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眞经卷之三璧三(1/2)
默希子注
九守此篇有九目故曰九守九者易\/之数终明极则变变则乖道守
之者居亢龙无悔可越三清之表忽\/之者则牝马不利将沦九幽之下固
宜守道不\/可失常也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浑而爲一气象\/未分
寂然清澄重浊爲地精微爲天形质\/已具离而爲
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分而爲阴阳刚柔\/立矣精气爲人
粗气爲虫所本则一所禀则异\/气有清浊物有精粗刚柔相成万
物乃生从是万化\/至乎无穷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
尚何存入无穷之门反造化之根\/莫诚其眞孰云有我也故圣人法
天顺地不拘於俗不诱於人以天爲父以地
爲母阴阳爲纲四时爲纪翶翔天地复蹈纪\/纲逍遥於自得之
境放旷於无爲之宅俗\/不能拘世不能诱也天静以清地定以宁
万物逆之者死顺之者生天无心於逆顺\/人有生於祸败故
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道处於\/静默神
游於\/虚极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禀於
地也天气清化而爲精神地气\/重疑而爲骨骸故言禀受道生一天\/也一
生二地\/也二生三人\/也三生万物变化\/广也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爲和皆柔和\/气而生
老子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受生天地之间\/而居万物之上
一月而膏凝\/也二月血脉形兆\/胚也三月而胚定府\/灵也
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
开窍\/通明八月而动神其\/降灵九月而躁宫室列布\/以定精也十
月而生万像\/成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肾
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五藏此唯四与\/今说不同未详
外爲表中爲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一人之\/身万像
悉备不\/可轻也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
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
暑人有取与喜怒胆爲云肺爲气脾爲风肾
爲雨肝爲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爲之主心\/爲
身主总统五藏六府四支九窍之要上通於\/天下应於地中合於万物所谓神百姓日用
不知知此\/道者鲜矣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
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拆生灾天有\/日月
不可不明风雨不可不节不时不节则爲灾\/人有耳目不可不清血脉不可不平不和不
平则爲\/病矣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五星所犯分\/野受灾五藏
受邪一\/身生病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由节其章光
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乆燻而不息精神
何能驰骋而不乏天地至大犹节四时调五\/纬护其神明况乎人役耳
目驰心虑而能\/全其性灵者乎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内\/保
精神外\/全形体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
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
寡夫见表知里视本知末且嗜欲生乎中则\/华色雕乎外精气和於内而肌肤充乎外
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
之明夫聪无不察明无不照\/莫不由乎寡情杜欲也五藏能属於心
而无离则气意胜胜\/去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
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爲无不成
任能正定其心五藏不受於邪则悖之气散\/而精神之用明微无不照幽无不察事无不
济爲无\/不成也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动用常正\/祸患自亡
内精不荡\/外邪莫入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
知小自少以求多即易\/因小以知大则明夫孔窍者精神之户
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决户牖精神洞明玄\/鉴通使俱则五藏?
