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女扮男装升官指南 > 番外三

番外三(2/2)

目录

“我与皇后娘娘。”

安蕴秀话未说完便被他打断,身份上的不同称呼令她清醒几分,听到江与舟轻叹一声,道:“我非滥情之人,也非专情之人。人活于世要做的事很多,这话,想必你在皇后娘娘那儿听过。”

“……”

“再者说,你当初不也走得决绝么?”

或许是气氛太过沉重,江与舟话锋一转,提到了她与宿凌。自从安蕴秀女子身份暴露,表现得最平淡的莫过于江与舟了,眼下还能毫无波澜地提起她的感情生活,仿佛她是男是女都无所谓。

“感情我跟宿凌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或许,这辈子有多少缘分真的是天注定。”安蕴秀叹了口气,“你们心里有数就好,抱歉,是我多言。”

她并不在意这些,也自知不该对旁人的感情指手画脚,只是这似曾相识的场景走向了不同的结局,难免令人生慨。

安蕴秀忍不住追问:“不过你真这么想?”

无论是阙香,还是女子登科这件事。

江与舟略笑了笑:“各凭本事。”

……

传胪这日,万人空巷,除了历来热门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人称道。今年考试中,还有一个名为姜至的考生备受关注,只因,此人是个女子。

除了以女子身份稳坐高位、成为当下朝野传颂的传奇的安蕴秀,姜至是头一个直接以女子身份赴试并高中的,其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不言而喻。皇帝亲自点了她二甲八十一名的成绩,皇后娘娘更是亲自带了仪仗出来,一行人吹吹打打来到了时家旧居,恭贺大晋历史上第一位女进士。

安蕴秀早早便来等候了,得到消息后不觉绽出笑意。八十一名,虽不是很出众的名次,但是意义非凡。

姜至在门前恭迎皇后凤驾,神情不安,忍不住凑到安蕴秀身边担忧道:“皇后娘娘亲自来,好像……太给我脸面了,这是否不合规矩?”

就算曾在凤山县有缘相见,如今身份悬殊,自然不能像从前那样相处。官场不比寻常,一定要小心应对,父亲也是反复叮嘱过自己的。

“我们三人一同谋事,如今事成,当然要齐聚一堂好好庆贺啊。”

安蕴秀笑着安慰:“这是独属于我们的胜利,皇后绝对不会缺席,安心吧。”

如今太后离宫,后宫中就只有阙香独大,皇帝又敬重她,这等事自然不必担忧。眼下最重要的分明是将这空前绝后的大变动传扬出去,传得越广越好,皇后亲临再合适不过。

只不过这些缘由并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下明说,安蕴秀只得温声安慰,待此事过后再与她细说。

门前围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待皇后仪仗出现,气氛更是直接被推向高潮。阙香如今已经能完全驾驭皇后这个角色了,神情威严与慈悲并存,得体地应对着这等场合。

一直处于不安状态的姜至呆看了会儿,终于红了眼眶:“我这几天,真的,跟做梦一样。”

她此前从未想过,自小读的诗书真的能发挥相夫教子以外的作用,能和夫君同在书院开启民智已经是心满意足,却没想到还会有更大的造化,自己可以走上朝堂、可以像蕴秀姐姐一样,将幼时天马行空长大后却再难开口的梦想付诸行动,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姐妹们支持,丈夫理解,就连爹爹日前来信,也决口不提什么读书只为提升才情好在夫家立足这些话,而是叮嘱她好好温书,抓住机会。

姜至拉着时逢君的衣袖嗷嗷哭,最后还是安蕴秀调侃一句往后他们家女主外男主内,二人闹了个大红脸,她才渐渐止住哭泣,不好意思地笑了。

阙香亲自扶她起来,递上手帕拭泪,低声道:“漂亮的示范。”

姜至微愣。

当初在凤山县,她以知府之女的身份,召动了许多动摇不定的女子进入学堂,也帮助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女。此刻她从索州走到京城,在两个女子的帮助下,在天下女子面前再次做了强有力的号召。

虽然我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但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能做的事,就比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弱女子要好得多。

“头一次总会有阻碍,但愿我们能为后来的姑娘们助益更多。”

安蕴秀也走上前来,站在姜至的另一侧,朗声道:“祝贺——我们大晋诞生的第一位,堂堂正正的女进士!”

这话掷地有声,随着阙皇后的重复,清晰地落入围观众人的耳朵里,振聋发聩。

——

人逢喜事精神爽,值此难得的胜利,她们三人摆了宴席狠狠放纵一回。安蕴秀回来时已经是深夜,梅成一路护送,刚到门口就见门房探头出来:“大人,有临州的信。”

“临州?”

安蕴秀尚未完全清醒:“我看看。”

“说是有个秀才送来的,旁的一概问不出来,人也一溜烟地跑了。小的想着或许是您在临州的亲友?”

微醺的安蕴秀并未听清楚这些话,好不容易拆开信封,歪七扭八地将薄薄的信纸凑到眼前看,发现信上只有七个字:

——我知道你是谁了。

她迟钝地反应过来,忽然笑了:“都知道了。”

彼时初来乍到,飘雪的临州城容不下一个不能见光的孤魂。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少年发现了她,二人留下约定:待认识了那个字,就知道自己是谁了。

如今自己早已不必东躲西藏,可以用回本名行走朝堂。夙愿有了结果,从万事之初到尘埃落定,命运与经历也形成了闭环。

“你刚才说是一个秀才送来的?”

门房回道:“是。”

“行,算他知道了。”

安蕴秀大笑着走进门去:“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三年后收到一位举人的书信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