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最终告别(1/2)
第124章最终告别
雍史中的明帝末年,是段晦暗不明的日子,人们奔波在一片未知的迷雾中,不知前途去路,或许连明帝本人都不解,他那荣光万丈的帝国为何朝夕间便分崩离析。
这个突如其来、又似乎征兆已久的变故,为很多人刻下命运盖棺论定的判词,他们试图改写的结局,他们一力锤定的收场,都有了满意的结果。
这也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史书留下了英杰们的名姓,和他们或从容、或决然做出的抉择——盛世再回首的传奇,就是由这些选择逐步铺垫。
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最终大获全胜的棋局,便由龙骧将军段行川先手落子……
“陛下,末将请旨回京!”
段行川着禁卫将军全套披甲,毅然发声,随着他屈膝半跪的动作,甲片叮铃作响,身旁战马长嘶。
“你要抗旨不遵?”皇帝长眉一条,尽显冷厉。
“陛下此举非明君所为,臣深受皇恩,无以为报,愿携此身、赴汤蹈火,为陛下报答!”
没有等皇帝的指令,段行川便昂然擡头,直视天颜。他身后,所有北营将士一同执长枪跺地,目光直直扫来。
禁军是独属皇帝的宫城卫队,分东、西、南、北四营,以及中营影卫,可是与大多孤儿出身的影卫营不同,另外四营都是从京畿人家挑选,他们的亲人朋友都留在洛京,他们自小长大的故乡都是洛京,现在让他们背井离乡、抛家弃亲跟随皇帝赴远,是件很艰难的事。
皇命难违的影响力依旧深扎在他们脑海中,他们的思想左摇右摆,如同分裂般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样的时刻,皇帝却一反常态地没有动辄大怒,他环视一周,虚拈长须,半是萧然半是惆。“你的忠心,朕是知晓的,你没有辜负朕对你的期许……”
他环顾一周,最后目光落到了段行川身上,“还有哪些不愿随行的,你都带走罢。”他叹了一口气,一步一沉郁地踏入辇车,不再过问外事。
“谢陛下成全!”隔着车门,段行川重重叩首。
自雍太祖定国始,段家便忠于皇室,而在段长宣之后,段家再没有出现过惊才绝艳的人物,却始终仿佛皇家背后忠诚而可靠的影子,不可或缺、任凭调用。
他的祖父老死边关,他的父亲马革裹尸,他没等到北境那场对段家人来说仿若久别重逢的风雪,将于此温暖春日,迎接天命敲响的鼙鼓。
在这个“忠君”即“爱国”的时代,很少有人敢向段行川这样以近乎兵变的形式向皇帝宣告决裂,却向国家昭彰不渝。
“哒哒——”一阵短促的马蹄声。
一道影子压上辇车窗幔,日头斜照将它拉得狭长。
“重玉,你要好好的,我走了。”段行川骑马走过马车,如同走过这十二年悠悠的岁月,隔着一道车帘,他终于可以直白地流露眼中无限柔情。
那枚坠在颈边的白玉鲤被心口烫得温热,他本该毫不犹豫地把它扯出来,递给辇车内的人,为自己无缘等到的结局划上终点。但直到最后,这枚白玉鲤都静静地悬在他心口,直到等回那双手跨越千山万水,将其与另一半合二为一。
牵挂已了,虽有遗憾,但却无妨……
战马掉头的时候,段行川嘴角的苦笑也终于能变得释然,扬鞭的一刹,他的眼神坚硬如铁。
天地寂静,唯心弦铮鸣,将士向九死之地奋力奔驰,身后扬起无边尘土。
辇车内贺重玉以被姐姐从背后抱住的姿势桎梏了身体,谁都没有说话。晃动的金步摇发出沙沙的声音,金色的丝缕扫过她的面颊,那股从身后袭来的冷香如同纱网将她的心脏逐渐缠紧……
贺重玉忽然卸了力,她垂下头,轻轻拢住姐姐的手,嗓子哑到生锈,“我们不能再跟着皇帝。”
贺重华拍了拍她的肩膀,不置一词。这个道理她怎会不明白?但只要她选择保全更多的人,就不得不跟随皇帝,做他路途中时有可能命悬一线的弃子,和被他抛下的洛京城一样。
那些韬光养晦的筹谋,那些绞尽脑汁的算计,还有她被放逐的一生,都不能弃如敝履!如此惊心动魄的时刻,贺重华却缓缓勾起一抹微笑,她习惯了等待,如今只不过是换条路继续等待,她从来都是个耐心充沛的赌徒。
深沉的目光划过身前女郎的脊背,贺重华颇有闲致地以手指为贺重玉梳拢散碎发丝,拆开绑发的缎带,将其合为一束,慢条斯理地缠绕扎紧……
少了整整一营的人,行进的速度都似乎变快了很多,隔天傍晚已经抵达孟关驿,再往前就是屈江渡口,只要过江,离东南四州的重心——安都便只差一线之距。
即便用忠君裹挟良心,用大义掩饰怯懦,仍然不可阻止思想的挣扎,短短两日,军中已经哗变六次,尽管范围不大,人员不多,声势不响,但足以引起警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