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左传游记 > 第117章 字体书法技,文公十四年

第117章 字体书法技,文公十四年(2/2)

目录

当我们回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长卷,从古至今,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的文学艺术大师,也是纷纷以历朝历代重要节点大事、神话传说、国家社会繁华的盛世和落没时期的腐败与黑暗,战争战役与男女情思之事,还有其他各大题材意象为背景,创作出诗词歌赋、戏曲歌剧、散文小说等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

有关字体书法领域,始终与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相生相伴,既是作品的“载体”,更是“灵魂的镜像”——文字的形态与笔墨的韵律,不仅记录着作品的内容,更将时代的精神、作者的性情与文化的基因,凝固为可触摸的线条,让文学的力量在视觉的震撼中更添厚重。

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从来是“一体两面”。王羲之写《兰亭序》,行书的流转与宴集的欢愉相融,“之”字的百态恰似群贤的畅所欲言;颜真卿书《祭侄文稿》,草书的顿挫与丧亲的悲怆共振,涂改的墨迹里藏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若以颜体书写,笔画的粗重与结体的压抑,更能凸显现实的残酷;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用怀素狂草的奔放线条,方能匹配诗意的豪迈。书法让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同样是“愁”字,李煜的“金错刀”体写来如泣如诉,而苏轼的行书则带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笔墨的轻重、缓急、枯润,都是文学意境的延伸。

欧洲的书法与文学,在宗教与世俗的交织中相互成就。中世纪的手抄本《罗兰之歌》,哥特体的尖挺字母与史诗的悲壮相得益彰,首字母装饰的骑士图案,让文字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被抄写在羊皮纸上,人文主义的圆体字母圆润流畅,如诗歌中对爱情的温柔吟唱,与中世纪的庄严形成鲜明对比。莎士比亚的剧本在早期印刷时,采用“黑体字”排版,笔画的刚劲与戏剧的冲突感呼应,让文字的视觉节奏与台词的韵律同频。书法(或印刷字体)在此成为“文学风格的注脚”——宗教典籍的庄重字体、讽刺小说的夸张字形、浪漫诗歌的柔美线条,都让读者在阅读前,便已通过视觉触摸到作品的灵魂。

阿拉伯世界的书法与诗歌,更是“以字传情”的典范。《古兰经》的经文以库法体书写,字母的对称与韵律,本身就是对“安拉至美”的赞美;而阿拉伯抒情诗的抄本,纳斯赫体的流畅线条与诗句的缠绵悱恻相融,笔画的弯曲如情人的低语,让“情诗”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冲击下更显动人。波斯诗人哈菲兹的四行诗,常以书法装饰在清真寺的墙壁上,文字随建筑的弧度排列,似与诗歌的韵律共舞,形成“诗、书、建筑”三位一体的艺术。

即便是在玛雅文明的图像文字中,书法与叙事也密不可分。玛雅石碑上的铭文,每个符号既是文字也是图画,记录神话的段落用繁复的装饰,叙述战争的部分则线条刚硬,文字的形态直接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堪称“最早的图文叙事艺术”。

纵观人类文明史,字体书法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恰如“形与神”的相依——文学赋予书法以“意”,书法赋予文学以“形”。从甲骨文卜辞的古朴到印刷体小说的规整,从泥板文书的楔形文字到屏幕上跳动的电子字体,文字形态的每一次演变,都映照着文学内容的拓展;而文学题材的每一次创新,也推动着书法从实用走向审美,从单一走向多元。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王羲之的真迹,在古籍中触摸莎士比亚剧本的早期版本,在岩画上辨认玛雅人的叙事符号,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人类用“线条与语言”共同书写的文明史诗——那些笔画的轻重、结体的松紧、排版的疏密,早已超越了“书写”的本身,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诉说着每个时代最深刻的思考与最炽热的情感。

话说,王嘉这小子,在这几天,其学习和研究的方面,也由原先那方面领域,向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字体书法领域密切相关的着作典籍,还有其他一系列相关作品方面进行转变。

而他呢,也是在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完成书库对应区域的部分竹简卷帛书籍的整理工作后的短暂休息中,开始暗暗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来。

王嘉手里摩挲着半片刚整理好的竹简,竹面的纹路硌得指尖微痒,像在提醒他此刻所思正与这古老的载体紧紧相连。他偷眼望向不远处的师哥们——大师兄正用细布擦拭一卷帛书,那上面的金文弯弯曲曲,像极了楚地青铜器上的纹路;二师姐则对着一块甲骨拓片出神,指尖在“雨”字的竖画间轻轻点着,仿佛能透过拓片看到当年贞人刻字时的专注。

“师哥,”他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被书库的静谧衬得有些突兀,“您说这甲骨文的‘天’字,为啥要写成一个大头小人儿?”

