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1/2)
第43章
安氏不蠢,能听得懂她的潜台词,可她并没有什么联姻的意思。
只推说:“家里这些个小丫头哪里爱什么花花草草的?一个个的只爱抱着书看,有一回中午午膳的时候我等三丫头半天没来,催了人去看,这丫头抱着本连环画教小丫头呢。”
才不过九岁的小姑娘,还在玩连环画,能有什么嫁人的心思?她还把人当小孩看呢。
封夫人听出她的婉拒也不恼,本就是能求就求,求不到就算了的:“小姑娘哪有不爱俏的?在家里呆久了都要闷坏了,趁着春.光好就该去走一走。”
她不再提自己家里那个庶子,多少让安氏松了一口气。
说实在话,她并不想和封知州有太多的交际,两边能合作一次也就够了,彼此心知肚明拿捏着对方的把柄,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要是来往密切了,反而不好,总有暴露的一天,姜逢年这事儿又不是什么小事情,要是暴露出去了,只怕要掉脑袋的。
但人家都上门了,安氏还能拒之门外不成?这是在阆中,又不是在中京城。
没有理由推拒,她只能应下了封夫人的邀约。
#
元夫人的园子确实打理得不错。
修园子可不止是修得好看就行,这会儿的人家多数都有些迷信,尤其是经商的这些人格外讲究,园子的朝向不同,园子里的布置也就不同,大到廊檐窗舍,小到花草灌木,每一样置景都要细细考究,更别说还要讲究什么一步一景了。
安氏是鲜少在这些东西上费心的,但不影响她带着家里几个姑娘出来见见世面。
元夫人实在是个聪明又温柔的女人,她看出来姜云瑶对园子的布置很有兴趣,便拉着她的手仔细介绍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姜云瑶心里想的是这些置景要是放到现代去,保准能成为网红打卡景点,风靡一时。
先前她听安氏说起元家如今想要换个生意做,首选的就是做粮商,可是按照姜云瑶私心里的想法,觉得现在不是入场的好时候,如今这些粮商囤积居奇,早就把粮食的价格拉得高高的了,元家这个时候入场顶多是接别人的盘,成本高不说,还未必有什么好前景,若是旱灾缓过来了,他这些粮食都得烂手里头。
可人际关系里最忌讳的便是交浅言深,谁知道这粮商的前景如何?就算心里有再多的想法,她也不会说出来。
几位太太都在聊些大人的话题,怕她们几个姑娘觉得无聊,干脆在一处开阔的凉亭里备了茶水点心,许她们自己在园子里逛一逛,若是有什么事情只管认准了凉亭再回来就是了。
姜云瑶芯里就是个大人,当然也不乐意跟那些小姑娘一块玩,只自己带着顾明月赏花。
也便是在这个时候,她碰见了封敬言。
结亲也是封夫人和安氏私底下说的话,安氏婉拒以后两个人便没再提了,这话安氏半句都没拿到姜云瑶跟前提。
顾明月倒是跟安氏的那些丫头走得近一些,但这种有意要结亲的话她们才不会漏给姑娘们听,更别说顾明月只有五岁了。
她们不知道,便只当是寻常碰见的人。
姜云瑶是现代穿越过来的,顾明月是从小在河源村长大的,她们俩都没有男女大防、七岁不同席的概念,见了人也只是好奇地看了一眼,便准备绕远路走开了,倒把封敬言弄得左右为难。
他憋红了脸,总觉得就这样走了没礼貌,便离得远远的,朝姜云瑶道了一声好。
人有些羞涩又拘谨,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倒把姜云瑶整乐了:“你是元夫人家的孩子?”
