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的公平(2/2)
刻字可以变,怎么印出来的字更清楚,又能够降低成本,再一次让柴平见识到弹幕上的人才辈出。
柴平一一让人实验,证明可行后,柴平立刻让人推行,等科举的所有中举才子们的文章一经印刷出来,立刻有人注意到这简直了,纸和字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好,而且还不掉色,柴平这是又得了什么能干的人?
可惜,他们想打听也不是能打听出来的。
作为一个生财有道的人,柴平立刻想到这些进士的文章若是收录下来,全都印刷出售,想必也还是可以卖出不少钱。最重要的是让天下人知道大端朝科举考试做到了取才公平和公正。她倒要看看还有什么人可以再挑她的刺。
柴平虽然很想钦点三甲,状元之才,可惜,这一届的学子里并没有令她惊喜的人,三甲没有,进士嘛,可用之才,不算太多,三十来个。
就这样的数字在历代取士人员里只能说是不多也不少。
不过,柴平亲自为这三十三人设宴,更表明对他们委以重任,希望他们可以为新建的大端朝尽一份心,成为国之栋梁,为百姓解忧。
作为读书人,对柴平这个皇帝,一介女流啊,如今尚不满双十的年华,谁能相信这样一个人竟然会成为皇帝。
但柴平做到了,纵然外头关于柴平的风言风语不少,都不认为柴平可以当得好这个皇帝,架不住到现在为止纵然南边叛乱起,北边还有契丹进犯,柴平都解决了。想亮起明刀明枪和柴平干的人,军中只要无人敢动手,一但他们想等待所谓的时机,不好意思,在他们想动手的时候,柴平已然先一步收拢于人心。
天下久经战乱,百姓思安,但凡不是完全活不下去,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揭竿而起。
况且,柴平推行各种能够提升粮食产量的肥料,更让人用上产量更高的粮种,故而在百姓们的嘴里,柴平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粮食是一个国的根本,更是一个家的根本。
提升粮食产量多么的重要,懂的人都懂。
柴平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一些落实,以令百姓受益,试问百姓们怎么可能会不认同柴平,又怎么可能会再生出和柴平为敌的心思。
高高在上,只想争权夺利的人,一开始以为他们手里有点人,兴许能够让柴平不痛快,最好能够让柴平吃尽苦头,结果突然发现,哪怕是他们手底下的人都没有多少动手的心思,完全是认为柴平当这个皇帝挺好的。
至于她是女子的事,怎么了,又不是没有过女皇帝。以前能有,以后也能有。当皇帝的人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即可。
得,这回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柴平怕不是早有准备,她那样的收拢人心,真正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不是过分了?
心里恨得柴平再咬牙切齿,意识到柴平的不好对付,一时间也让人不由自主的打了退堂鼓。
明刀明枪没有办法对付柴平,没有人愿意听他们的,为他们所用,就凭他们想往前冲对付柴平,怎么可能。傻子都看得出来柴平不好对付,倘若不能一击叫柴平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甚至斩草除根,死的只有是他们啊!
所以,不能明刀明枪,他们有的是其他更多的法子!
对柴平来说,想跟她私下斗的人,放马过来,看谁技高一筹呗。她还能怕了他们一群小人?
总而言之,随科举考试结束,柴平有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人。
毕竟,她开的科举考试取的人才,这一点无数人都会替柴平记着,柴平稳稳坐在这个皇帝位上还好,他们各凭本事必能争一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柴平从皇帝位上下来,这些人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样一批进士,会成为捍卫柴平政权的那批人。
柴平有了第一批的进士,也明白凡事不宜操之过急,她缺人,但不可能一口气收拢天下人才。
大端朝随着科举之后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中,朝堂之上也难得没有争执吵闹,所有人都知道,其实大家都在等一个机会。
行,都等吧,至于到了最后谁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不妨拭目以待。
大端朝迎来了第一个新年,别管多少人在看到柴平一介女流身着皇帝冕服时有多难受,也只能低下他们的头唤一声陛下。
符太后的内心是激动无比的,她从未想过在时隔十余年后,她会再一次成为真正的太后。
本以为这一辈子她们母女都只能茍延残喘,保全了性命已然是万幸,可就这样一个连赵光义都没有想起要杀的柴平,竟然夺回了属于柴氏的江山。符太后其实比谁都更迫切的想前往柴荣的陵前向柴荣禀明这一切,也要谢柴荣在天有灵保佑柴平,否则岂有这成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