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1/2)
西域
长安的失守与桓元的自尽,令桓楚彻底陷入了无可逆转的颓势之中。
北府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收复了所有被桓楚割据的国土。
江左的疆域一时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处处皆是一副欣欣向荣、革旧鼎新的好景象。
新收复的各州均在加紧开展丈量土地、划分田亩的工作,新年到来之前,所有村县都已报上了新的三长名册,温述持续在中原和关中地区推行新政,郗如与南烛则基本完成了兖、青二州的工作,由南烛回建康复命。
宋和成立了专班队伍,从江左原有诸州开始,带着北府军的带刀护卫,逐个巡视新政推行结果,凡有欺上瞒下、以权谋私者,均审问记档,当场撤职,等候处置。
徐州府学的第一批学子已然毕业,顾信带着府学中的教习与博士,综合考虑学子们的学习成绩与实习表现,拟出了一份去向名单。
需要审定的名单很快就被呈给了郗归,郗归翻阅之时,发现尽管府学并不以门第分别人才,可成绩优异的学子中,仍以世族子弟为主。
在这个阶级之间泾渭分明的时代,珍贵而稀有的知识,已经被世家大族垄断了太多年。
当初府学初立之时,前来就学的侨姓世家很少,倒是有几家三吴世族,因为北府军在三吴的动作而送了子弟过来。
与徐州本地的诸多学子相比,这部分人本不算多,可如今却占据了极大一部分首批毕业生的名额。
铁一般的事实告诉郗归,过去数百年的知识垄断,如今依然在学校中发挥着“余威”,贫民学子依旧无法与出身高位者站到同一条起跑线。
郗归知道,要想打破“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的垄断,就必须让贫民出身者有机会进入官场,接触权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他们公平地获得读书识字明理的机会。
然而,即便北府军早已开设了数所公益蒙学,建造了可以阅书抄书的书楼,可推广知识,普及教育,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业。
更何况,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那些世家大族司空见惯的待人接物之道与官场上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是贫民学子无法轻易学到的东西。
自利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希望儿女子孙能够过得更好。
江左的疆域越来越大,涉及到的人与权也越来越多,郗归若想让这封名单日后变得更加公平,就要迈出比如今更大的步伐才是。
心中的对手,以及欲望的诱惑,未必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好对付。
好在,并不是只有郗归一个人在努力。
顾信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府学的改革筹谋,学子们大多也很出色,并未辜负这份机会。
如宋和那般的天分虽然难得,可此次授官的学子中,仍不乏这几年内悬梁刺股发奋上进的贫寒学子,实在不能不令郗归感到欣慰。
在最终的名册中,南枝依旧名列前茅,胜过一众世族子弟与男性学子,只待在县乡、州郡锻炼几年后,便会成为朝堂上的新兴力量,为贫寒学子与有志女性占据一席之地。
想到这里,郗归温和地笑了笑,在这封名册上盖上了印玺。
无论这群学子之间有着怎样的身份差异与性别差异,至少此时此刻,他们将共同作为徐州府学培养出的人才,奔赴大江南北,带着他们在此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去推动新政的施行,共同营造一个更好的世道。
在这之后,需要双签的授官名册被送到了谢瑾手里。
许多年过去了,谢瑾年岁渐长,可却依旧是从前那副峨冠博带、神情温和的模样。
只有他自己知道,时光如同逝水一般地流走,自己早已不是昨日的心境了。
他与郗归之间,曾经有过种种的分歧,譬如关于对皇室的态度,关于北府军的未来,关于节奏的急缓,关于是否北伐……
最痛苦最动摇的时候,他曾迫不及待地期盼尘埃落定的一天,希望时光向他指明对错,希望自己不必再如歧路亡羊一般无处可去,希望自己能够依旧与郗归同路。
自从战事起后,时光便过得很快,似乎是转瞬之间,圣人没了,北秦亡了,江左再不必担忧来自江北的侵略,甚至收复了北方的大片土地。
事实告诉谢瑾,郗归并没有错,她想要做的,已经在逐步实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