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2/2)
于是离京不到十天,他们抓到了一批劫匪,不得不稍微绕了一点路,把人送到了县衙。
赵县的县令高兴坏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虽然抓住劫匪的人和他关系不大,但是这里归他管辖,亲王殿下要是在他这里出了事,那他全家就惨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仇也终于可以报了。
幸好昊亲王的亲卫们很给力,对方还没现身就被亲卫们一锅端了。
“殿下饶命,殿下饶命,我们错了,我们以后一定改正,好好做人。”
劫匪终于看清林旗帜,是属于大秦亲王的旗帜,可这时真的来不及了,抓捕、审问一条龙,简直不要太丝滑哦!
秦宸骑在马上,看着跪了一地的劫匪。
“送去县衙,交给当地的父母官处理。还有提醒对方,那些被抢走的女子单独安排,别送回家里了。”
秦宸和劫匪一句话也没说,他根本就不相信劫匪的话。
如果他们真要改,也不会上山做无本的买卖了。
他们不仅抢劫杀人,还专门下山掳女子回去给自己宣泄。
因此秦宸极厌恶这些人。
这些劫匪人事是一件也没事,不当人的事是一件接一件啊!
秦宸也懒得理会这些人,连话都没和他们说一句就吩咐道。
“是。”
亲卫统领站出来,分了一队人马出来,把劫匪们押送去县衙。
听到自己要被送去县衙,劫匪们的脸都绿了。
此地的县令和他们是仇人,他的父母就是他们杀了,这么多年来对方一直在找机会除掉他们。
要不是他们人多势众,县令几次组织人手剿匪都不顺利,早就被消灭了。
现在落到县令手中,他们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在把劫匪交到县令手上前,秦宸也看完了县令的资料,祖籍不在当地,而是在隔着千里之遥的蜀省。
他上任时带着父母,却不想就在快要到县城时,一伙劫匪跑了出来,杀死了他的父母,而他也受了重伤。最后抢了马车上套着的马才逃出生天。
秦宸看着他在父母死后,没有沉沦在悲伤中,而是很快振作起来,组织人手上山剿匪。
幸好大秦守孝不需要丁忧,只要在吃食和行为上注意一下就行了。
如果每一个官员都因为守孝而丁忧,那岂不是耽误国家大事,毕竟每个人负责的区域不同,丁忧就要把手上的工作转给别人。有些人根本不会做,转给他们只会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太祖本来就对三年守孝需要丁忧的事不怎么赞成,这三年时间官员能干多少活了?
孝不孝不是看丁忧,而是看父母在世时儿女有没有照顾好他们。还有一点就是那些有本事的官员,皇帝根本不想看到他们丁忧。特别是朝中某些改革,一旦停下再想继续就难了。
因此想也不想就改了这条不算法律的法律,以后再也没有人参那些不丁忧的官员不孝了。
明朝的张居正,就因为改革离不开他,于是夺情处理,结果等他去世后,这也成了他的罪名之一。
这让秦宸对明朝的皇帝感观都不太好,少数几个感观不错的,又死得早。
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做人,深度了解后,发现做人的死得早,不做人的都活得久。
太祖这一决定,对官员们来说其实是件大喜事,虽然明面上他们象征性地反对了一下,实际上暗地里都支持。
谁想当官当得好好的,因为父母死亡而丁忧在家,三年后回来朝中什么坑都被占完了。
除了老古板,无须丁忧居然是最快通过的律法。
不过太祖也规定了,虽然不需要丁忧,但是父母去世你得回去奔丧,大秦会根据家乡的远近,给官员十五天到三个月的假期。
如果不能在假期内回来,那么你的位置只能由别人代替了。
为了不被人代替,每位回家奔丧的官员都提前回来,从没有逾期未回的事出现。
因此这位县令虽然父母去世,但是他没有丁忧,而是继续当官,并且与这些劫匪死磕。
哪怕三年一次的考核,他明明是优,也没有上升和调走,而是继续留在了这里。
虽然他一直没能把劫匪消灭光,但是他的行动却让劫匪们也受到了影响,这还是三年来他们第一次下山抢劫,结果就被昊亲王的亲卫们一锅端了。
山上被抢去的女性,都在县令的安排下,悄悄离开了本县,去别的地方生活。
银子当然是劫匪们出的,他们山上银子挺多的,就是花不出去。
县令把所有去城里的道路都给封了,让他们无法去城里换粮食和生活用品,原来的存粮吃完了,他们不得不下山抢劫。
不过等了许久没等到商队和行人,他们在县令的提醒下,宁可绕路也不往这边走,没人他们能抢个毛啊!