大师兄抬眼笑了,将帛书小心卷好:“这你得问先民们对‘天’的想象。他们见人头顶着天,便把‘天’字刻成头顶突出的模样,既像抬头望的人,又藏着‘天在上’的敬畏。你看这甲骨上的刻痕,刀刀都透着实在——他们不是在写字,是在跟老天爷对话呢。”

二师姐闻言也凑过来,指着拓片上的“水”字:“还有这个,三笔像流水的波纹,可仔细看,中间那笔总比两边长些,像不像咱门前那条河,中间深、两边浅?古人写字,眼里是真有天地万物的。”

王嘉的指尖在自己膝盖上虚画着这两个字,忽然想起昨日整理的《春秋》竹简,上面左丘明先生的笔迹端正沉稳,笔画间从没有多余的勾连。“那先生写的字,为啥这么规整?”

“因为先生写的是史啊。”大师兄收起帛书,语气郑重了些,“史笔要正,才能传之后世。你看这竹简上的字,行距如井田,字距似列鼎,一分一毫都错不得——这既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给后人的交代。”

王嘉望着窗外漏进来的阳光,在满地竹简上投下细长的光斑,忽然觉得那些甲骨上的刀痕、金文里的弧度、竹简间的笔画,都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先民们对着日月星辰的呢喃,是匠人敲打青铜器时的喘息,是左丘明先生握笔记录时的凝重。

在这之后不久,只见他悄悄从怀里摸出自己练习用的木牍,试着模仿甲骨上的“天”字,笔尖在木头上刻出第一道痕时,手竟微微发颤——原来这小小的笔画里,藏着的何止是字形,更是一整个时代的心跳。

几日后的清晨,书库的木门刚被守库的老仆推开,王嘉便已抱着捆新收的竹简站在阶下。他深吸一口带着松墨与旧竹气息的空气,眼神亮得像淬了晨露——这“求知之旅”的开启,竟比往日研习其他学问时多了几分莫名的雀跃。

整理竹简的时辰里,王嘉的手指在卷帛间翻飞得格外仔细。指尖抚过粗糙的竹面,但凡遇到涉及甲骨文刻法、金文纹饰或是各国书风差异的段落,他便掏出随身携带的骨制小刀,在竹简末端轻轻刻下一道浅痕;碰到拓片上的奇诡字形,更是俯身将脸凑近,鼻尖几乎要贴上帛书,连师哥喊他递木尺都恍若未闻。待日头爬到窗棂中央,他脚边已堆起一小摞做了记号的简册,竹片上的刻痕歪歪扭扭,倒像他此刻纷乱又急切的心思。

入夜后,王嘉在自己的案前铺开这些“宝贝”。油灯的光晕里,他逐字逐句地啃着那些佶屈聱牙的铭文注释,时而蹙眉盯着“鸟虫书”的拓片,手指在桌面上画出盘旋的鸟首轮廓;时而又翻出秦国的简牍摹本,对着“隶变”的笔画反复比画。案头的木牍渐渐写满了批注,从“甲骨文‘雨’字为何多刻于龟甲裂纹旁”到“楚帛书用朱砂是否与祭祀有关”,大半疑问旁都被他打了勾,墨迹透着解开谜题的笃定。

可当他拿起最后一片刻着“石鼓文与金文异同”的竹简时,眉头又拧成了疙瘩。他翻遍了手头的《史籀篇》与师哥们整理的列国文字考,笔尖在木牍上悬了许久,终究还是空着——这石鼓文的笔画刚劲里藏着的那股“硬气”,究竟是秦地山川所致,还是秦人骨子里的“尚法”早有苗头?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嘉便揣着这片竹简寻到了师哥们整理简册的偏厅。大师兄正俯身比对两片相似的《诗经》残卷,听他问起石鼓文,直起身揉了揉腰,指着窗外的秦岭道:“你瞧那山,石多土少,棱棱角角都露着,秦人的字便像这山——你再看楚地的云梦泽,水软草柔,字自然也飘。”二师姐则从柜中翻出一卷秦公镈的铭文拓片:“你看这‘秦’字,西周时还带着圆转,到了石鼓文,竖画便直如立剑,这哪是字变了,是心气变了。”