封敬言连忙摇头介绍了一下自己。
他会来这园子倒不是封夫人还抱着结亲的意愿,而是他果真在家里读书闷得太久了,许久没出过门,封夫人不想让他只会读死书,故而把他带了出来。
而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三家夫人家里的孩子和他的脾气不大相合,不说别人,单只论姜家,姜家拢共三个儿子,姜玉琅一向只跟着姜逢年,逛园子必定是没空的,柳姨娘膝下的二公子姜玉琢和谭姨娘膝下的姜玉琏一个九岁一个六岁,俩人都吵闹得很,又从小被娇惯着,动不动便要争起来。
封敬言便是因为他们俩因为一个砚台吵起来了才自己走了出来散步透气。
没想到会碰见姜云瑶。
他是隐约知道家里想让他和姜家的几个姑娘结亲事的,但事情没成,封夫人没再提过,他便知道姜家兴许是没这个意思了,没见着人的时候他也觉得无所谓,左右都是不熟悉的人,于他来说要考量的也就只有家世和前程,盲婚哑嫁罢了,是谁都无所谓。
如今猛不丁见着了人,他也只是在心里道了一句好颜色,再多就没有了。
姜云瑶知道他是封家的人以后便有心要避开了,只是对于她来说他还只是个十岁孩子,她连姜逢年心里在想什么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更别说封敬言了,瞧他脸色有些奇怪,再观他行止,心里便猜了个七八分。
她也不说,淡声道了一声好便拉着顾明月要走。
偏偏俩人擦身而过,姜云瑶才想起来什么,叫住了他:“夫人和姑娘们都在那边的凉亭里,就在你要去的方向。”
她不知道男女大防,以为自己是在提醒他若是有事找封夫人便往那边去。
封敬言以为她知道,是故意提醒他别往那边去的。
他便转身要换个方向,一转身才想起来姜云瑶也朝这个方向,他跟在后头,倒像是尾随,立刻站住了脚,看着姜云瑶带着顾明月有说有笑地走远了才动身。
只是看着看着,他忽然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这姑娘在他跟前倒是挺坦然的,一点儿也没有寻常那些姑娘见了外男以后的窘迫,甚至还能和自己的丫头说说笑笑。
这个想法只在他心里一飘而过,转瞬便消失了。
另一边姜云瑶带着顾明月逛了一圈,又重新绕回了凉亭,恰好碰见元夫人正在说自己家的生意。
封夫人在家里显然是做不了主的,事事都要问过封知州,但在座的这些人里头便只有她身份高,且封知州是阆中城的实权官员,元夫人的重心自然放在她身上,两边聊了一会儿,谁也给不出一个准话。
姜云瑶听着都替元夫人着急,但这事儿偏偏又急不来,她甚至觉得元夫人都没必要着急,多等些时候看看局势明不明朗再说。
安氏显然也是这样想的,但当着封夫人的面,这话不好说,等逛完了院子用过了一顿午饭,封夫人有事先走了,她才找到了元夫人说自己的想法。
她们在里头聊天,顾明月就呆在外面,元夫人身边的丫头见她年纪小,特意找了个小板凳给她坐着,又去拿了一碟点心叫她吃。
离得不远,姜云瑶看见了,那点儿交浅言深的想法便松动了。
元夫人和安氏倒也是掏心掏肺,一点儿也没藏着掖着自己家的困境,好似根本不担心安氏会狮子大开口,趁势从他们家咬下一口肉来。
安氏叫她别着急,元夫人也叹气说不是自己着急,实在没办法了。
茶叶树本就精贵,这几年死了大片,要重新种植,再等到能采摘怎么也要三四年,这中间的时间消耗太多了,况且谁都不知道干旱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往后再拖上个五六年,她家就得散尽家财了。
倒还不如找个靠山换个行当,哪怕被刮下几层油至少也有个奔头。
但安氏实在不是什么做生意的料子,面对她的困境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她叹气。
姜云瑶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了口:“夫人家中这会儿再转已经是来不及了,如今的粮食供不应求,谁会放弃到手的利润转卖给您呢?而除了粮商,这几年不论做什么生意都是吃亏的结果。”
元夫人何尝不知道?她深深地叹了口气。
偏偏姜云瑶又转了话头:“不过倒也不是没有别的稳定一些的生意,端看您舍不舍得了。”
她迎着元夫人期待的表情开了口:“前些时候母亲带着我们整理家里头的库房,倒是翻出来好些御制的东西。”
