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牛大富(1/2)
第50章牛大富
在朝上已经被皇帝雷厉风行直接羁押了七人的行为震撼了一遍的百官尚且还没有从这件事中缓过神来,街巷里已经传遍的大恒新闻报再度席卷了他们的认知。
这一刻,他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整件事情早已经预谋许久,否则绝对做不到将报纸印刷并且传遍京城的地步。
皇帝是已经预备好了要杀鸡儆猴。
桓明德下衙之后直奔刑部衙门,他尚且不清楚那个监察院的衙门在哪,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人,只能守株待兔。
而在他回到衙门后不久,就有衙役来秉,说是门口有一个自称公仪广的人前来拜访。
桓明德没有想到公仪广竟然会来的这么快,让衙役赶紧把人领进来,自己又理了理衣冠,然后才去了大堂。
跨过门槛,桓明德就在堂内看到了一张十分年轻的面孔。
眼前这人看上去不过二十多岁,不说是在朝堂上了,即便是在全国的举子之中都是年轻的,而新设立的监察院与六部平级,作为长官的院首自然也是与尚书平级的从一品。
不到三十岁的一品大员,遍数大恒七十余年的历史也只能再找得出两个来。
桓明德到底是在官场上历练多年,虽然震惊,却也十分快速地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和公仪广打招呼。
“公仪大人驾临,桓某有失远迎,还望大人不要介意。”桓明德笑着行了个拱手礼。
看到有人来,公仪广放下了手中的茶杯,还了一礼。
“桓大人客气了,你我二人平级,何须远迎,有这茶水招待已经是极好了。”公仪广不是第一次见到桓明德,不过看这位桓尚书的表现,他似乎是已经不认识自己了。
这点不重要,就当做不认识也挺好。
两个人都不是做事拖泥带水的人,相互打过招呼之后,就开始商议公审的事情。
公审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有些生疏,但公审这种形式在衙门里并不少见,问题主要是出在如何公审上面。
毕竟今日一同关押下狱的人可足足有七个,一起审反正是不可能的,七个人一起押上公堂,那场面又岂是一个乱字可以形容的?
但如果是一个个审,那么审讯的顺序就有讲究了,总不能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在忙着审讯,别说是犯人了,就连旁边站着维护秩序的衙役都扛不住啊。
别说什么轮班,他们这两个陛下指定了的主审人是肯定没得跑的,即便是其他人能轮班,他们也不能。
所以如何安排行程,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审讯工作也不仅仅只有公审那一日,公审更像是对百姓们有个交代,但是证人证言之类的更多的则是需要在公审之前,就已经问出并且核对过的。
别忘了,报纸上可是明明白白地写着百姓们可以提供线索,由刑部与监察院进行核实。
京城的百姓有多少?十几万总也是有的。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呢,十几个人提供了线索,至少也要两倍的人手去核实,再翻七倍,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绝不算小。
桓明德只是想想这些事情都觉得头快要秃了,公仪广却并没有他那么紧张。
甚至于,他表现的还颇有成算。
这就要提到监察院的办公模式了。
监察院初创,人手十分短缺,原本这也是陆远平对他们进行考验的一个点,没想到竟然有人想出来了雇人盯梢的点子。
最开始,这样的情况仅仅只出现在游府周围,本也只是监视游府的那个小队中的一人,为了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才想出来的招数。
但是对于此时的监察院来说却是出奇的好用。
雇人这件事虽然有走漏消息的风险,但这份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尽量规避,比起这点风险,它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比如,监察院手上还掌握着许许多多的细节资料,完全可以作为这七人贪污腐败的佐证。
虽然留下了百姓们自发举报的门路,但实际上有许多他们知道的消息,如今监察院都已经掌握过了,所以在这方面上的工作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当然,发动群众力量这一点公仪广并没有告诉桓明德。
监察院独立于大恒普通官员体系之外,像是如何监察百官这种事情,暂时就没有必要让他们知晓了。
两个人商量了许久,才总算是将整个审讯工作分配了个七七八八,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而报纸上的消息,却已经开始在京城中正式发酵起来。
随着巡城司的插手,起先对报纸还心存疑虑的人终于下场,头版头条的内容进一步在读书人圈子里传播开来。
和对于朝堂不怎么了解的百姓们不同,他们能看到的背后含义更深刻。
一次性羁押了七个能上朝的高官,而朝廷的日常工作却分毫不乱,这说明皇帝如今对于朝堂的掌控力度已经十分强了,这显然是一个不会容许自己落入弱势地位的皇帝。
要知道,如今可还是阳和二十七年,先帝驾崩尚且未满一年,连年号都没有改呢,对方就已经连连出手,朝堂上的官员,从他登基至今不过半年,却已经换了半数之多。
废物,不要!
害群之马,不要!