可王嘉总觉得还差了些什么,直到午后在讲堂外撞见左丘明先生。老先生听完他的困惑,并未直接作答,只是领着他走到院中那棵老槐树下,指着树干上被孩童刻出的歪扭字迹:“你看这字,虽不成体统,却带着一股子蛮力——文字如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字,更养一方人的心性啊。”

那一刻,王嘉忽然想起昨日整理的里耶秦简,那些官吏随手记下的田亩数,笔画虽简却笔笔扎实;又想起楚帛书上那些如藤蔓般缠绕的字句,透着挥之不去的灵动。他猛地抬头,望见先生鬓角的白发在风里微动,忽然明白了:文字的骨血里,藏着的从来不止是形与法,更是一方人的魂。

傍晚时,王嘉抱着竹简往书库走,路过匠人坊,见铸剑师傅正抡锤锻铁,火星溅在青铜范上,竟与甲骨上的刻痕有几分神似。他站在原地看了许久,直到暮色漫过坊门,才笑着往回走——案头那片竹简上的疑问旁,终于可以稳稳地画上一个勾了。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文公第十四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文公第十四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十四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四个年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且令人深思感慨的事情。

十四年春,周历正月,料峭的寒风还卷着残雪,文公的车驾终于碾过鲁国都城的外郭。车轮轧在结了薄冰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历时半载的晋国之行画上句点。随行的大夫们裹紧了裘衣,望着城门上熟悉的“鲁”字旗幡,都暗自松了口气——去年秋末奉晋侯之命赴会,如今总算能向太庙复命,只是不知晋国朝堂的暗流,是否已悄然漫向了齐鲁大地。

车驾刚入宗庙范围,便有内侍匆匆来报:“邾人趁主公不在,已扰我南疆三日了!”文公闻言,握着车轼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邾国素来依附鲁国,如今竟趁虚而入,想必是看准了鲁国近年国力稍缓,又或是背后有人暗中挑唆。他望着宫墙外光秃秃的柳条,冷声道:“传叔彭生。”

三日后,叔彭生率领的鲁国甲士便踏过了邾鲁边境。这位以勇猛着称的大夫,身披犀甲,手持长戟,战车所过之处,邾国的散兵游勇望风而逃。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边境摩擦,竟成了开春后列国角力的序幕。

夏五月乙亥,一道讣告从临淄传来——齐昭公潘薨了。消息传到曲阜时,文公正在整理与宋、陈等国的会盟文书,闻言不禁搁下笔:齐昭公在位二十年,虽与鲁国时有摩擦,却也算维持着齐鲁间的平衡,他这一走,齐国的公子们怕是要动起来了。果不其然,没过几日,列国便收到了晋国的会盟邀约,地点定在新城。

六月的新城,旌旗蔽日。文公与宋昭公、陈灵公等诸侯并肩立于盟坛之下,晋卿赵盾的身影在坛上格外醒目。这位执掌晋国国政的大夫,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的列国君主,盟书宣读的声音透过风传得很远,字字都在强调“尊王攘夷”,实则是在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癸酉那日,当各国君主的玺印盖在素帛上时,文公望着那方朱红印记,忽然觉得这盟约薄如蝉翼——去年晋国内乱的余波未平,今日的盟会,不过是暂时的休战罢了。

盟会结束后,文公带着一身疲惫回国,刚入鲁境,便见天空有异——秋七月的夜空中,一颗彗星拖着长尾闯入北斗,光芒刺目。太史官在一旁面色凝重地记录:“彗星入北斗,主兵戈将起。”文公仰头望了许久,北斗七星的斗柄像是被彗星的尾巴扫过,微微倾斜,他忽然想起赵盾在盟会上的眼神,心底泛起一阵寒意。

果然,没过几日,便传来晋国干预邾国政事的消息——晋人想送捷菑回邾国继位,却被邾人硬生生挡了回去。邾国的城门紧闭,箭镞在城楼上闪着寒光,捷菑的车驾只能在城外徘徊,像个笑话。文公听闻此事,只是叹了口气:晋人的手伸得太长,迟早要被扎到。