昊亲王他们是唯一一个路过的队伍,然后这些劫匪就全部栽倒在这里了。
秦宸坐在高堂上,百姓。
劫匪有一两百人,大堂肯定是装不下的,只有几个主谋在这里,剩下的全都被关进了牢房。
县衙人少,为了怕他们逃走,全用最结实的绳子绑住了手脚。
过不了多久,府城的驻守军队就会过来接收这些劫匪,把他们安排到该去的地方。
当然该死的不会让他们久活,该流放或是充军的,也会用最快的速度送去边关或是前线军营。
“臣施大勇,谢殿下为臣父母报仇。”
施县令跪下,端端正正向秦宸行了一礼。
父母的死一直是他内心过不去的坎,他本是农家子,因为父母的供养才读书识字,好不容易考上进士,谋了一个县令的官,就想着带父母上任,让他们跟着儿子享福。
却没想到这会是他们的绝路,父母被劫匪残忍杀死,而他在逃跑后带着官兵杀回来,才带回父母的遗体进行安葬。
“施大人,节哀。”
秦宸看着这个哭成一团的施县令,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样的话,才能安慰失去父母的县令。
他的父母都是为了保护儿子才死的,施县令和父母的感情极好,不然也不会为了父母复仇,这三年多和劫匪们死磕到底,让他们只能龟缩在山上。
又因为没有商队和行人路过,让他们打劫不成,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此而得救。
这是一位勇敢又能做实事的官员,只要过了心里的这道坎,他会成为一名t好官的。
“臣明白,臣再伤心父母也不能回来了。父母生前希望臣做一个对大秦有用的官员,臣会遵父母的遗命,做一名好官,回报他们生前的教导。”
施大勇确实是个好官,虽然秦宸没看过县衙的账本,但是他能从围观的百姓身上看出当地的官员是好还是坏。
此地的百姓本来常年受劫匪影响,精神气应该很差才对。可是他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拼搏的勇气,哪怕身上的衣裳有补丁,也没影响到他们的乐观。
他们看向施大人的眼神是欣喜的,他们真心喜欢这位施大人。
“那本王就等你的好消息了,几年后在京城见吧!”
秦宸站起来,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他走到施县令面前。
“谢殿下。”
施大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你是他们的骄傲,本王希望你别走错路,让他们死后还要受良心的谴责。”
怕施大勇守不住自己的心,最后变得和朝中许多大臣一般,秦宸便出言提醒他。
在面对诱惑时,想想死去的父母吧!
“臣明白,殿下请放心。”
施大勇能考上进士,肯定不是蠢人,自然明白秦宸话里的意思。
心里对这位殿下很是感激,只有真正关心一个人,才会提醒他不要走错路。
“那便好,本王也该启程了。剩下来的事就交给你了,这个给你。如果有人敢截胡,不需要和他们客气。”
秦宸手一挥,立即有人上前递上一块木牌。
“多谢殿下。”
施县令接过木牌,这是昊亲王府最低的木牌,拿着这个木牌可以到昊亲王府救助。
虽然昊亲王府还在建设,可亲王该配的令牌皇帝都配好了给弟弟。
施县令才不管是不是最低等的令牌,他只知道有了这块牌子,整个大秦除了皇帝没人敢动他。
别以为他在外面当官就不知道,昊亲王可是陛下钦点的继承人,地位稳如泰山。陛下对这个异母弟弟格外宠爱,是其他先帝之子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臣携赵县百姓,恭送昊亲王殿下。”
“恭送殿下。”
县城外,赵县县令和百姓送昊亲王离开。
“大家回去吧!本王走了,保重。”
秦宸骑在马上抱拳行了一礼后,带着他的人离开了赵县。
亲卫军太多,他只带了一百神机营和一百锦衣使过来,剩下的人在原地等待。
“可惜,殿下没能吃我赵县一口米饭。”
有长者暗自摇头叹息,这么好的亲王他们没能留住。
“长者别遗憾,殿下以后回京还会从赵县路过,到时我们再请殿下尝尝赵县的特产,这一次时间紧急,都来不及准备呢!”
施县令也遗憾,只是他明白亲王就藩,不好在一个地方多留,不然朝中的大臣又该参亲王殿下一本了。
更重要的是,亲王的亲卫们还在原地等待主人回归,留太久要是让他们误会主子出事,杀来县城就不好了。
“我想送殿下一些吃食,可惜被拒绝了。”
有大婶说到,她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想送给昊亲王,结果被他拒绝。
“我也是,他们都没有收。”
大家看着自己手中的食物,一个个别提有多泄气了。
“好啦好啦,大家回去吧!下一次我们一定会请亲王殿下尝尝大家的食物。”
施县令见城中百姓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直接动手赶人。
有时间想那么多,还不如回去多做点事。
现在的县城各行各业都不怎么发达,之前因劫匪的事,县城百姓生活很不好,能活着就不错了。
以后肯定不会这样,赵县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至于劫匪,他能想到的事,昊亲王肯定也能想到,更别说他还提醒了殿下。
施县令想得不错,秦宸离开赵县回到队伍,上了马车第一件事就是给皇帝写信。
这离京城才几天的路程,居然就有官匪勾结,胆子还真是大啊!
