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章 第 18 章(1/2)
第018章第18章
叶小羽以为自己今天会睡不着,可事实上,当人又累又困,躺在床上绝对能够秒睡,睡得特香,还是完全不做梦一觉睡到天亮这种,高质量深度睡眠。
第二天,母子俩醒的都比昨天更晚了些,乐乐赖着床没爬起来,也不管外面有多吵,这也有他已经确认叶小羽不会丢下他,安全感逐渐上升的缘故。
人的适应力真的很强大。
今天一早,除了昨天的四人,毛大婶还带来自己的大闺女。
这是一个和陈亚男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姑娘,名叫王惠,长得不太像毛大婶,但内敛腼腆的性格和说话做事细节和毛大婶简直一模一样。
这样的性格不作调整,干活很麻利,但销售可能不是最适合。
考虑了下,叶小羽分配:“那惠惠负责之前李大婶的工作,装箱和销售,李大婶加入我和亚男的主要销售工作,可以吗?”
两人都回答说没问题。
李大婶很高兴能够负责一部分收银,这工作麻烦归麻烦,但体面啊,王惠也松了一口气,她虽然帮妈妈卖过早点,但还是不喜欢和那么多人打交道。
昨天和今天的销售情况差不多,加入一个壮年劳动力,叶小羽能够明显感到情况比昨天好很多了。
夜里一整合,收入破九千,也没多多少,只多三、四百。
接下来三天,日常毛利收入也稳定在八千五百至九千五之间,叶小羽又用这些钱追加上两次货,包装和产品都有。
商人多利,或者说,在线言商。
叶小羽合作的老板大部分人很讲信用,不止如此,有的甚至提供便利,比如可以不立刻送货,约定好时间,到时再送货上门,相当于提供临时仓库;
小部分人则逆风涨价,或者以其它诸如设计为条件,有料到这种情况,因而前期挑选多家产品店,但对于不讲信用的各类包装老板,也只能吃下闷亏。
好在这种闷亏并不多,也不是纸盒陶罐玻璃等核心包装工厂,这显得当初花多时间打听各厂情况、没有随便扒拉一个工厂合作的决定十分明智。
从第五日开始,叶小羽会在每天下午去附近银行往存折里存一次钱,这也意味着,她的店铺终于不再是光支出不进账。
又过三日,店铺营业额和先前五天差不多,可能有五百以内的缓慢上升,叶小羽也带着乐乐在车站附近的酒店住了一晚上,主要是清洁捣腾一下狼狈的自己。
叶小羽把自己和乐乐的旧衣服退掉,花钱请酒店专业人员帮忙洗,又换上一套红红火火的喜庆棉服,其实她有点想尝试一下东北大花袄,可以这衣服竟然被人嫌土,好吧,是有一点土,但健美裤不土吗?
又过一天,这天上午九点左右,发生一件巧事。
燕京火车站里走出一行人,这一行人当中有两个深眼窝、高鼻梁、头发稀疏的外国人,一个金发碧眼,一个褐发蓝眼睛。
他们应该是国家借着一系列福利政策,吸引过来考察的外商,时下绝大多数来烨国的外国人都是因这个来。
但来烨国考察的在外国人毕竟还是少数,他们往往走哪儿都能引起围观,所以尽管看热闹是部分人类天性,他们也不太习惯出现在烨国人多的地儿,被各种惊讶声音围观。
偏偏在途经这里时,他们留着到了那个有不少人的燕京特产店铺。
这个不得不说叶小羽的一个随心操作。
除了雨棚,她没怎么装修房子,但店铺的招牌是特意订制的,风格也是她自己设计的,以喜庆显眼为主,但也俗到不伤人眼,很多人都看了觉得很舒服,甚至莞尔一笑。
这个设计融合了少量流行且可爱的元素,比如西游记唐僧师徒的简笔画,这能够吸引来一些喜欢看西游记的大人和小孩儿。孩子是这个时代最无厘头的消费者之一,有一句话好像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
那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是因这些可爱的话吸引,又示意另一位褐发外国人,那位外国人转过来看,发出一声“哇”的惊叹。
他不止在惊叹这充满童趣的简笔画,还有牌匾的角落里叶小羽随手写的一句:“Speciallocalproductsatgreatsale!”
好吧,也不算随手写的。
叶小羽已经深深体会到不知何时掀起的一股留学风,很多国人都向往西方世界,甚至也有人因此移民的,富人移民也罢,资本主义国家本来很多时候金钱唯论,普通人想方设法移民会发现,某些地方对有的人来说是天堂,对有的人来说是地狱。
出现这样的原因大概一因国家需要吸引外商,默认这种西风宣扬,二烨国还不够强大,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在这片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未来几十上百年能开出什么样的繁荣之花,人本来是向往富足幸福的生活,他们被此刻发达的西方迷了眼。
话说回来,叶小羽也是想要借一下这股妖风,才在招牌上写英文,但有时候,她也不是什么都能预料到。
等牌匾挂上去才发现,这里是火车站汽车站而不是机场,外国投资商坐的都是交通工具是飞机,即便参观也不会来这人挤人的车站。
这个设计约等于白设。
好在它本身也在牌匾下方,借颜色搭配隐于其它亮点下,注意到的只是一些懂英语的客人,还有些人见到也以为是拼音。
不料今日还真引来两名外国客人。
他们是从隔壁冀省过来,因离得近,因此选择了新修不久的高铁这个交通工具,毫无疑问,这个选择他们一上车就后悔,时下的高铁商务座,不比在坑坑洼洼路殇摇摇晃晃的小汽车舒服多少。
两名外国人来自主说英语的国家,看见英语备受亲切,于是朝着店铺走去,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热闹”的一种,又自带一大批观众,男女老少皆有。
叶小羽立马上前迎接。
她的英语在学校学的一般般,侧重点在老师,毕业后反而因为某个工作的需要,口语有了十足进步,学的还是考科尼英语即伦敦腔,没办法,那个时候好多人说伦敦腔好听,她就是这么随波逐流。
外国人诧异了一下,也是很爽快回答,又问卖的本地特产是什么。
不管什么语言,销售可是叶小羽的强项,她立马用一段赞美的语言激情输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