九月甲申,鲁国的朝堂上又添了几分悲戚——公孙敖在齐国病逝了。这位曾多次出使列国的大夫,晚年因私德受贬,客死他乡,连灵柩都迟迟不能归鲁。文公站在朝堂上,听着大夫们议论是否该迎回他的尸骨,忽然觉得这人世间的事,比天上的彗星还要难测。

而齐国的局势,比文公预想的还要混乱。就在公孙敖去世后不久,齐公子商人发动了政变,亲手杀死了新君舍。消息传来时,鲁国的大夫们正在讨论秋收的事宜,闻言皆大惊失色:商人素来野心勃勃,他弑君篡位,齐国怕是要乱了。

更让文公头疼的是,宋子哀突然逃到了鲁国。这位宋国的宗室,面色仓皇,衣衫上还沾着尘土,跪在文公面前哭诉:“宋公听信谗言,欲诛我全族,唯有投奔主公以求庇护。”文公看着他颤抖的双手,想起宋昭公在新城盟会上的沉默寡言,终究还是叹了口气:“既来我鲁,便安心住下吧。”

冬月的寒风卷着雪籽刮过曲阜的城墙,单伯奉文公之命出使齐国。这位老臣临行前,文公再三叮嘱:“见了齐侯(指商人),言辞要慎,莫要卷入他们的内乱。”可单伯一到临淄,便被商人扣下了——齐侯大概是怕列国指责他弑君,先把鲁国的使者拘起来,当作人质。

更过分的是,齐人连带着把嫁到齐国的子叔姬也一并拘禁了。子叔姬是鲁国的宗室女,齐昭公的夫人,如今却成了商人要挟鲁国的棋子。消息传到曲阜时,文公正在批阅竹简,闻言猛地将笔摔在案上,墨汁溅在“齐”字上,晕开一片黑渍。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曲阜的屋顶,也覆盖了远方的道路。文公站在窗前,望着漫天飞雪,忽然觉得这十四年的冬天格外冷——彗星划过北斗,诸侯各怀鬼胎,邻国弑君篡位,使者被拘,宗室受辱……他紧了紧身上的裘衣,仿佛这样就能抵御这刺骨的寒意,可心底却清楚:这乱世的风雪,才刚刚开始。

话说回来,就在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四个年头,春季之时,周天子的居所洛阳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周顷王早已薨逝,可讣告却迟迟未送抵列国。原来,王室的周公阅与王孙苏正为争夺执政之位闹得不可开交,刀光剑影藏在朝堂的帷幕后,连天子的丧事都被抛在了脑后。鲁国的太史官在竹简上记下“春,王正月,无天子讣告”时,笔尖微微发颤:自周礼崩坏以来,王室的体面竟已碎到这般地步。按照古制,天子诸侯之丧必遍告天下,以示对列祖列宗与列国的敬重;若隐匿不告,《春秋》便绝不会落笔记载。这不是疏漏,而是对轻慢者的无声惩戒——连生死大事都能轻忽,还有什么规矩值得恪守?

同一时期,鲁国南部的邾国也刚经历丧乱,邾文公的灵柩尚未入土,两国的嫌隙便已滋生。邾文公去世时,鲁文公派去的吊唁使者竟漫不经心,见了邾国的新君连礼帽都未曾端正,言语间更是带着几分倨傲。邾国人本就因国丧心绪难平,见鲁使如此无礼,顿时怒火中烧:“鲁国这是欺我新君年幼吗?”没过几日,邾国的甲士便踏过边境,直扑鲁国南疆,兵戈声惊醒了沉睡的田野。鲁文公这才悔悟,急命惠伯率军回击——这场仗,本是因“不敬”而起,打起来也带着几分理亏的仓促。

而东边的齐国,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子叔姬嫁入齐昭公后宫多年,只生下了公子舍,却始终得不到夫君的青睐。深宫的长夜冷如寒冰,她的失宠像一道无形的墙,将公子舍与朝臣百姓隔离开来——这孩子虽为嫡子,走在临淄的街市上,连贩夫走卒都敢对他指指点点,毫无君主该有的威仪。反观公子商人,早已在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他时常穿着粗布衣裳走街串巷,见贫者便赠米粮,遇寒士便送钱财,府中的门客多到能挤满整条街巷。为了维持这份“仁厚”,他耗尽了自家封地的积蓄,竟不惜向掌管公室财物的官员借高利贷,债主的账本堆满了半间屋子,他却笑得坦然:“钱没了可以再挣,人心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夏五月,齐昭公的死讯刚传出,公子舍仓促即位,可临淄的百姓望着宫墙上那面新旗,眼里却没有半分敬畏——他们心里,早已装下了那个散尽家财的公子商人。