姜逢年把管家权还给了安氏,那会儿庄子上的姨娘们已经闹了不少事情出来了,各自都觉得不平衡,安氏多少也要给些东西安抚安抚她们,正好也带着姜云瑶认一认那些首饰布料的制式。
其中一小部分都是御制的,安氏还教她仔细分辨其中的不同,说有一部分确实是宫里头赏出来的,赏给了安伯侯府,安氏的母亲心疼女儿,便给了她不少,另外一部分是别人仿制的,不带御制的标记,但打出去的名头是仿御制。
中京城里有不少这样的铺子,都是和宫中打好了关系,提前知道了那些东西的款式模样,几乎宫里流行什么,她们便能仿出来什么,不会做得一模一样,主打的就是一个擦边。
也不会在明面上说自己是仿御制,不过但凡消息灵通一些的心里都清楚。
元夫人若真是铁的下心,要么就给宫里采买的那些人送钱,想办法把自己塞进御制的队伍里,要么就从他们那里要来宫中御制物品的单子,想办法去仿制同款。
前者花的钱多,但省力又稳定,给宫里的东西都会被一层层盘剥,赚的利润要少些,后者花费少,但得有精准的目光和消息渠道,又是在外头卖,赚的钱比前者多太多了。
她还说:“夫人如今不知道做什么,不过是被蒙蔽住了双眼,一心只盯着外头的生意,其实夫人自己有自己的长处。”
她的目光落在外面层层叠叠的花树上:“我见过的园林不多,却也能看出来夫人这园子打理得相当好,连母亲都夸过。”
安氏是世家出身,在中京城里见了那么多的园子都能让她夸上一句很好,可见元夫人是相当有天分的,能把这些花花草草打理得很好。
那何不如就把生意转到这些花草上头呢?花草打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也精贵,但从种下到成熟,可比茶叶的周期短多了,更何况物以稀为贵,指不定量少些,还能把价格炒得更高。
姜云瑶是很懂饥饿营销的。
元夫人听怔住了。
她打小就爱打理这些花花草草,嫁了人也不曾改过,不过只当做.爱好和兴趣,从来没想过兴许还能靠这个挣钱。
她有些惴惴不安。
姜云瑶温声道:“左右已经没有别的法子了,不如干脆试一试吧,若您想要送到宫中做御制的盆栽草木,如今也是个好机会。”
一场拍卖会打出来的名声收益的自然不会只有姜家和封家,这事儿办得匆忙,但元夫人是出钱最多的,若是封知州能在进上的折子里提一提元家,怎么也是能得个嘉奖的,有了皇帝的夸赞,想要打入中京城的圈子可比从前要容易得多。
要么趁势成为御供的皇商,要么就借着这个名头去仿制,把自家的名声打出去再说。
元夫人听她细细说了一遍,那颗紧绷的心立刻松了下来,憋着的气也吐出来了。
她感叹:“这么聪慧的女儿怎么就没生在我家呢?三丫头是天生做商人的料子,可惜了。”
可惜生在了官宦人家,这些人家调.教女孩儿可不会让她们沾着铜臭味儿,而是尽可能地朝着高雅方向发展,顶多也就教教她们怎么看账本,让她们不至于被底下的掌柜管事欺瞒。
安氏并不觉得她这话是在阴阳自己,反而相当自豪:“我家三丫头可太聪明了。”
她只恨自己从前没早点把三丫头养在自己膝下,在孟姨娘那里耽搁太久了。
#
封知州的奏折写得很快,又快马加鞭送到了中京城,在这么个百姓民不聊生处处抱怨的时候,这事儿就像是一针强心剂一样,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和姜云瑶预想中的一样,皇帝龙颜大悦,也顾不上姜逢年之前犯了错被他斥责的事儿了,一道圣旨,给他升了官,把他从光禄寺调去了礼部,给了一个仪制司郎中的官职,从正六品变成了正五品。
封知州也得了调令,从五品知州往上升到了从四品的知府,不过不在阆中了,恰逢中京知府离任,直接去了中京城。
姜逢年从收到圣旨的时候就是懵的,整个人都没反应过来自己为什么就升了官。
还是安氏早有准备拿捏得住,叫人仔细招待了来传旨的官员,安安心心地把人送走了。
当天夜里姜逢年便来了主院。
上回两人吵了一架,安氏故意折腾他叫他管家,姜逢年管得乱七八糟的,虽然把管家权还回来了,人却死要面子,觉得丢人,再也没进过安氏的院子,也没去姨娘那里,就睡在书房。
如今还是头一回进门。
安氏正带着姜云琼和姜云瑶坐在灯下拨算盘珠子查账,见了他连站也没站,眼皮子都没动一下。
姜云琼和姜云瑶倒是起来了,朝他行礼叫了父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