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斗罗:生命是一场盛大的腐烂,活着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 第 68 章

第 68 章(2/2)

目录

紧接着,他又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并肩作战,一同挥师北伐。

洪武元年,徐达率部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大都,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此后数年,他连年出兵,不断打击元廷残余势力。

在一系列战斗中,他先后收服了山西、甘陕等地,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强敌。

然而,在岭北之战中,由于孤军深入,徐达遭遇了失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往日的辉煌战绩。

洪武六年后,徐达长期驻守北平。

负责操练士兵,推行屯田政策,修缮城墙防御工事,为明朝的边疆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凭借着赫赫战功和卓越才能,他历任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等要职,并被封为魏国公。

洪武十八年,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朱元璋对徐达的离去深感悲痛,追封其为中山王,并赐予“武宁”的谥号,以示褒奖。

后来,徐达还得到了安葬在钟山之阴的殊荣,享受着后人的敬仰与纪念。

不仅如此,皇帝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文,并准许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功臣庙里,同时让他享有太庙祭祀的资格。

李善长于元朝至正十四年间投身于朱元璋麾下。

此后,跟随朱元璋征讨滁州时,他积极出谋划策且负责军队粮草供给事宜,深得朱元璋信赖。

当朱元璋成功获得巢湖水师之后,李善长极力主张率军横渡长江。

在攻打采石矶、征讨太平府、攻克集庆路以及攻下镇江等战役中,朱元璋皆任命李善长担任参议一职。

凡是军事行动的取舍进退、奖赏惩罚的相关规章制度,大多出自李善长之手。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登上吴王宝座,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册封他为宣国公。

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称帝。

赐予李善长太子少师的头衔,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等官职,准许他参与商讨国家军政大事。

在朱元璋北伐期间,李善长奉命留守南京,全力确保军需物资的供应充足。

因此特别晋升为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并受封为韩国公,位极人臣,居于诸位公卿之首。

而汤和则是在元朝至正十一年投靠郭子兴帐下,凭借战功逐步升任为“千户”。

随后历经多次升迁,最终官至管军总管。

至正十四年,他紧紧跟随朱元璋南征定远,自此以后便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得力战将。

翌年,他又随同朱元璋横渡长江,并凭借赫赫战功逐步晋升为统军元帅。

洪武元年,他成功擒获陈友定,随后追随大将军徐达踏上了西征之路。

在此期间,他与右副将军冯胜一同从怀庆穿越太行山,接连攻克泽州、潞州、晋州以及绛州等地。

洪武三年,明太祖大肆封赏开国功臣,赐予这位功臣“开国辅运宣力武臣”的封号。

同时授予他散阶荣禄大夫之衔、勋阶柱国之位,并册封其为中山侯。

洪武十一年,其功臣封号增添“推诚”二字。

官阶擢升为特进光禄大夫,职务升迁至大都督府左都督,勋阶亦升至左柱国,进而晋封信国公。

此后,他陆续主持修建了中都皇城和彰德城,并在江浙沿海地区筑起多达五十九座城池。

洪武二十二年,他向朝廷请求辞官归隐故乡,居于凤阳。

衣锦还乡之后,他每年都会前往南京朝拜觐见朱元璋,但始终对朝政之事缄口不言。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汤和病逝于凤阳,享寿七十岁。

后世在曹山之地,一座宏伟壮观的墓葬悄然矗立。

这座陵墓的主人身份显赫,乃是备受景仰之人。

帝王亲自下诏追封他为东瓯王,赐予谥号襄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