邾国的继承风波,则像一面镜子照见列国的算计。邾文公的元妃齐姜生下的定公,是法理上的第一顺位;次妃晋姬所生的捷菑,虽排行在后,却沾着晋国的血缘。文公刚咽气,邾国的大夫们便聚在宗庙里争论不休,最终还是把齐姜所生的定公推上了君位——毕竟,齐国就在东边,得罪不起。捷菑见势不妙,连夜带着几个亲信逃往晋国,马车碾过邾国的边境时,他回头望了一眼故国的灯火,心里清楚:晋国人不会让他白跑这一趟。

六月的新城,盟坛下的诸侯们心思各异。晋卿赵盾站在坛上,目光扫过宋、陈、郑等国的君主——这些曾依附楚国的诸侯,如今一个个低眉顺眼,显然是被晋国的兵威慑服。可这场盟会的真正焦点,藏在“顺服”的表象下:赵盾清了清嗓子,当众提起邾国的事,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坛下的鲁文公心里咯噔一下:晋国人果然要为捷菑出头了。他瞥了一眼身旁的齐昭公旧臣,对方正低头捻着胡须,仿佛事不关己——齐国的新君之争已箭在弦上,谁还顾得上邾国那点破事?只有风掠过盟坛的旗帜,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嘲笑这场名为“议事”、实为“争利”的聚会。

眼见这周王室周顷王崩薨,在这中原大地,各路诸侯国局势再度掀起风云变幻之态,只见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王嘉,不禁眉头紧皱,紧接着在望向天边,朝远处看了看不久,便长叹一声,然后便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与评价感悟来。

“唉——周礼崩坏至此,天下竟成了这般模样!”王嘉的声音里带着少年人少见的沉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片刻着“礼”字的竹简。

“你看那洛阳城,天子尸骨未寒,臣子便为权位打得不可开交,连讣告都敢隐匿——这哪里还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王室?分明是忘了‘君臣有义’的乱局!太史官笔下那‘不书’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字字都在剜着天下人的良心啊。”他抬手指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千里云烟,望见洛阳朝堂上的刀光剑影。

转而看向南方,他的语气又添了几分痛惜:“邾鲁之争,起于吊唁时的不敬。不过是一顶礼帽的歪斜,几句言语的轻慢,竟引得兵戈相向。先祖定下的‘礼’,本是用来止戈的,如今却成了挑事的由头——这哪里是打仗?是在拿‘礼’当儿戏!”

说到齐国的乱象,他摇了摇头,似有不解又似有定论:“公子舍虽为嫡子,却因母妃失宠便失了民心;公子商人散尽家财博取名声,看似仁厚,实则是拿公室的钱财买自己的王座。这临淄城的百姓,眼里看的是米粮,心里忘的是‘嫡庶有别’的规矩。今日他能靠施舍夺位,明日便有人能靠刀兵夺权,如此循环往复,齐国怕是难得安宁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新城盟会的方向,冷笑一声:“晋人在盟坛上大谈‘邾国之事’,真为了捷菑吗?不过是想把邾国攥在手里,好牵制齐、鲁罢了。诸侯们低眉顺眼,哪里是畏服晋国的威严?不过是各怀鬼胎,等着看谁能分到更大的一块肉。那面在风里乱响的盟旗,与其说是‘会盟’的象征,不如说是‘逐利’的幌子。”

王嘉将竹简举到眼前,借着天光细看那“礼”字的笔画,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先祖造字时,‘礼’字从‘示’从‘豊’,本是敬神敬人的意思。可如今呢?天子失尊,诸侯失义,大夫失德,连百姓都忘了本分……这天下的‘礼’,怕是要像那彗星划过夜空一样,散光了啊。”

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几片枯叶,他望着叶尖在尘土里翻滚的模样,轻声又道:“只是不知,这乱世里,还有几人记得——礼崩了,天下的根基,也就摇了。”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秋七月乙卯的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破布,沉沉压在临淄城的宫墙上。公子商人带着披甲的门客闯入朝堂时,新君舍正对着案上的祭器发呆——他即位不过两月,连太庙的香火气都还没熟悉。刀光闪过的瞬间,舍的惊呼声被淹没在金属碰撞声里,而商人转身看向闻讯赶来的公子元,脸上竟还挂着几分“推让”的假笑:“兄长,这君位本就该是你的。”

