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章(2/2)
又找严大管事问了城外山林里的松树林,去里头挖了不少松针土掺和进去;
而后又叫大厨房里头每日烧饭的淘米水,按分量兑水后沤熟后,每日浇灌到地里。
不过区分过二者习性,栽种三七这边的园子的土壤挖得更深更厚,改造的土壤也跟肥沃,适合将来三七根茎在地下繁殖生长,得到足够的营养。
如此一个多月,才算改良完毕,待日后花椒跟三七生长起来后,还得专门叫大厨房留着那些淘米水,沤熟后定时定量的浇灌使用。
另外,物种生长上也相似,都需要充足的阳光,但又最好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故而选择在荫庇下成长,所以两个园子里都用假山跟另外的绿植树木环绕,给它们制造出阴凉的生长环境。
至于湿润度上倒是不用操心,划分建造两个林子时就已经规划好了灌溉的水渠,而且剑南道地区气候多变,剑南东道春旱秋雨,日照短,剑南西道春雨冬长,日照充足。
陵州这地区虽然属于剑南东道,但位置却在中腹偏南,常年降雨丰富的地带,雨量大时,甚至会出现洪涝天灾,故而不怕她栽种的椒园跟三七园缺水,倒是要注意在雨水季节注意疏通水源,以免水多淹苗。
而此时,三七园子里的大片土壤还是空的,只有在偏东一隅的温床里有所动静——不久前栽种下的三七才将将发苗。
棕黑色的土壤里冒出星星点点的小苗儿,虽然没有椒园那边气派,但也瞧着生机盎然。
距离长成幼苗,植株高度到可以移植的时间,还差得远,估计得花费上好些时日。
可三七跟花椒不同,三七耐寒,而且移栽的季节最好在冬季,按照三七小苗正常生长速度,长成可移植的株高约莫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所以眼下这些小苗苗,要等到十二月月份时候才能从温床里移植到土壤里。
刘大郎君自进了三七园里头就一直蹲在温床旁边瞅个不停,不时碰触一下那些冒出头来的嫩苗,又拈了一把土壤,嗅一嗅,闻一闻。
他在京城的桃园庄里头,只开辟了一分地拿来栽种三七的,当然,没有如林幼蝉这般大手笔的选购这么多种子,估计他自己买的三七种子也没侯爷专门派人到南诏国产地买回来的好。
他自己钞录了一份林幼蝉给他的栽种事宜,是按着她给的方子来催苗栽种的,但他那一批三七萌芽率显然没有这园子里的高,也就催苗成功了一半,移植时挑选良苗好株,又去了一半,如今成活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可见的将来的盈利,不知道能不能赚回当初他投进去的本钱。
不知道在这边栽种的三七苗,届时的成活率能有多少?
“两地环境跟气候迥然不同,而且原本三七就是比较难成活的药材,第一次栽种失败,也是情有可原。”林幼蝉安慰道,“你就当前头几年是摸索经验。”
刘大郎君看着她,却是无语了。
三七身价原本就高,他搞来的三七种子虽然没有亲自到南诏国的正宗,但也很贵的好不好,啊,不对,是相对他刘家的资产来说是贵的。
哪里有人能像蝉大夫,有个爹,愿意派人亲自去南诏国重金购买三七种子呢?
她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不要紧,有那么大个有权势又有钱银的阿爹托底呢,他们刘家光是买那一分地的三七种子,就已经耗费他们刘家一大笔钱银了。
这还是有小神医药铺的分成,在她怂恿下才头脑一热当真学着去买种培植的,要届时一株都种不出来,心疼啊!
“到时候你们这边的三七栽种情况,以后可记得要写信告诉我一声。”刘大郎君道。她们这边若是当真顺利种出了三七,他定是要学上一学的。
“放心吧,我叫了负责在三七园种植三七的佃农,每个时段都记下苗株的生长情况,还有遇见的虫害病患时候,处理事宜也记下来,届时钞录成册子,也给你一份。”林幼蝉大方道。
“那便好!”刘大郎君回头看看自家爷爷跟小叔,“那我爷爷跟小叔留在安泉县医馆的事儿,也托你多多照顾了。”
“他们是替我的医馆做活,我当然会好好照看他们。”林幼蝉理所当然道,她是那种会亏待自己人的东家么?不像吧!