都说灯下黑,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正因为离京城近,这些人的举动才被瞒得更好。
施县令说自己上报几次,请求朝廷派兵剿匪,结果都如石沉大海,一去了无踪。
施县令不清楚,秦昊却不一样。这折子会经过哪些人的手,他都一清二楚。
既然他们敢干,那就用自己的性命和家族来还债吧!
就在秦宸写信和兄长联系时,赵县所属的大同府的府尹则是直接瘫在了椅子上,与他动作相似的还有府城那一班人。
“完了,昊亲王插手了。”
府尹嘴里一直说着同样的话。
“大人,难不成我们就只能原地等死吗?”
整个府城从上到下,没一个干净的。他们既然选择了这么做,那出事肯定是跑不掉的。
“不然呢?你们敢对昊亲王动手?”
不动手死的顶多是他们这些主谋,家人和家族会流放,几代不能科举。
一旦动手,他们和整个家族都完蛋。
已经是罪人了,没必要拖着家族一起完蛋。
“可是大人,小人不甘心啊!”
同知和通判不想束手就擒,他们还想再挣扎一下。
“难道本官就甘心,我们毕竟不是一个人,我们还有家人,还有家族。你们能做什么?抵挡得住两千禁军?还是能挡得住五百锦衣使,以及更凶残的五百神机营将士?”
什么都不做只死他们一个,可对昊亲王进行刺杀就不一样了,那可是灭族之罪。
虽说没有正式发布圣旨,可是天下人都知道昊亲王是下一任皇帝。杀
一个亲王和皇子,只能说是重罪。
可杀下一任皇帝,那便是逆谋,诛全族的那种。
“……”
面对上官的质问,所有人哑然。
别说神机营,连最普通的禁军他们都没办法。
被上官这么一说,众人才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着京城来人,把他们押走。
逃是不能逃的,大秦的户籍管制很严,不管去哪里都需要身份证,有点类似后世六七十年代开的证明,你只能去开证明的地方,不能去其他地方。
地方官府开出的证明上没有的城市,你去了就是违法,严重的会掉脑袋。
因此,他们逃不能逃,只要皇帝一发通缉榜,他们插翅也难飞。
不跑家人还有希望,跑了儿孙都跟着倒霉。
有人开始后悔和劫匪勾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谁知道还是让昊亲王撞上了。
本以为劫匪知道昊亲王路过会安分待在山上,谁曾想他们太久没有打劫,山上也快断粮了,发现这么大一支队伍又怎么可能不心动。
等到他们发现是昊亲王和他的亲卫时,已经来不及了。
天老爷,他们不就是想打个劫吗?为什么招来了昊亲王和他的亲卫队,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收拾了。
原来他们能在赵县一带耀武扬威,是因为有前任县令和府尹他们当靠山。
施县令一来,堵了他们去城里交易的路,靠着山上的存粮和野菜,勉强坚持了三年就挺不住了。
再加上施县令的劝说,过往的商队也都不往这边走,劫匪没有收益就只能坐吃山空。
府尹他们又不敢明着帮他们,一县县令突然死亡,上面是会派锦衣使来调查的。
不想引来锦衣使,只好眼睁睁看着劫匪被赵县的县令带着人围了三年,三年来颗粒无收不说,府尹他们偶尔还要暗中支援一点粮草。
可是在赵县施县令的围堵下,府尹他们支援有限,终于他们不想再忍受下去,冒险再次出山打劫。
结果第三天,就碰到了硬茬子。
赵县的官兵拿他们没办法,一是赵县的兵力有限,二是他们身后有人支持。
换成禁军,他们更是没有还手之力。毕竟普通的正规军就能轻轻松松把他们收拾了,更不要说禁军。
府城的守府之所以一直没有出动,是因为没有调令,即使知道这里有劫匪,没有调令他们就出不了城。
而守军的将领也往上递了折子,和赵县令的一样,被拦了下来。
这件事整个府城从上到下,都有他们的人,不管是施县令还是守军将领的折子都无法送到皇帝手中,自然也不会有调令下来。
赵县百姓和周围的百姓,就这样被劫匪欺压多年。
要不是百姓活着能榨出更多的利益,他们可能都活不下来。
秦宸和施县令交谈过后,就想明白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