元望着地上渐渐凝固的血迹,后背的冷汗浸透了衣袍。他太清楚商人这些年的手段——那些施舍的米粮里藏着钩子,门客的笑脸上沾着刀光。“你图谋这位子,比谁都久。”元的声音发颤,却字字清晰,“我能做你的臣子,只求你别再杀人了——杀多了,怨恨积成山,我这条命,怕也保不住。这国君,你自己当吧。”商人眼里的假笑瞬间褪去,露出豺狼般的精光,他没再推辞,转身登上了那沾满鲜血的王座。

同月的夜空,一颗彗星拖着长尾撞进北斗,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周王室的内史叔服站在观星台上,花白的胡须在风里乱颤,他掐着手指算了又算,忽然对身旁的侍者低语:“不祥之兆啊……不出七年,宋、齐、晋三国的国君,怕是都要死于非命了。”这话像一块冰,悄无声息落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北斗主帝王,彗星犯之,从来不是吉兆。

晋国的战车轱辘声,打破了邾国的宁静。赵盾率领八百辆兵车,护送捷菑抵达邾国都城下,车阵排出的烟尘遮天蔽日,仿佛要把这座小城压垮。邾国的大夫们站在城楼上,望着捷菑那张带着晋人印记的脸,硬着头皮喊道:“齐女所生的定公貜且,是长子!按规矩,该他继位!”赵盾勒住马缰,抬头看了看城墙——邾人虽弱,眼神却透着一股豁出去的倔强。他忽然笑了,对左右说:“他们说得在理。逆天理而行,不吉利。”八百辆战车就这么掉头回国,捷菑站在原地,望着晋军扬起的尘土,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晋人试探邾国的一颗棋子。

洛阳的王室闹剧还在继续。周公阅和王孙苏吵到要去晋国打官司,周匡王却变了卦——他原本答应帮王孙苏,转头就让尹氏和聃启去晋国为周公说好话。赵盾在绛邑的朝堂上听着双方的辩解,只觉得好笑:周天子的臣子,竟要靠诸侯评理。他挥了挥手,让双方各退一步,恢复原位——反正无论谁执政,还不都是得看晋国的脸色?这场调解,不过是给王室留个体面罢了。

楚国的叛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楚庄王刚即位,子孔和潘崇就带着大军去打舒蓼,留公子燮与子仪守郢都。可这两人早憋着怨气:子仪在秦国当过人质,回国后啥也没捞着;公子燮想当令尹,却被晾在一边。他们索性加高院墙,派杀手去刺子孔,失败后竟劫持了年幼的庄王,往商密逃去。谁知庐戢梨和叔麇早设好了圈套,在半路“迎接”他们,酒里下了药,刀光起时,两个叛贼还没看清庄王的脸,就倒在了血泊里。郢都的百姓听说叛乱平息,却没多少欢喜——这楚国的朝堂,杀来杀去,早成了常事。

鲁国的穆伯,这辈子就像个没根的飘蓬。当年他跟着莒国的己氏跑了,鲁国人便立了文伯做卿。后来他在莒国生了俩儿子,又想回国,文伯替他求情,襄仲却撂下话:“回来可以,别想碰朝政。”他闷在宅院里三年,终究耐不住,卷着家财又跑回莒国。如今文伯病重,躺在床上拉着襄仲的手哀求:“我儿子还小,让弟弟难继承卿位吧。”文公点头同意,文伯闭眼时,大概还想着兄长能安稳些。可穆伯又动了心思,让惠叔带着厚礼给大夫们送礼,求着回国。眼看就要成了,九月里却死在了齐国。鲁国接到丧报,他求着用卿礼安葬,文公想起他那些荒唐事,只冷冷回了句:“不配。”

宋国的高哀,倒是个硬骨头。他本是萧地的守将,宋昭公提拔他当卿,他却看着昭公整天琢磨怎么算计兄弟,摇了摇头:“这样的国君,不义。”转身就逃到了鲁国。鲁国人敬他有骨气,《春秋》里记“宋子哀逃来我国”,特意用了他的字,算是给了他一份体面。

齐国那边,商人坐稳了君位,才慢悠悠派使者去列国报丧——《春秋》里把这事记在九月,就是嫌他太不像话。公子元始终不承认这新君,跟人提起商人,从来只说“那个人”,连“公”字都不肯带。这两个字像根刺,扎在齐国的朝堂上,谁都看得见,却没人敢拔。