“那我就放心了。”刘大郎君笑道,“其实我来安泉县,一是看看你种的花椒跟三七,二嘛,我打算留在剑南道的这段日子,去收购一些药材,而后送回京城去卖。”
就如小竹先前所说,剑南道当地有许多上乘的药材,完全可以做药材营生。
不过因为他们没有人有分辨生药材好坏的眼睛,也不擅长炮制药材——有些药材在收回来后,就得进行炮制,才好最大程度的保住药性,否则生药材状态放久了,不仅容易变质腐坏,还会失去药效。
刘大郎君谙熟药材习性,也懂分辨药材,还知道炮制药材,甚至早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跟人做药材贩卖的营生了。
以前不离开京城,到外地收购药材,当然是因为自己孤身一人,到别人的地盘无所凭仗,亦没有本钱将这药材营生做大。
如今好不容易剑南道这边有自己认识的侯府熟人,还攒下了一笔钱银,胆子就大了。
“我这次来,主要先试一试,看能不能成,若是能成,我便打算以后每年来两遭,做两次大买卖赚多点钱银。”
来剑南道走最快的路程,一来一回也就二十日,加上在剑南道花的收购药材的时间,算两个月,夏初一次,秋末一次,在此期间,就好好在京城打理小药铺跟那些栽种的药材。
刘大郎君自己跑来剑南道做的营生,自己掏的钱银做资本,买卖药材赚到的钱银,自然是属于他个人的,林幼蝉见他这般安排,亦没有影响京城跟刘家合作的营生——京城有刘无疾坐镇,她是不怕出事的,自然是随他去了。
待到这日下晌,林幼蝉带着刘家人,还有也要过来看看表妹新开医馆的苏峤,来到了还没营业的医馆里来瞧瞧环境。
听着林幼蝉跟小竹介绍了医馆跟药铺的格局,刘愈大夫跟刘无病等人连连点头。
“所以眼下就两个大夫?”
“算是吧,我们挑个日子,就可以开馆了。”
有刘愈大夫在,还有刘无病,再加上个洪婆婆,可以撑起医馆大梁了。
而且医馆开张前期,不似药铺那般早早就有闻风而至的主顾,估计上门看病的人会少,有一段冷清期。
“不过我已经跟徐知县说过了,待定下了开馆日子后,我们再定一个时间搞义诊,定个五日时间,让徐知县帮忙,到安泉县的各个村落去宣扬咱们义诊的时间,还有云山县那头,也派人去通知知县跟百姓,我们小神医医馆在此期间免费为他们看病送药。”
如今已经过了秋收的时间,正是农闲的时候,据徐攸说,迟些时候就是村落里头的农家跟镇上的农户来县城缴交税粮的时候,届时势必有很多人来县衙,而他们既来县衙,自然也会见着他们这间新开的医馆的。
徐攸也要到各个村落体察民情,顺便善意地提醒他们纳收秋税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捎带给村落里的百姓,县衙对面开的医馆免费义诊的事情,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好消息。
到他们恰好来交税粮的时候,见着医馆,自然就知晓过来看看了。
而他们小神医医馆也可以就此积累一批病患,渐渐打开名声,日后让更多的百姓来医馆看病。
“哦,这办法好。”刘愈一听,点头称赞。
“没错,我也觉得这办法好。”林幼蝉得意。
当地百姓信赖官府的人么,现在有徐知县做宣传,又有义诊免费看病这等好事等着他们,她就不信吸引不到当地百姓过来看病。
等众人走到药铺后头的院子,瞧见伙房跟炮药房的时候,刘无病跟刘大郎君异口同声:“哎,还有伙房/炮药房啊?”
而后刘无病跟刘大郎君叔侄俩便彼此觑了觑。
“当然了,午间下值的时候,伙计跟大夫们都可以在这里用膳,后头那几个厢房,就是拿来给大夫暂且休憩的。”林幼蝉介绍。
“那蝉大夫,我来剑南道收购药材的时候,能不能租用一下你的炮药房呢?”刘大郎君笑眯眯地问。
他一年不过跑两趟,住在江府已经够不好意思了,自然不能在别人家院落里炮药,但医馆里头有现成的炮药房的话,他租用一个月,应该够用了。
“那行啊!”林幼蝉算了算刘大郎君来剑南道采购药材的时间,同意。
刘大郎君他爷爷就是医馆里头的药师,平时管控的都是在外头采购回来的炮制好的药材,估计亲自上手炮制药材的时候不多,既然刘大郎君要用,还主动给银子租用,也不是不行。
“但是如果届时你收购的药材,恰好有我们医馆里头急需的,要优先卖与我们。”
“当然没问题。”刘大郎君满口应承下来。
林幼蝉再看向刘无病,“刘小叔你是想说伙房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