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2/2)
“大人,这盅姜汤你带着在路上喝吧。”
昔颜将怀中抱着的一个青花瓷盅递给周成,让他转手给坐在车内的顾洵。
近几日,昔颜日日在小厨房熬制绿豆汤,不断送给大堤忙碌的衙役们。
绿豆汤解暑,却也解毒。
顾洵喝着汤药,自然不能喝绿豆汤,否则药效便没有了。
顾洵落水,身体凉寒,昔颜特意为他熬了一小锅甜姜汤。
顾洵隔着车档,道了声谢,从周成手中接过还温热的瓷盅。
昨日,昔颜便知顾洵今日一早,就要去看完受灾的百姓。
因此,昔颜特意掐算好时间,让甜姜汤晾到合适温度,让顾洵可以直接入口喝。
“哎,阿颜你在这啊,我刚想让人把碗给你送回去。”
昔颜听到声音一回身,原来是小跑过来的陈思。
“早知道你在这,我就不用让人去送碗了,这绿豆汤太管用了,这些天在大堤上消暑,可全靠它了,哈哈。”
陈思临了登上车,还不忘感谢昔颜的消暑绿豆汤。
“哎,大人也喝绿豆汤吗?”
陈思看到昔颜刚刚给顾洵递了个罐子,好奇地问道。
“是甜姜汤,阿颜知道我喝着药,不能喝绿豆汤。”
顾洵声音淡淡地从陈思一旁传来,殊不知,他的心里却早已不由自主地开心起来。
顾洵抱着刚好入口的温热姜汤,从车窗望了一眼昔颜,这才发现,原来昔颜也正看向他。
二人眼神交汇之际,昔颜顿觉脸颊发烫,连忙转身跟周成告别后,快速回县衙里面去了。
顾洵望着昔颜溜走的背影,嘴角在他都没发现的地方,微微上扬。
周成收起小凳子,勒紧缰绳,扬鞭打马。
随着一声长长的马嘶声,一车人向着城东方向出发了。
这一路上,马车颠簸,但顾洵稳稳地抱着小瓷盅,将姜汤喝的一滴不剩。
姜汤入口温度正好,有丝丝辣口,还有丝丝回甜。
顾洵喝完后,从身到心,只觉十分舒坦,连脸上,都挂上了温柔的情意。
清渊县并不大,马车没跑一会儿,就到了城东受灾百姓的安置地。
“大人,城东安置点到了。”
车帘外周成吆喝了一声,随着马车便停了下来。
待马车停稳,顾洵从车厢中弯腰下来。
“漕船修理场。”
看着眼前门楼上的几个大字,顾洵嘴角默默地念出了声。
在陈思的引路下,顾洵迈步走进漕船修理场。
这里面是一个宽大的围场,原本空荡的空间里,现已到处都是席地而坐的受灾百姓。
这个围场之所以十分宽敞,因为是专门制作漕运船配件的地方。
凡是在各地码头坏了的官方漕船,沿岸的官府都要负责修葺。
清渊码头不大,码头外就是集市和百姓房屋。
因此靠近码头之处,并没有合适的建造如此宽敞围场的地方。
清渊县南北幅度长,东西幅度短,城西房屋密集,城东人烟稀少。
所以,便在城东建造了这漕船修理场,常年配备的大型船木便放在这个修理场里。
一旦有漕船搁浅,修理场的人便从这里将需要替换的配件运去。
方便快速修好漕运船,保证不耽误往来的漕运。
顾洵在修理场内转了一圈,看得出百姓们当时逃出来的匆忙。
有些男子光着膀子,还有孩童光着屁股。
也难怪,天气热,百姓在自己家里肯定怎么舒服怎么穿了。
鸣锣一响,逃命要紧,谁还顾得上去拿什么衣服物件。
漕船修理场虽然地方宽敞,但容纳了百十口子的受灾百姓,也有些稍显拥挤了。
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话声音纷唔嘈杂。
一排排受灾百姓安置的区域间,还有穿梭的衙役们,帮助他们处理一些临时的需要。
以至于顾洵到了,陈思登上高叠的船木,在高处大喊几声,都没衙役能听见并上前回应。
顾洵见势将陈思喊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别喊了,我看大家都忙不过来了,让周成回去再喊些人手,对了,你把里长叫来,我问问详细情况,好做今后的安排。”
陈思点点头,刚知会周成一声,转身又去人群中寻找里长。
顾洵在周围四处寻觅,终于在一块宽大的船木前停了下来。
取出随身带来的纸墨,顾洵将宣纸铺展平整后,又打开砚台,开始研墨。
一会儿,顾洵便要将百姓受灾的情况,连同紧急的需求,详细记录下来。
吃饭,住宿,还有给百姓提供最基本的衣物和药物,是当下最紧急的事情。
虽然尚未见到里长,顾洵却早已在心头细细盘算起来。
从哪里调运受灾粮,在漕船修理场搭建几处灵棚,百姓们夜晚如何安置……
繁杂琐碎的事务,在顾洵的思绪中,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随着陈思一声禀报,顾洵方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大人,里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