冬天的风裹着雪籽,刮得单伯的胡须都结了冰。他奉周匡王之命去齐国,要接回子叔姬——襄仲早跟周天子递了话:“商人杀了她儿子舍,留着她娘有啥用?不如接回来,也让她受点罚。”可单伯刚到临淄,就被商人扣下了。“想接人?”商人冷笑,“她是齐国的夫人,死也得死在齐国。”子叔姬被关在冷宫,听着外面的风雪声,终于明白:在这些男人的权谋里,她和儿子,从来都只是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这一年的秋冬,天下像个被打翻的棋盘,棋子乱滚,规矩尽碎。彗星划过北斗时,仿佛老天爷也睁开了眼,冷眼看着人间这场场闹剧——只是不知,叔服说的那“七年之劫”,会不会真的应验在宋、齐、晋那几位国君头上。

眼见此情此景,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不由得心头一紧。

随后,伴随着五味杂陈之感,他在朝天边望了望,并且长叹一声之余,便再度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与评价感悟来。

“这天下的棋,下得也太乱了……”王嘉望着窗外飘落的雪片,声音里裹着化不开的沉重,掌心的竹简被攥得发潮。

“你看那齐国的‘那个人’,靠刀光坐上王座,连兄长都只敢称他‘那个人’,这君臣的名分早被血洗得没了痕迹。子叔姬母子何罪?不过是他夺权路上的垫脚石。这样的君,民心就算暂时被米粮买去,早晚也会被怨恨啃噬干净——叔服说七年之内必有祸乱,我看啊,怕是等不到七年了。”他的指尖在“弑君”二字上重重一点,仿佛能戳破这乱世的伪装。

转头看向晋国的方向,他眉头皱得更紧:“赵盾手握八百乘兵车,能让邾国人一句话就退了兵,却也能轻描淡写调和王室的争斗。晋人的‘理’,从来只看自己的秤——对邾国讲‘天理’,是嫌那弹丸之地不值得动兵;对王室讲‘体面’,是要借周天子的架子压服诸侯。这霸主的威风里,藏着多少真义?不过是拳头硬的人说了算罢了。”

说到楚国的叛乱,他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子仪和公子燮,固然是乱臣贼子,可楚庄王年幼,大夫们不是想着辅佐,反倒忙着争权夺利,连国君都能被劫持。这朝堂上的刀光,比战场上的箭镞还密,百姓们见怪不怪,才是最可怕的——连‘叛乱’都成了常事,谁还会记得‘忠君’二字?”

提及鲁国的穆伯,他一声苦笑:“放着卿位不要,跟着妇人跑了又回来,回来又跑,临死还求着卿礼安葬……这人啊,连自己的本分都守不住,难怪文公说他‘不配’。礼义廉耻,他丢了个干净,倒也算乱世里的一个活笑话。”

最后,他抬头望向那颗早已消失的彗星轨迹,轻声道:“叔服说宋、齐、晋国君将死于祸乱,依我看,哪是彗星的错?是他们自己把‘礼’字踩在了脚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样的天下,就算没有彗星警示,祸乱也迟早会来。”

雪越下越大,把窗外的世界染得一片白。王嘉把竹简抱在怀里,忽然觉得这白色格外刺眼——仿佛是老天爷在提醒世人:这乱世的污秽,总要有人来清算。只是不知,那清算的人,何时才会出现。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望着案头摊开的竹简,指尖在那些熟悉的字句上轻轻拂过,喉间不自觉地溢出低低的吟诵声,仿佛要借先哲的智慧,熨平这乱世的褶皱。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他念起《论语》里孔子感叹的话语,眼前仿佛浮现出孔夫子周游列国时的落寞身影,“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可如今这天下,谁还肯‘克己’?齐国的刀光、楚国的叛乱,不都是因为‘己欲’太盛,把‘礼’踩成了泥吗?”

转而拿起一卷《道德经》,他低声念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果然说得没错。周王室失了‘道’,才要靠‘礼’来撑场面;诸侯失了‘义’,才要靠盟会来装样子。这层层往下掉,掉到最后,可不就只剩刀兵了?”