达而不\/悖也故耳目淫於声色即五藏动揺而不
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
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惑於声色役其\/精神忘於彼而
忘於此亦犹水之平也则毫发之微\/可睹人之蔽也虽丘山之祸莫之见故圣人
爱而不越虽通嗜欲务在节\/宣不祈分外也圣人诚使耳目
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
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
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可足见也圣\/人
知嗜欲蔽塞聪眀故一心气而止乱守精神\/而不越则内外之情可见祸福之兆自明也
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远徇於物近贵其\/身所弃者大所得
者\/小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
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
生创音爽外有所\/欲内有所损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故嗜
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
气日耗精气泄漏则\/形神日逝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
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厚生者谓贪餐无厌\/只求快心诚自踈也夫
唯无以生爲者即所以得长生无以生爲不\/厚生不厚生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爲一能
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
能知也自天地万物轮转无穷皆乗一而有\/万类虽差同根于一故知万物爲一
理无不悉不知万物\/爲一则触事皆失吾处天下亦爲一物而
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此明物我玄\/同好僧无主
故云吾处天下亦天下之一物耳同爲一物\/何以相物物我两忘是非安继故游刃虚宗
全眞大\/横也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欲不\/可纵
事不\/可繁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贵贱以\/宜好憎
安\/在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
极矣此一节总叙九守爲治国修身之\/至诚向道君子宜精详其?也
守虚九守\/一数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
乐其业安人之所不安至安乐\/人之所不乐至乐也夫哀乐者德
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凡人则\/有道者
则\/无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非我有故\/谓天行死非
我终故\/谓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此动\/静不
失其\/正也故心者形之生也神者心之寳也神心\/之舍
也人之\/所寳也形劳而不休即蹷精用而不已则竭
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形者神之宅精者\/气之灵相依而主
相违而死圣人贵\/之不敢轻用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
受实必穷其节万物自无而生无所不有天\/地以虚而受无所不容也
恬愉虚静以终其命保虚静\/达生死无所?无所亲
其贵也不可亲其\/贱也不可?也抱德炀和以顺於天与道
爲际与德爲邻不爲福始不爲祸先死生无
变於己故曰至神合乎道德齐乎死生福之\/不能佑祸之不能倾自非
至神安\/能若此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爲无不成也
能与天地同道与神灵合德则所求\/无不得所爲无不成可谓至神也
守无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
无以天下爲万物盗则神何\/累不爲万物盗则心何感也齐生死则意不
慑同变化则明不眩知死生以假名不足以\/恐惧诚变化以虚诞不
足以\/惊怛夫至人倚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不挠\/之柱
道也无关之途德也以道爲柱\/所以无倾以德爲途所以皆适禀不竭之府
神用\/无极学不死之师本乎\/不生无往而不遂无之而
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
不足以患心死生无迫於己\/利害安足介怀夫爲义者可迫
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存义者可以仁道\/劝不可以兵威胁可正
以义不可悬以利重於义则\/轻於利也君子死义不可
以富贵留也宁蹈义而死\/不苟富而生爲义者不可以死
亡恐也死义以\/忘生也又况於无爲者乎无爲者即
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爲影柱影柱虚无也\/既无形质安
所系累夫存义者犹不可以兵威胁\/之况有道者而可以死亡恐之乎上观至
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
以羞也羞进也观古视今抱道守\/德深明?趣足以进修也夫无以天
下爲者学之建鼔也夫上古之君无不以天\/下爲己不思至道公然
有爲其由击鼓而\/欲无声不应者也
守平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尊\/势
者重世而贱身修\/道者贵身而轻货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
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
养足而己\/有余委之清目不视静耳不聴闭口不言委
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
无憎是谓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
何爲而不成未始出其宗者谓本来虚寂无\/无贪爱故万绪纷然皆爲秽累
故遣涤除还\/原复朴也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
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贪利伤生慕世\/妨道至人之所
不爲\/之也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
贵何往不遂大道其出无外其入无内\/无之不通可谓大贵也
守易
老子曰古之爲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
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得情性之\/和忘贫贱
之\/品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
不爲有欲则所欲者不足\/无乐则所适者皆遂无益於性者不以
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名利伤德嗜欲\/害生故不爲也
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爲天下仪自能矜\/愼可爲
仪表\/也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
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爲贫富
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惟体道知足者故有余天下不\/利万物岂从欲害夺其性命也
守清
老子曰人受气於天者耳目之於声色也鼻
口之於芳臭也肌肤之於寒温也其情一也
贵贱\/所同或以死或以生或爲君子或爲小人所
以爲制者异所好则同所得则异随心所欲\/爲物所制性有贤愚情有厚薄
故或贵或贱或\/死或生不一也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
鉴无\/遗物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动不\/私己人莫
鉴於流潦而鉴於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水非\/浊而
能照神非\/清而不居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唯清\/与平
可察\/物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者谓有无相成\/形神相保也
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
也明则不垢其身\/清则不误其神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
之心灵相通故\/心至则神存反之於虚则消躁藏息矣此
圣人之游也心无静躁\/神明虚游故治天下者必达性
命之情而後可也
守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