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纨绔公子穿越考科举 > 院试二

院试二(1/2)

目录

院试二

在考场上的第二日,季泽修改完最后一遍试帖诗,方才将答案誊写到试卷上。

号舍里的部分考生这会儿有些心浮气躁起来,因为马上就快到晌午,要交试卷了,但他们的诗还未作好。

季泽对面那个号舍里的中年男子此刻正抓耳挠腮地思考着最后一题,他紧皱着眉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题目上的“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中年男子内心绝望,这考得也太偏了吧,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诗出自t何处,委实不知该如何破题!

临近交卷的时刻,他无法,只得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释义去答题,当衙役过来将试卷收走时,他心中已经对今年的院考失去了所有信心。

第二场复试主要考八股文,策问,以及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

八股文[1]又称为制艺,是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结构规定得很死,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二句承题,阐述为什么,叫做“起讲”。

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在这四个段落中,一般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称为“八股”,在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而且八股文的命题规定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它的主要文义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

考生们答题也必须以《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绝对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季泽之前不开窍的地方就在这制艺上面,但因为后来有了师父陈度元的指点,再加上他将一年的时间都用来练习作文章,如今已经比从前好上了许多。

文章要求不超过七百字,他作文章时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想来不会犯下什么不该犯的错误。

这回的考试题目是“百姓足,孰与不足”。

题不怪,亦不是太难。

“百姓足,孰与不足”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原句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

它指的是一种“富民”思想,削减田税的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季泽很快便破了题,提笔写到“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也就是说如果人民致富于下,国君当然会治富于上。

接着是承题,从出处阐述为什么。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一般来说,藏富于民,人民有钱了,国君那会贫穷?孔子以君民一体的大义告诫过鲁哀公。

“……”

有了陈度元的教导,季泽已能够作得一手好文章,通篇散骈,对仗工整,平仄优美。短短数百字,便完整的阐述了当今的治世方略。

比如藏富于民,减轻赋税劳役征发,以及用财政杠杆替代税收,这个就算是在前世也是很前卫的观点了。

观点虽然前卫,却也是符合古人思想的。

作文章看似仅有寥寥数语,但其中的道道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考生们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外,还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经过数百篇的写作练习,不断修改,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

在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这才有中试的希望。

而考中举人,进士的难度更是不必多说。

不过这道题对于季泽来说算是小问题,他不止作过无数篇这种文章,甚至还通过系统的文献馆藏兑换并了解过乡试、会试中考生们难以遇到的“截搭题”与“割裂题”。

出题人随意摘出的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章节,皆可作为题目。更甚至有的主考官还将四书五经中的字句以“东拼西凑”的方式命题,这种考题叫“截搭题”。

“割裂题”是指将一句话掐头去尾,或者互不相干的语句混搭在一起,凑成“四不像”这种偏门题目。

若是考试中遇到这种题目,十分之八、九的考生都只能对着试卷干瞪眼了,谁要是能作出这种题,怕不得称呼一句“此乃仙人”!“吾辈之楷模也”!

有书记载,开国年间皇帝为了选拔人才,曾特意命学政出了一个著名的割裂题,科考时考生们在看到这个题目后,无不大呼,“天要亡我”!

对于这种乱七八糟的题目,季泽无感,甚至觉得出题人有病。

有意义吗?有不了一点!

不过季泽仍是特意做了准备,看过这一类的题,目的也是怕院试会出其不意地考这种类型的题,以防考试时让人措手不及。

最难的八股文解决了,后面就是季泽最擅长的策问。

这几道策问题无一不是关乎土木兴建、农林牧渔的,由此可见,朝廷最近两年科举考试的重心都放在策问上了。

最开始季泽还以为大周朝与前世的那些封建王朝一般尤其注重八股文,甚至直接以八股文取士,没想到本朝的皇帝倒是个务实的,比较看重时务。

系统提供的皇帝资料上写着永康帝虽深谙用人之道,却是个身体不好的,因此他十分迷信长生之术,每天都不顾朝政,只沉迷于炼丹。

季泽从资料中猜测现任皇帝恐怕是快要废了的,过不了几年就会完蛋,可从最近的科考来看,也知道对方挺重视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并不是个昏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