想起齐国公子商人的所作所为,他又翻到《孟子》的残卷,指尖点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商人靠施舍买民心,看似‘多助’,可那民心是米粮堆出来的,不是‘道’换来的。等米粮没了,怨恨起来,怕不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叔服说的祸乱,怕是就藏在这‘失道’里。”

忽然,他想起楚庄王被劫持的乱象,念起《孙子兵法》里的“上下同欲者胜”,摇头苦笑:“楚国的大夫们各怀心思,连国君都能被劫持,哪来的‘上下同欲’?这样的国家,就算打赢了舒蓼,又能安稳几时?”

最后,他拿起左丘明先生整理的《春秋》简册,望着那些“不书”“讳之”的记载,忽然明白了先生笔削春秋的深意。“‘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先生不记周天子讣告,不书乱臣贼子的尊号,原来不是漏记,是在用笔墨做刀斧,砍向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啊。”

王嘉把竹简轻轻摞起,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的风雪。先哲的话语像炭火,在他心里燃起来,驱散了几分寒意。他忽然懂得:这乱世虽乱,可总有人在记录,在思考,在期盼——就像孔子周游、老子着书、左丘明作传,他们留下的字句,终会像种子,等到来年春天,说不定就能长出新的秩序。

“原来,这些典籍里的话,不是写给过去的,是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啊。”他轻声自语,眼底渐渐有了光亮。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王嘉攥着那卷记满心得的小竹简,脚步轻快地穿过书库的回廊。廊外的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拖着一串沉甸甸的思考。路过匠人坊时,他听见凿石的叮当声,忽然想起邾国都城墙上的箭镞,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那些盘旋在心头的疑问,像未打磨的玉石,亟待先生的指点。

左丘明先生的书房里,檀香正袅袅升起。老先生正坐在案前,借着天光校订《春秋》的竹简,见王嘉进来,便放下手中的刻刀,指了指案前的蒲团:“看你脚步匆匆,定是又有不解之处了?”

王嘉恭敬地跪下,将小竹简双手奉上:“先生,弟子近日观列国之事,心中有几处滞涩,反复琢磨仍不得要领,想请教先生。”

左丘明拿起小竹简,借着光细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几行字:“齐商弑君,民心暂附,何也?晋赵盾弃捷菑,是真守‘理’,还是权宜之计?《春秋》不书周天子讣告,真能惩戒轻慢者吗?”字迹虽稚嫩,却透着一股刨根问底的执拗。

老先生捻着胡须,目光在“齐商弑君”四字上停留片刻,反问:“你觉得,民心是什么?”

王嘉一怔,答道:“是百姓对君主的敬重?”

“不全是。”左丘明摇了摇头,指着窗外,“冬日里,百姓盼暖衣;饥荒时,百姓盼饱饭。商人施舍米粮,恰好在饥寒时递了炭火,民心自然暂附。可这就像借债,今日欠的,明日总要还——而且要付利息。”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真正的民心,是‘敬’出来的,不是‘买’来的。周公制礼,不是为了束缚人,是为了让君主知敬畏、百姓得安稳。商人不懂这个,他的民心,迟早要连本带利地还回去。”

说到赵盾弃捷菑,左丘明笑了:“晋人向来‘外宽内深’。八百乘兵车压境,是‘势’;邾人一句‘长子当立’,是‘理’。赵盾借‘理’退兵,既没损兵折将,又落了个‘守礼’的名声,何乐而不为?至于捷菑,有用时是棋子,无用时便弃之——这不是‘守理’,是‘用理’。”

最后谈及《春秋》的笔法,老先生的眼神郑重起来:“周王室隐匿讣告,《春秋》不书,不是为了‘惩戒’,是为了‘留史’。史书是镜子,照见谁在胡闹,谁在守礼。后人读史时,见王室如此,自会唾弃;见诸侯守礼,自会效仿。这比疾言厉色的斥责,管用得多。”他指着竹简上的“礼”字,“你记住,笔墨的力量,不在声大,在字正——字正了,道理自然站得住。”

王嘉低头看着自己的小竹简,忽然觉得那些疑问像被阳光晒化的雪,渐渐清晰起来。他抬头时,眼里的迷茫散去不少,只剩跃跃欲试的清明:“弟子好像懂了——看事情,不光要看表面的刀光剑影,还要看背后的‘理’与‘礼’。”

左丘明点了点头,重新拿起刻刀:“去吧,再去书库里找找,看看往年的记载,是不是都藏着这个道理。”

王嘉起身行礼时,阳光恰好移到案上的《春秋》竹简上,那些古朴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里轻轻跳动。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这乱世的道理,还得慢慢嚼,细细品。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