陆远平毫不忌讳地在向外界透露着这样的信息,格外强势与自信,分毫不担心这样的举动会动摇了自己的统治。
而他这样的表现,也在极大程度地震慑朝堂之外的人。
别看他忙碌了半年,实际上肃清下来的还只是朝堂,那些没有资格上朝的,以及各处地方官员,可都还没来得及处理呢。
政绩考核制度刚刚颁行一个多月,最遥远的城镇如今可能才刚刚收到消息,心怀鬼胎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先观望观望还是做小动作,新的震慑就已经到位。
还有人敢动吗?
他们这些被外放的官员绝大多数在地位上可比不得那些京官,京城外放去地方,若只是平级调动那都相当于是贬谪,如果不是什么要害咽喉的存在,京官们的话语权和权力可要比他们大上许多。
而就是这样的京官群体,陆远平是眼都不带眨一下地就处理了,那他们呢?
他们这种随时都可以从翰林院中选人补上来的官,皇帝真的会在乎吗?
不,他大概只会在乎用的顺不顺手,不顺手就换。
游郑冬等人的消息像是雪花一样飞向全国各地,陆远平的也在与日俱增。
这样的威慑未必能持续多久,但只要有了这段缓冲期,监察院的人手适应了工作方式和状态,想要威慑就太简单了。
而陆远平此时更在乎的,还是京城朝堂的清明。
令行禁止,这本来是用来描述军容军纪的词汇,但是对于如今的京城来说,已经可以基本做到这一步了。
陆远平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乙子已经将抄录好的部分资料送到了他的案上,哪怕其中还是有很多他看不懂的地方,但是陆远平十分清楚,未来,像是报纸、羊毛贸易之类的事情必定不会少。
陆执安在那个梦中可是足足生活了二十余年,这么长的时间能学习的东西可太多了,而对于远远落后于那梦中世界的大恒来说,许多不起眼的东西放到现在就是足以让大恒一个行业产生质的变化的好东西。
但是,好东西再多,也要使用得当才行。
就像是曲辕犁,若是没能推广开来,而是被贵族官员们奉为奢侈品,禁止百姓们使用,能产生的影响就要比如今小太多了。
曲辕犁是好东西吗?当然是。
所以陆远平必须要掌控住朝中的官员,让自己下发的每一个命令尽可能地执行到位,而不是好像执行了又好像没有执行。
陆执安的梦境是上天给予他们大恒的奇妙境遇,仿佛仙人授课,如果因为官员不在掌控之中而浪费了这种机遇,那才是该天打雷劈。
陆远平并不确定自己有生之年能做到什么地步,但只要他多做一些,到时候陆执安所接手的大恒就更健康一些,就像是已经夯实了武学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习招数和实践。
而打基础总是更耗费时间一些的,陆远平知道或许这样的工作并不会给他带来太多的身后名,但是为了大恒的未来,他乐意。
.
报纸上的消息就像是一声霹雳,惊醒了大半个京城的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都为人津津乐道。
而在文人雅客常驻茶楼酒馆之外的地方,在普通百姓们聚集的地方,还有另外的一篇文章也在被人们关注着。
《火炕的制作原理与方法》
这是刊登在第一期大恒新闻报上的另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用通俗化的语言直白地描述了火炕的制作方法,甚至还附上了简单的图纸。
火炕之名如今京城中有谁人不知?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前些日子已经落了雪,温度降得厉害。
家里搭了火炕的人早已经生起了火,如今这个年月如果不是小商贩,冬日里是没有什么活计的,猫冬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毕竟一不小心风寒就能要了一个人的性命,没有人乐意在寒冬腊月里无故冒险。
当然,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搭了火炕的,总有人家庭困难,很难一次性拿出那么多的铜钱来,但是他们周围总有搭了炕的邻居,不说借他们用,看上一看总是没问题的。
如今除了一些已经年老或者是病到门都出不来的人之外,满京城的人都已经亲身体验过火炕有多舒服。
冬日里有火炕,神仙过的日子大概也就这般模样了吧?
一点都不愧于它当初被称为过冬神器的名头。
而这样厉害的物什,竟然就这么简单地在报纸上公布了制作方法?
一开始,报纸上的信息还存疑的时候大家也不太信着图纸和方法的真实性。
但是随着游郑冬等七人家被金吾卫围了,住在他们附近的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大恒新闻报上所写的内容一点点成为了有佐证的现实,它的可信度也在一点点攀升。
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份火炕的搭建教程,大家的眼神也都逐渐热切了起来。
火炕有多赚钱他们不知道,但是只看前几个月京城中大家为了搭火炕恨不得要排上一个月队的盛况就知道了,这个技术一定不愁没有主顾。
别看如今京城十家里九家都有火炕,但是大恒其他地方可还没有呢,若是他们也能学会了这门手艺,明年的生计岂不是能比如今好上许多?
有那聪明人按照自家搭火炕花的银钱,和打听到的材料价格估算了一下,发现火炕价格虽然不贵,但还有些赚头,哪怕不多,多搭上一些还是赚的,于是就动起了心思。
只可惜如今已经是冬日,河床上冻,无论是取泥还是搭炕,都不合适,即便是他们再怎么心动,也没有办法立刻试着搭火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