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属(2/2)
又让人乘快船去三吴,告诉在当地经商的郗氏部曲,拣选身强体壮者在粥棚施粥,其余人则关闭商铺,守好门户。若动乱发生,则万事以自身安危为要,切莫因身外之物丧了性命。
她还让使者给谢蕴带了信,请她务必做好防护,近日不要出城,并想办法劝说王定之维护城内安定,适当组织布施以抚民心。
豫州市马之事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谢瑾这几日亲自去了九江,与桓氏签订有关大批市马交易的文书,并不在建康城内。
郗归派人急赴江州,寻谢瑾回建康,以免三吴生乱之后,台城气急败坏,胡乱决策。
“终究是受制于人啊。”使者离开后,郗归轻叹一声,倚在了凭枕上。
她不是不想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朝堂势力,可她现在还不能这样做。
北府军太引人注目了,她要想方设法,为之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物资。
为此,她不能四面出击,不能树敌太多。
江左内忧外患,形势如此复杂,可她却没有足够多的人马、金钱和粮米。
为了北府军的发展,为了将徐州牢牢掌控在手里,她已然站在了许多人的对立面,所以更要慎重缓进,才有可能稳步达成目的。
台城的位置很重要,三吴的百姓很可怜,可那都不是她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她只能集中有限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去为北府军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至于台城和三吴,目前都只能尽力兼顾,无法重拳出击。
好在台城有谢瑾和温述,三吴也有顾信和商户们,希望一切都不会太过糟糕。
郗归诚恳地期盼这场大雪不会带给三吴太多动乱,可世事总难尽如人意。
傍晚时分,大雨终于落下。
雷声隆隆作响,在极靠近地面的地方炸开,仿佛昭示着噩运的降临。
暴风骤雨之中,琅琊王入宫觐见。
没过多久,台城就传出圣谕,召百官入宫议事。
郗归听到消息,连忙令人冒雨夜渡,打探清楚。
三个多时辰后,使者带回了温述的手书。
郗归亲手拆开重重油纸,小心地打开信件。
温述说,吴地大雪的消息传来后,琅琊王率先入宫,指斥三吴世族目无法纪,不敬神灵,乃至于触怒上天,引起灾异。
他言之凿凿,请圣人下令,征发三吴诸郡免奴为客者,移至京师,以充军役,号曰“乐属”。
所谓免奴为客之人,便是被世族除去奴隶身份的佃客,他们租赁世族土地耕种,向其缴纳田租,还要自己担负税款和口粮。
名为平民,实为附庸。
但他们即便受着世族如此之重的经济压迫,却也好过江左那些不得不出生入死、却还要受人白眼的军户。
琅琊王若执意征发这些人从军,势必引起他们的不满。
如此这般勉强不得已之人,即便强迫他们上了战场,又有何战力呢?
更何况,世族依赖这些佃客耕种田地、收取高额田租。
倘若这些人都从了军,他们的土地又该由谁来耕种呢?
郗归叹了口气,这道圣旨若是到了三吴,势必会同时引起世族和百姓的不满,那些世族恐怕会推波助澜,诱导百姓反抗台城的命令。
郗归一页页翻动信纸,终于在靠后的位置看到了结果。
温述说,即便百官不甚赞同,圣人还是同意了琅琊王的上疏,命人当场拟旨,加盖印玺,颁布执行。
郗归心里明白,归根到底,琅琊王只是圣上的代言人。他看似咄咄逼人,其实不过是圣人在王含江北之败后,推出来的又一把刀。
灾异之说深入人心,四月飞雪这样的异常天象,总要有人出来顶罪。
如若不把矛头指向三吴世族,难道要他这个圣人下诏罪己吗?
他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