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303章 夏原吉的钱袋子

第303章 夏原吉的钱袋子(1/2)

目录

朱棣有了经营辽东的决心,可是现下辽东是个什么局势呢?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明在辽东主要设置有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后世的省级军区,因为当时关外民政方面的事物极少,所以都司的责权就比较大。

永乐九年,朱棣派心腹太监,女真人亦失哈去奴儿干各地“打招呼”。

“喂!如今北京的大哥是朱棣,认的话就上咱家这儿领官印,赏银钱宝钞。要是不认的话,桀桀……”

“认!我们都认!”

就这样,各部女真头子都被大明朝廷收编,端上了铁饭碗。

现在闭上眼睛稍微想象一下,大明实际控制的大宁和辽东差不多就是那个鸡脖子,可能只有半个鸡脖子的面积。

奴儿干就是那个鸡头,包括后世的内蒙部分,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以及外东北。

在永乐初年间,明朝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一个卫有五个千户,5000多人。

奴儿干都司的这些卫所,自然以蒙古人、女真人为主。

但塞国人给大明修建的百城与这些卫所不完全重合,它是沿着明朝与鞑靼的边境线,由南向北修建的。

这百座城中有十几座最后被明廷扣下,成为了军屯。有二十多座被塞国人卖给豪强富户,剩下的将近六十座都卖给了女真军屯指挥使。

自然是不讲规矩的,但塞国商人为了收回本钱,只能出此下策。

但客观上有了这些坚城为依托,在东北扩大屯田规模就有搞头了。

朱棣的初步打算是在朝廷和汉人掌控的40余城附近建立新的军屯千户所,这就需要从内地迁过去四万多人。

征求户部的意见,夏原吉板起脸说:“没钱”!

这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是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就比如迁都工程,是不是一定要迁?

老百姓被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美化之辞一忽悠,很容易热血沸腾。但站在决策层理性思考,肯定想的不是要死要活,人家南宋的宰相陆秀夫和末帝不一样跳海死社稷了?跟都城在哪里有啥关系?

朱棣只能掰开揉碎了讲开发东北的必要性,经过数次廷议,大臣们终于捏着鼻子认了这件事。

皇上一句话,下头跑断腿。

开发大东北可不是迁过去几万人那么简单,耕牛、种子、农具、粮食……哪样不要花钱的?

这次只是一个开始,按照朱棣的想法,是要以辽东为基地,逐渐将奴儿干全部消化,成为汉家之地。

开疆拓土,对于大有为的君主而言,没有啥事比这个更能彪炳史册了。

但户部尚书夏原吉算的是精细账,这次起码得买一万头耕牛。现在成年耕牛约10-12块钱(永乐宝钞),从朝鲜买倒是能便宜点儿,但也省不了多少。

再加上农具、种子钱,几项花销就得大几十万。

你或许觉得这笔开支对于大明来说也不算什么,可别忘了,此时辽东军屯粮食尚且不能自给自足,还需要从海路大量运输。

据《明史·河渠志》记载:“辽左及迤北数用兵,于是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先后转辽饷,以为常。

洪武二十九年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信上奏:“比岁海运辽东粮六十万石,今海舟既多,宜增其数。”

宪宗成化十九年户部郎中毛泰在奏疏中提到,洪武至永乐年间,辽东军屯的顷亩与产粮总额为:屯田多顷(古代一顷为50亩,总计126.5万亩),产粮多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