做,却没有想到陆执安竟然已经将目光放到了第二年春天。
这又是陆远平欣赏陆执安的另一点了。
他比普通人要有远见的多。
不,不仅仅是普通人,就连他那些皇弟们,在他自贬离京的时候都没有陆执安目光长远。
或许是因为已经看到过足够多的历史,所以陆执安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会和他有些微妙的不同,陆远平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暂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只希望这孩子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依照历史留下来的经验才好。
四月底的时候,草原上的商队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准备返程了。
四月底的天气已经很暖了,即便是在草原上,羊换毛的季节也已经过去,继续待在那里也收不到多少羊毛,不如趁着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先把收到的羊毛运回。
宿康成也不愧是能稳坐皇后名下商队一把手的商人,他仿佛是一个天生的社牛,因为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直逗留在他们收羊毛的第一个部落,早已经和他们混得特别熟络了。
这不,临走的时候,宿康成还不忘了叮嘱他们,过两个月他不一定有时间再来草原上,但是会让商队的人来送信,若是这羊毛卖得好,等到冬季到来之前他还会再来收一波!
在草原人的眼中,宿康成这次是真的下了血本,原本带来的银钱都花完了不说,后面还跟他的兄弟们借了不少的钱,就是为了做这一场羊毛生意。
朴实的牧民们并不确定他们卖得热火朝天的羊毛是否能够卖出好价钱,但这也不妨碍他们给这位刚认识的朋友送出诚挚的祝福——一定要生意红火,这样以后他们就可以羊更多的羊来,每年都能卖两次羊毛,这是多划算的生意啊!
宿康成离开草原的时候已经是四月廿三,一到了大恒境内,他就将商队的车队交给了本家派来的护卫队,自己则是带着几个亲信向着京城策马狂奔。
羊毛贸易至今为止还只是进行了第一步,接下来羊毛的处理对于他们的盈利可是至关重要,他要赶紧回京城和殿下确认后面应该如何安排才是。
宿康成北上草原的时候走的就是最近的路,如今回来也是快极了,赶在四月的最后一天,宿康成风尘仆仆地进了京城的大门。
信鸽比他到的还要早一些,京城门外直接就有他的家丁和宫里派出来的内侍在等着,见了人立刻带进宫。
虽然这一身风尘仆仆的模样多少有些不雅观,但这个时候谁也没有对于他的形象多说什么。
只不过是几个知情人士在御书房看到他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人罢了。
京城里的情况要比他想象的更好一些。
收购羊毛的事情他亲自去了,原以为后续的问题还要他来安排,没想到是他狭隘了,人家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自然不会遗漏这种小事情。
至于那新建成的工坊中如今已经塞了小八百女工的事情,那又有什么大不了?
别说八百了,如果想要提高效率的话,再来八百人也是能安排的!
他这次在草原上可是足足收了六万两千斤的羊毛回来!
别看数字上了万,但实际上一只羊身上的毛大概能有四斤左右,这六万两千斤的羊毛也不过是一万五千只羊的羊毛重量,而在草原上来和他谈过交易的部落一共有八十多个。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部落中也才提供了两百只羊的羊毛。
当然,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他去的那个部落本身就不大,距离两国边境也近,同样生活在这个区域中的草原部落也都不是什么大部落,人数最多的一个也就两三百人,养着七八百只羊。
规模最小的部落甚至只有三四十人,养的羊还不到一百只。
这样的小部落分不到太多的资源,生活过得拮据,所以最先对羊毛能带来的收益心动,也来得最快。
所以宿康成能收回来六万多斤的羊毛其实完全是在正常范围内。
不过,现在压力就要给到京城的羊毛工坊这边了。
已知,目前工坊内算上来做技术支持的织匠们,共计八百人,羊毛有六万两千斤,平均每人要处理八百斤的羊毛,问,几天能处理完?
陆执安:……好家伙,他还是低估了宿康成的本事啊!
羊毛的处理,尤其是最开始的脱脂祛味工作,其实也是一个体力活儿,这要是让那八百个十五岁以下的小女孩儿去处理,这不得整到猴年马月去?
可别忘了整个贸易要继续下去的话,冬季到来之前还要再收一波羊毛呢!
说是冬季到来之前,实际上为了给羊留出足够的时间长新的羊毛御寒,剪羊毛的时间最晚也要在八月中,而现在眼看着就要五月了,三个半月的时间。
好嘛,这又可以开始招工了。
只是眼看着要进五月,正是农忙的时候,估计招工也是一个难题。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幸好有之前太子殿下留下的那八百女孩儿,不然的话人手只会更紧张。
别看这些女孩子的年龄都在九到十五岁之间,但是在寻常百姓家已经可以算是劳动力了,十二三岁以上都能算是成熟的劳动力,十二三岁以下也能顶半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